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统一已近两年了。在此期间,其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原民主德国范围内整个结构体制和社会生活按照西部模式重组整合的艰难过程中,形形色色右翼极端势力的乘机而起,已经成为导致该地区社会动荡不宁的又一不安定因素。尤其是1991年夏秋之交以来,极右分子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不断以暴力排外的形式寻衅闹事,进一步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与警惕。为此,本文拟就德国东部地区极右势力的力量构成、来龙去脉与演化趋势等令人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些基本的评介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德国极右势力抬头及对在德中国公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俊峰 《德国研究》2007,22(4):28-30
2007年8月20日,德国东部小城米格尔恩发生一起性质恶劣的排外暴力事件,8名印度游客光天化日之下被当地极右分子围攻,竟无人制止.此次事件引发了德国公众关于德国极右势力抬头的讨论,各主要政党也为是否应取缔极右政党国家民主党(NPD)展开激烈辩论.本文试从深度挖掘德国极右势力抬头的背景及其对在德中国公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和社会动荡之际,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力量出现了新的政治复兴之势。在政治主张和策略方面,它们利用伊斯兰恐惧症,以穆斯林移民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提出对欧洲一体化的怀疑,主张重新民族国家化,同时寻求建立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欧洲联盟。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新变化从多重意义上影响了欧洲民主政治,使文化价值认同成为政治分野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文化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集团之间关系的调整过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 激烈,综合国力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及其 国际影响力。经济势力和国防实力无疑是国家的“硬权力”,而约瑟夫·奈的观点认为国际 政治中力量的最基本因素在于“软权力”,因此考察作为“软力量”存在的文化因素就愈加重 要了。日本独特的文化将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分析日本外交政策的窗户,解开日本外交政策 之谜。  相似文献   

5.
石原现象是日本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右倾化"的具体表象之一,以其所代表的右翼势力为主要依托,其主要特点是思想上体现右倾与民族主义情结,行为上进行组织整合、企图问鼎国家政权,在政策主张上修宪、改变国家制度以及外交上的排外反华等;其产生与持续演化,受到日本的经济萧条、政党制度、社会思潮与日本文化的特性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石原现象不仅冲击了日本政局、毒化了日本社会,也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必须引起重视与警惕。在安倍当政且日本第三极势力崛起后,注重研究石原现象是审视日本内政外交之间多元互动、应对日本在整个国际格局中非良性作用渗透的重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6.
"大国平衡外交"是指不排除大国在东南亚的存在和影响,利用各大国的优势、它们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对权力的追求,主动与其发展政治、经济、安全等全方位关系;同时,防止任何大国的势力过于强大,以实现大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均衡,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南海争议业已成为中国与某些东盟成员国乃至整个东盟组织之间政治和安全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成为东盟成员国对中国加大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的重点平台之一。东盟组织与其成员国对于大国平衡外交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目前,南海问题中呈现出的关注力量国际化、解决方法复杂化和权利诉求法理化,都对中国一向秉持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方针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新纳粹是存在于今日德国的一股极右势力。它的极端排外、仇外和狭隘民族主义的主张及行为已引起全世界的焦虑。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新纳粹势力产生的背景、概况以及德国政府反新纳粹的主要措施,所论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佐藤荣作执政期间三次访美,逐步推动美国放弃琉球施政权,这三次首脑会谈集中体现了佐藤政府解决琉球问题的政策方针。实际上,推动“返还”的幕后力量来自琉球岛内以及本土主张“返还”的势力,特别是反对党,佐藤的琉球政策更多的是对他们态度的一种回应。他们的态度逐渐变化,佐藤从远东安全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琉球问题,在不损害琉球基地机能的前提下,根据这些态度制定对策。佐藤应对琉球问题的基本方针是试探、模糊与渐进,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回归”策略,主要原因在于他在国内的政治地位以及日美不平等的同盟关系。琉球问题与日美同盟紧密相连,在当时是能够引起日本国内政治动荡甚至分裂的敏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危及日本国内政治,还可能导致日美同盟关系恶化,而无论哪种情况都足以结束佐藤的政治生命。  相似文献   

9.
日本对外投资伴随着本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迅速发展起来,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度成为世界对外投资第一大国。对外投资对于日本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破灭及92年以来日本经济恢复的缓慢带来了影响。 一 八十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分析 一、八十年代日本对外投资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每年到8月15日前后,在许多亚洲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日本如何对待历史问题上。今年也不例外。正当世界人民为了争取永久和平,重温这一段本来不愿年年触及,又不得不年年触及的苦难史、悲壮史时,从西方和东方,又传来了极右翼势力的喧嚣。它们还在为新法西斯扬威,为老法西斯招魂。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报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中国社会处于风云变幻之中 ,接连出现八国联军入侵、自卫军起义、沙俄强占东三省等重大事件中 ,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带领民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 ,但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疯狂镇压下以失败告终。运动中掀起的进步报刊的创办高潮也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 ,国内进步报刊几乎扫地以尽 ,大批报人遭到迫害 ,进步新闻业惨遭重创。与此同时 ,仅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 ,明治维新作为一场划时代的运动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都发…  相似文献   

