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回乡下老家,遇见一件新鲜事:村里的群众见到熟 悉的乡村干部,多称他们为“某某老师”、“某某师傅”,这 些干部也习惯群众这样的称呼。而以前在农村,群众见到乡 村干部总是称呼“某某书记”、“某某长”。群众对乡村干部 称呼的细微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背篼干部”。长顺县敦操乡群众对乡村干部的称呼,自然而亲切。全乡34名乡村干部34个服务点,34个为人民服务的背篼。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特殊载体,是服务群众的零距离方式。  相似文献   

3.
查尔斯小时候常在父亲的杂货铺里帮忙。杂货铺里有一个对妻子不忠的人。伙计们都叫他“堕落的老家伙”。查尔斯和其他孩子一样,对他很不尊重。孩子们称呼其他成年男性都是“某某先生”.而对于这个“老恶棍”,他们却只愿意称他为“乔”。  相似文献   

4.
从1983年开始,辽宁省铁岭县就在农村开展了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但那时,乡村干部起支持和帮助作用的多,直接参与的少。为解决这个问题,从2003年开始,铁岭全县实施了“领航”工程,让乡村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思想上“领航”。乡村干部帮助群众树立勇闯市场、依靠科技致富的思想。同时,还采取带领群众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请农业技术专家讲课、致富大户现身说法等措施,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调动他们学习运用农业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的积极性,切实做到思想上“领航”。  相似文献   

5.
"背篼干部",长顺县敦操乡群众对乡村干部的称呼,自然而亲切。全乡34名乡村干部34个服务点,34个为人民服务的背篼,是密切干群关系的特殊载体,是服务群众的零距离方式。背篼里,背的是食盐、酱油、面条,是种子、化肥、树苗,随着背篼进入麻山深处的,是民生和发展,是鱼水情深。背篼干部身上,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的高尚品质、具体实在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围绕发展服务群众的发展意识、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6.
工作队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乡村干部和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乡村干部和群众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7.
刘建明 《奋斗》2011,(8):56-56
时下,在干部考察工作中,不难看到这样的考察意见,比如:某某原则性太强.缺乏灵活性:某某工作太勤奋.不爱护自己.不注意身体健康;某某办事太认真。连群众柴米油盐的小事都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考察意见看似指出了被考察干部的缺点和不足,实则是轻描淡写,无关痛痒.纯属是“把缺点写完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永吉县委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突出以探索和完善乡村干部的有效监督机制为突破口,精心没计开展了以乡村干部为评议对象的“评‘乡官’、议‘村官”’活动,通过乡村干部自我评议、班子成员相互评议和群众帮助评  相似文献   

9.
“子弟兵”是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最亲切的称呼,它极其深刻地反映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情义。 第一个提出并使用“子弟兵”这个名词的是聂荣臻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创始者与领导者。他在为边区部队起“子弟兵”这个名字时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边区部队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边区和保卫家乡的任务,这个“子弟兵”的称呼,就把部队担负的任务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0.
淇县创新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方式,在全县各乡镇推行了以“工作建制下设、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乡镇主要领导进区接访、乡镇干部进村办公、村组干部进户恳谈”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三进”工作法,建立了乡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转变了乡村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某某‘像党员’,某某根本‘不像党员’。”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群众这样议论身边的共产党员。语言虽然朴实无华,却很能说明问题,值得每个党员深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心中有杆秤。大家对一个党员的评价,不是只听他的豪言壮语,而是看他平时有没有以党员的  相似文献   

12.
倪洋军 《党课》2013,(23):104-105
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向来被外界干部、群众“高看一眼”,总被认为是什么都知道的,特别是在干部问题上。所到之处.组工干部也常常会被一些“好事”“好奇”之人拉住问上几句:“听说又动干部了,某某和某某又到什么单位了?”而当组工干部“客气”地说“不知道”时,  相似文献   

13.
“以恶治顽”不可取张少华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少数乡村干部在向群众收取各种款项(包括不合理摊派)时,对一些思想顽固,行动迟缓,不按时缴纳的群众采取收拢一些农村社会“恶人”,强行入户,硬性收取的办法,此之谓“以恶治顽”。这帮恶人是被一些乡村干部高薪请来“协...  相似文献   

14.
李元 《党建》1999,(12)
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有一支被居民誉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种部队”。群众之所以这样称呼他们,是因为这支“部队”的人员全部是离退休的老同志,最高年龄达83岁;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岗时就是先进人物,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深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因此说话有人听,有人信,有分量,一般人排解不了的问题,经他们说服便很快会化干戈为玉帛;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宣传工作中不仅发挥了骨干作用,而且还焕发了青春……由“三多一弱”引发的决定西市区是营口市的老城区,过去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三多一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20,(7)
正"以前单靠村干部,现在村干部和‘五人小组’一起做群众工作,民意基础扩大了,大家伙心更齐了,干事的劲头也更足了。"说起"五人小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乡村干部群众都竖起大拇指,"他们和我们是一个村的,办事很公道,又事事走在前头,他们定下的事儿,我们放心。"在乡村治理中,如何化解复杂多样的群众矛盾,在推进惠农项目和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协调各方的利益冲突,成为困扰乡村干部基层末端  相似文献   

16.
陆睿 《当代党员》2013,(9):52-53
他们用双手,凝聚起城镇经济崛起的强大动力。他们用脚步,汇就了中国城镇化的宏大进程。他们都来自农村,他们都去向城市。“农民工”、“打工仔”、“‘农转非’人员”……都是他们的称呼。今天,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他们正成为“新市民”。  相似文献   

17.
在谈论干部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不合群。据此,人们很容易给这样的干部下一个“群众关系不好”或者“协调能力不强”的结论,这种推断有时会自然不自然地影响到对该同志的培养和使用。事实上,干部“不合群”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一种情况是思想意识问题。这类干部往往自命清高,恃才傲物,看不起单位的领导和周围的群众,缺乏集体意识和群众观念。这类干部的不合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合群。这样的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脱胎换骨,则基本属于不可用或不可大用之才。因为一个唯我独尊、蔑视群众的干部是不可能甘当人民公仆、努力为群众服…  相似文献   

18.
崔桦 《廉政瞭望》2004,(8):52-52
报纸、电视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新闻:某某领导同志到某某地方进行“调研”。“调研”就是调查研究。报道领导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  相似文献   

19.
从会昌县改进农村工作领导方法看面向新体制的有益探索谢亦森与乡村干部接触,常常听到“群众难组织、经济难发展、财政难增收”的种种困惑之言。笼统地责怪他们怕苦畏难或素质不高是毫无道理的。但问题是:这种困惑的根子在哪儿?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有“捷径”可走吗?我...  相似文献   

20.
“他们有关系”“私底下操作”“里面有猫腻”……媒体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部分农村群众在谈及乡村公共事务时,经常对乡村干部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明明一些村干部完全有能力解决好的事情,群众不找村干部,而是去找乡镇主要领导,甚至是县领导。类似现象在基层并不鲜见,说明当前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弱化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导致干部威信下降。长此以往,既影响农村发展稳定,也影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