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已明确了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提高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一、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法治化的双重向度。国家治理方式的演进需要符合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法治本身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建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秩序规制,从源头上就已经勾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前景,因而法治所呈现的理性力量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法治化程度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深度和广度,因而法治秩序拓展和维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为边界,同时也在治理逻辑层面理顺国家治理体系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因而法治化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新时代国家治理转型背景下,法治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贯穿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始终,不管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3.
陈宏  刘晨浩 《理论探讨》2018,(6):169-173
"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构建"生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利益表达协调保护机制、以法律为核心的制度规范体系、契约化运行机制、信任保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治理的精细化保障机制,即是理性有序有效应对"生人社会"产生的复杂经济社会关系的对策性抓手。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主要有国家主义、本土化、新制度主义、现代化等四种范式。虽然各有特点和优势,但是这四种研究范式过于注重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家、社会元素在乡村法治场域中的张力逻辑,强调乡村作为"国家治理单元"和"基层社会自治单元"的二元属性,在分析理路上存在明显的限度。基于此,在对四种研究范式进行检视和整合基础上,结合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研究范式,从国家——社会的中观层面考察城乡融合演进的上下、内外因素,并以城乡融合作为分析视角,对新的研究范式做出尝试性建构。  相似文献   

5.
社会安全事件危害社会稳定、干扰社会秩序,挑战国家治理能力和效果,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事件受全球化浪潮、现代化进程和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对于其预防和处置,需要从理念上强化国家安全战略,制度上建立系统的社会安全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治理能力上多管齐下,增强治理的法治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转型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法治思维引领决策、调整社会关系,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虽然法律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但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要求,执政者应该高度重视法律能力和法治能力的提升,以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善于把党和人民的意志通过立法程序转变成国家意志,不断提升制度的实施能力。依法执政的法治能力包括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种能力形态,但目前来看,无论是立法能力,还是执法、司法能力,都存在不少的短板。对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方法开启"法智",在重视逻辑、锻造法律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升国家治理的法治能力。  相似文献   

7.
法治失衡,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所面对的而又必须克服的法治难题。法治失衡是我国传统"路径依赖"诱致性因素与我国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完备的民主制度、薄弱的市民社会、弱化的法律制度等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基层和谐社会构建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契机与平台;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的完善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因此,二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环视目前我国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运行的现实场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与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鉴于此,我国务必要主动适应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的要求,针对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从理念构建、内容拓展、方式平台整合、主体素质提升、保障机制与督导考核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全力推动社会矛盾化解法治化机制完善创新,力求实现基层社会矛盾的有效及时化解。  相似文献   

9.
唐绍洪  刘屹 《理论视野》2011,(11):36-39
我国西部因为特殊的区域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元素凝重、现代性的社会基础薄弱,形成了乡村治理场域中的特殊机理。因而在面对当下多元主体间的利益矛盾时,民俗化、行政化、非法治化的管理形式呈现出显性特征。因此,完善西部村庄现代性治理的"法治"机制,着重在于:1.加强"以法治村"法制意识的培育;2.乡镇政府的治权由"权力型"向"法治型"转型;3.基层司法由"司法行政化"向"司法独立化"转化。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21,(6):35-42
大数据技术的变革既深化了数据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意义,也引发了各国的"数据主权"之争,国家治理法治化是维护我国数据主权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必由之路。身份意义是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前提,国家对一国的数据当然地享有主权。权能意义是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面向,应当解构数据主权的权能充实其意涵。针对技术强势地位国家的数据霸权主义,应加强有序治理、规范治理和协调治理:在国际层面上,制定统一规则,规范数据主权治理;在国内层面上,探索阻断立法,限制法律的域外效力,调和国家间利益,提出国家数据主权治理法治化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的转型与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政府应按照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更新理念、转变职能、深化改革,定位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整体性出发,政府职能转型与定位要在理顺政府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政府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怎样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习近平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层面突出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化治理"思想。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课题的中国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化治理"思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抽象形式——法治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抽象实质——良法善治的本质升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质解答。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化治理"思想,不能停留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抽象形式层次和抽象实质层次。  相似文献   

13.
工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治理的基本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全国总工会为龙头,自上而下依法开展自主治理和协同治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维权服务活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工会治理当前面临法律规范滞后、法律适用滞阻和治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实现工会治理现代化,必须以法治化为指引,坚守公平正义、法治诚信、遵循经济规律的价值目标,强化法律制度支撑,狠抓法律政策实施,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优化治理方式,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准则和保障性框架,法治化是现代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不少地方政府开拓出路径不一的创新实践,从而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图景。上海市徐汇区经验表明,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需要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参与、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技术治理,最终使社会治理法治化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社会管理法治化意味着用法治精神统帅社会管理全局,用法治眼光审视社会管理现状,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管理战略,用法治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用法治方法巩固社会管理成果。社会管理法治化是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重要途径与重要保障。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应该以形式法治为基础,以实质法治为主导,以行政法治为重点,以程序法治为核心,以民生法治为后盾。  相似文献   

16.
蒋涛 《党政论坛》2014,(24):16-16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23日在北京闭幕。当晚发布的5 2 0 0余字的会议公报中,经初步梳理,"法治"出现次数达58次,"依法治国"次数达23次,"党的领导"出现13次。有关"法治"的搭配还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民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层治理法治化、依法治军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1)
要把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统一的认识。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国家治理目标的深刻革命,传统国家治理目标是追求礼教秩序",公平正义"的现代国家治理目标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全面依法治国蕴含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传统社会"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理念主张"权利本位"。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国家治理方式的深刻革命。传统治理方式依赖行政手段和人治思维,现代治理方式依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仍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地区和难点、盲点地区。结合我国国情和重庆巴南区农村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状、存在问题,需要从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培育壮大维护农村社会法治公信队伍、多措并举营造农村社会法治环境、精心打造农村社会法律服务宣传阵地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道路,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和"依法治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商关系的异化既体现了国家自主性过度,也导致国家自主性不足,阻碍了国家渗透、管制、提取和分配能力的发挥,以及法治化进程。政府垄断重要资源并主导经济发展和"准分权治理结构"导致国家能力与法治发展的严重失衡,造成政商关系严重异化。为此,应在法治框架下构建政府及官员的嵌入式自主性和民营企业的反向嵌入式自主性,促进政商互嵌的法定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在政商之间达成治理式互赖,推动国家能力与法治相对均衡发展,使政府、官员和民营企业"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从而构建起政商关系新生态。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5)
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对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价值予以分析,深刻剖析当前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法治化路径做了较为粗浅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