12.
诞生于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的原敬内阁(1918年9月29日——1921年11月5日),在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在日本政治史上表现了许多和以往内阁不同的政治特色,因此,正确估计和评价原敬内阁在日本近现代政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日本近现代政治发展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敬政友会主导内阁产生的条件 1918年9月29日产生的原敬内阁,其产生与日本近现代历史、政治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号称“平民宰相”的原敬内阁登场可以说绝不是偶然的,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史、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中下级武士为骨干的维新政权,但维新以后成立的新政权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权。维新以前,由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微弱,明治维新主要是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由代表日本新兴豪农、豪商利益的中下级武士领导取得成功的。因此,维新以后中下级武士支掌国家政权,代行资产阶级意志,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无疑为日本近代资本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 ,随着日本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 ,日本国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修宪浪潮。日本右翼势力、政界、普通民众的推动以及国际势力的鼓励是促成日本修改宪法的几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修改宪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日本和东盟是决定东亚一体化发展前景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未来东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本文试图运用国际政治理论中传统的战略三角关系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四种可能结构,从而展望在不同的结构下东亚一体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岸田政府的“印太战略”是日本前首相安倍“印太战略”总体构想的延续与发展。岸田政府“印太战略”旨在限制中国发展,实现印太地区力量平衡,促进“新资本主义”政策的实施,提升战略自主。岸田政府上台后从政治、经济、外交、防卫等方面全面推进“印太战略”。政治上,岸田政府继续巩固美日同盟,构建中日关系新框架;经济上,创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强化经济安保;外交上,强调价值观外交,组建民主联盟;防务上,聚焦印太地区军事安全,提升自主防卫能力。然而,岸田政府的战略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岸田政府“印太战略”将受到日本国内问题的牵制。第二,日本伙伴关系不稳固,东盟国家不愿追随日本“印太战略”。第三,日本“印太战略”难以摆脱美国影响而实现战略自主。第四,“印太战略”框架下的中日合作难以实现。此外,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将制约岸田政府“印太战略”的实际效果。岸田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中国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中国应稳妥应对,管控分歧,将中日关系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在冷战期间还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对日安全合作政策始终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一政策不断通过日本对其做出的反应而对中日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日之间的战略需要发生了变化,美国开始更加迫切地要求日本在东北亚地区承担更大的政治和军事责任。九一一事件之后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由此,美国的政策对中日关系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在日本,它助长了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的发展,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要求修改宪法和对正常国家地位的要求;在中国,则致使中国对美日同盟长期意图的担忧,间接刺激了中国针对日本的民族主义。然而,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最终都意识到,中日关系的恶化不仅会影响美日关系,而且会损害美国和日本各自的国家利益,从而也使得美国的决策者认识到,美国必须谨慎地平衡其对华和对日政策。  相似文献   

17.
刘迪 《新民周刊》2012,(36):20-20
从日本国内政治状况看,既有对华"毅然对决"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也存在亚洲协调派的潜流。今日的中日关系,已进入一个当今世界少有的复杂时期。一方面,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技术交流、人员往来;同时,两国之间国民互信、政治互信却日益丧失。今年4月以来石原慎太郎在美国宣布"购买"钓鱼岛后,中日两国关系更加对立...  相似文献   

18.
2011年菲律宾经济、政治与外交形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的菲律宾,经济总体表现不如预期;在国内政治方面,政府三权之间冲突不断引发宪政危机。此外,政府与国内分裂势力之间的谈判进展也不顺利,和解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外交方面,对外关系处于急剧变动时期,菲中关系喜忧参半,菲美、菲日关系急剧升温。  相似文献   

19.
明治时期的日本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欧化主义到传统主义再到国家主义,各种教育理念相互冲突、相互交融的发展演变过程。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以"忠孝"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基本确立。教育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国内政治思潮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日本明治时期各个阶段教育理念及其在不同教育理念下所制定的教育政策,进一步剖析了日本由传统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变过程中传统与近代、东方与西方思想文化冲突及其融合的过程,以及各种思想与政治力量相互结合对日本近代走向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德国对华政策的重心始终围绕发展贸易关系,政治和战略考量居于次要地位。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对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偏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国内利益的非中心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国对欧盟最终决策的影响。欧债危机使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发生微妙变化。德国作为国际秩序新的“构建力量”的角色定位,表明德国是一支不断发展的力量,其心态与式微的英法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