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1895年2—3月间,恩格斯为在柏林出版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单行本写了一篇导言,这篇导言是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问题的最高思想成果。1986年第一期《社会主义研究》上,刊登了王克安同志的《恩格斯“政治遗嘱”的命运与“欧洲共产主义”的前途》一文(以下简称《命运与前途》),指出应对“导言”高度重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对于恩格斯晚年如何看待合法斗争、“导言”的本意是什么等问题,笔者不能同意《命运与前途》的观点,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蔡亚志 《党建研究》2011,(11):56-56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写于1880年,是由其《反杜林论》中的三章改编而成的,该篇有力回驳了杜林关于社会主义的所谓新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篇文章“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从马克思的这一评价.足见恩格斯这篇文章弥足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记者提问一: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人之由来》的陈列,我注意到陈列中没有引用恩格斯的语录“劳动创造了人”,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周国兴答一:《人之由来》是讲人类起源的陈列,之所以没有直接引用“劳动创造人”的语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给人以错觉,以为“劳动”是从古猿到人演化过程中唯一的因素。其次,“劳动创造了人”这个命题的出现,原是恩格斯打算写一本题为《奴役的三种基本形式》的书,后来因故没有完成,却留下了序言部分。在这篇序言里恩格斯谈到了劳动  相似文献   

4.
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从未提出过‘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观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讲的“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说法,是列宁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论述“作了并非愿意的注释”后“所得出的结论”,因而这个结论是“难以成立的。”①我觉得,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我们来研究列宁在引述思格斯的一段论述时所作的注释和列宁的结论——“在恩格斯看来,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是否符合恩格斯的原意。列宁的引述和注释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江河流水,雷电风云,花草禽兽,日月星辰,这是自然现象。然而,在荒远的古代,这些自然界存在的种种现象,却成了原始人类崇拜的对象,并形成五彩斑烂的神话故事。《傣族古歌谣》是通过“歌谣”的形式,来记载傣族先民的童年生活的,它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文学著作。难怪有人说它是“傣族诗歌的童年”,这话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起怎样从士兵成为杰出军事理论家的?在当代众多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都阐述不多,恩格斯的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活动也鲜为人知。由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顾智明编著,海军出版社即将出版发行的《从士兵到杰出军事理论家——恩格斯军事生活记述》一书,以“军人豪情的萌发”、“在枪林弹雨中锻炼军人品质”、“为无产阶级钻研军事科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无产阶级的两位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功绩。恩格斯虽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马克思在创立这一理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把自己放到“第二小提琴手”的位置,这也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但另一方面又恰好体现了恩格斯伟大而高尚的品格情操和极其谦逊的态度。因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作出过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在某些地方甚至超出了马克思。众所周知,恩格斯先于马克思独立地发现经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道,共同缔造了马克思主义。列宁曾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不了解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不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21卷第72页)然而,西方一些学者却无视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崇高地位,对恩格斯进行了大肆攻击,炮制所谓“恩格斯与马克思对立论”。这一论调在西方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介绍和评析,以揭露他们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对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说,历来存在两种基本的理解。一种是本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在这两部著作中,恩格斯把辩证法界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①。恩格斯的辩证法定义是以“物质一无论”为本体论背景、“反映论”为认识论背景的。由此,他把物质自身的辩证法确定为“客观辩证法”,人们头脑中的辩证法确定为“主观辩证法”,后者乃是对于前者的反映户自《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之后,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体系以后…  相似文献   

10.
陈哲 《理论月刊》2004,(1):65-66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借用了摩尔根“文明时代”这一研究成果,对“文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文明”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通过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手段,恩格斯在此开辟了一个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即“两个必然”的新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57页)这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理论就是无产阶级为了自身解放而进行阶级斗争的学说。阶级斗争理论对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性,从恩格斯的下述一段话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将近四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的东方理论和实现这一理论的成功之路赵曜今年8月5日是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列宁在1896年所与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文中指出:“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这里说的“科学”是指马...  相似文献   

13.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14.
史国藩同志在《关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涵义》一文(载《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中不同意只把物质资料生产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本来就是将物质生产和人日生产都看作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一结论是从他自己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有关论述的理解得出来的。这就是史国藩同志所说的人们“创造历史的三个因素”。他说:“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二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生活资料生产所需要的生产工具的生产;第三个因素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即人口自身的生产。”他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这三个因素归结为“第一种生产”和“第二种生产”;恩格斯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问题,哲学界存在着各种异议。有人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同一个概念,都是指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人认为“核心”和“实质”是有区别的;有人认为恩格斯主张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列宁主张对立统一规律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从这种正确观点上后退了”,等等,各种看法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学习《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论述,也谈点个人浅见。“辩证法的核心”和“辩证法的实质”,这两个概念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首先提出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香港的回归,“一国两制”付诸实施,这既是振兴中华的一个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5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指出了代替的“历史主动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共有四方面的主要观点: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一观点首见于恩格斯于1883年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所作的序言中。1950年,毛泽东在接见参加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部分同志时,将恩格斯的言论进行了归纳和概括。二、无产阶级必须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这一观点分别出现在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共同章程”和恩格斯在1847年《论波兰》的演说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它升华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三、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要努力同其他可以…  相似文献   

18.
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早在1845年~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并且指出这“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1847年6月,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写的纲领性文献《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  相似文献   

19.
《求索》1982年第三期刊登的《对〈反杜林论〉中的一个批判的质疑》一文(下称《质疑》),把杜林在《哲学教程》一书中的某些言论说成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杜林的优生学理论”,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有关批判指责为“没有认真地对它作出辩证分析或完全理解它的深远的历史意义,以至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武断的错误。”该文作者还表示:恩格斯后来也“没有捉到或者说没有认识到自己对杜林这一方面的问题的批判需要作出修改,这不能不令我感到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周井田制,当时的文献不多,后人的追记不少。说得形象具体的,如《孟子·滕文公》:“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这是说贵族世袭领有土地的“世卿世禄制”,在当时的滕国曾经实行过,但井田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了。孟子又说:“《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这是说西周封建领主的领地范围内,有“公田”(领主直属土地)和“私田”(农奴份地)的划分,这是进行“助耕”的土地制度,也就是进行劳役地租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