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通过现代女作家陈学昭创作风格的形成,探讨女性写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成长的可能性空间,事实证明,女性写作是在一种被男性文学叙事规约和询唤的美学潮流的引领下进行的,适应并不断复制主流话语,是在文学场域得以生存的条件,除此之外,似乎别无他路。陈学昭的创作只有适应主流叙事的那种被界定为清丽温婉的美学情调得到了认可,而作品里独特的、鲜活的、可以触摸的生命意志被遮蔽掉了。对于一个并不自主的制度化场域来说,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关系,使得陈学昭一类的作家缺少必要的写作空间。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沈从文对湘西底层人民的理解、关怀和温爱 ,挖掘出沈从文作品中深藏的苦痛、辛酸和悲悯之心 ,探讨了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央泉  陈忠平 《求索》2007,(6):186-188
沈从文和梭罗沈从文以其颖脱不群的人格和独树一帜的文风成为了现代世界文学中的两株奇葩。本文通过比较,论述了这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在作品流派、人格精神、生命追求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进一步对比研究其作品的独特艺术特色探明了根源。  相似文献   

4.
审美战争化是20世纪中国军事文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为独特的纪实风格、全景式审美模式和一元化人物性格塑造。独特的纪实风格表现为作家以亲历性话语再现宏伟的战争场面和峥嵘岁月,及对纪实文体的大胆尝试和探索;全景式审美模式表现为作品中政治决定军事的描写、战略描写重于战术描写及对宏大叙事形态的追求;一元化人物性格塑造表现为用战略思维规范审美思维和突出人物主导性格优势。  相似文献   

5.
罗勋章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1):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文体上的突出贡献是在其描写故乡湘西的作品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叙事方式,即注重细节的真实生动,通过大量风俗场景的描写,使小说中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描写(即人物活动的背景)成为可以与人物活动等量齐现的叙述手段,进而通过情节叙事的突转,完成了人物的背景化,创造了深具中国文化意味的小说叙述方法,在20世纪西方小说形式在中国大量的复制与繁衍中,卓然特立,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6.
史习斌 《求索》2012,(5):111-113
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作家的代表。以发稿权为主的媒介权力对沈从文职业化写作的形成意义重大:稿费收入为他的职业化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发表机会促使他在创作上不断成长并最终成熟,作品在媒介上的反复刊载和传播提高了其知名度与声望,有利于实现文本的思想、审美价值和作者的文化、文学理想;写作本业和作品本位让他在写作上获得了职业的自觉性与归属感,这是其职业化写作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傅其林 《思想战线》2005,31(6):110-1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雅俗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互动现象,具体表现在讲听模式与写读模式、情节模式与情调模式的转向、互动.叙事模式的互动不仅加速了通俗小说借鉴现代新小说的过程,促使了通俗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新小说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形成,从而对现代小说格局的多元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艾菲·布里斯特》是十九世纪德国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同类作品中艺术形式最完美、写作风格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文本中,作者成功运用了聚焦式对话、隐喻式对话和书信式对话等三种对话叙事形式,生动、具体地塑造出可感性强的人物形象,并为故事情节的导引和铺排提供了有利的叙事基础。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后期创作艺术新成就未能得到很好的认识,论文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沈从文后期实验性作品具有自我对话的复调性,追求抽象的抒情,创建共时的空间艺术结构,确立意识流等多种结构形式,从而使他的创作具有思想厚度和现代风格,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众多“资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鑫 《求索》2010,(5):189-191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复调性至今都是学界较少涉及的领域。本文认为,沈从文通过叙事与对话的手段,建构起一个复调文学世界,《边城》、《八骏图》、《水云》等作品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沈从文的复调创作与其他作家的异同,并深入探究了他的复调文本中主体形象的分裂问题。  相似文献   

11.
蒲安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使节,由于他本身是美国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主导下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平等身份签订的条约。从蒲安臣的经历以及《蒲安臣条约》看出:晚清美国的对华政策往往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融的产物,而清政府则希望利用美国相对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善意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蒲安臣条约》在劳工、留学等方面对日后的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女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作品因为重点探讨了两性关系的诸多问题而凸显出浓重的性别色彩和性别意识,具体表现为“性别自省意识”、“性别批判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的文学表达,不但整体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空间,更体现出现代女性散文写作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王娟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5):96-101
近代百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向“自觉”状态转变的关键时期。孙中山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他在清末已有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观念的基础上,在终生革命过程中酝酿并形成个人的中华民族观念。它是中国近代中华民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反过来又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928-1937年之间《申报》女性广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并从日常市民生活与现代性体验和想象、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定位以及女性广告的消费文化特质三方面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申报》女性广告文化作为现代广告的典型代表,不仅是报业史上探索媒介经营的先驱和范本,也参与了当时上海都会文化和城市气质的构建,体现了当时现代性转型中的上海大众的日常审美意识。这不仅是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一个充满意趣的缩影或曰截面,还与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广告存在着共通与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5.
刘菁菁 《青年论坛》2014,(1):146-148,F0003
钱钟书为中国现代文史大家,其读书、自学与治学的方法既成就其自身的学术事业,也嘉惠后学。钱氏读书与自学中虽兴趣广泛,中西兼顾,但也沙中淘金,择要而取;虽博闻强记,天赋异禀,但也手抄笔记,肯下硬功夫。在治学过程中,注重"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并持之以恒,终其一生。践行读书、自学与治学的方法与态度对于当代学者治学有很强的警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可挖掘出多种中国传统叙事因素。传统书场叙事中偏离主题的"跑野马",为大历史提供另类知识的稗类,中国特色的笔记小说,随意散落在文本中的论赞诗,都显示出该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因素的继承。张大春祭出"中国式小说"大旗,对抗现代小说的洪流,试图扩大小说的疆域。  相似文献   

17.
哲学元典的魅力就在于其诠释的无限可能性.<庄子>哲学博大精深,对其解读也是见仁见智.到了近代,章太炎用"平等"观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一种关于自由平等的救世哲学.这个认识的出现,是章氏针对近代历史所开的一剂救世的药方,同时也开了一个先河,即以现代思想去解读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18.
赵昆艳 《思想战线》2006,32(5):120-123
李广田在发展现代教育方面有许多真知灼见。他强调注重实践的知识观、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是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前瞻性理念。  相似文献   

19.
“因声求气”理论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藩,再到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对之更是推崇备至,世代承袭。五四以后,朱光潜用现代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赋予其以现代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演进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垦荒活动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雏形;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学雷锋活动是计划经济时代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最基本方式,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彰显雷锋精神的情况下缓慢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志愿旗号的打出,青年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标志着现代青年志愿服务的真正兴起;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借助这一盛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