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瘟的研究     
从10日龄鹅胚自62日龄急剧下痢的病死鹅脑、心、肝、脾、肾、腔上囊、空肠内容物中分离出鹅瘟病毒(细小病毒)。病死鹅肝细胞核丝状分裂、变性,核内嗜碱性包涵体;心肌细胞核内嗜酸性(嗜伊红)包涵体;腺胃腺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胰 腺 腺 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伊红包涵体;淋巴细胞变性、脱落、核内嗜碱性包涵体,腔上囊内纵平滑肌纤维、外环平滑肌纤维细胞核嗜碱性包涵体;空肠内形成干酪样凝固栓子,肠腺细胞核内嗜伊红包涵体。该株鹅瘟病毒在本地鹅胚中适应性强、繁殖稳定、致死鹅胚迅速、胎儿病变典型。经标准抗小鹅瘟高免卵黄处理后失去感染力。用感染的鹅胚尿囊液攻击60日龄鹅,试验鹅全部下痢急性死亡。  相似文献   

2.
发病情况 甘肃省酒泉市动物园同圈饲养成年孔雀16只和火鸡8只,1999年2月24日其中1只母孔雀发病,用青霉素治疗无效于当天晚上死亡;随后3只孔雀与4只火鸡发病,表现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排绿色蛋清样稀粪,用增效磺胺和琥珀酸治疗无效,10d内全部相继死亡。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孔雀、火鸡各1只,病尸全身发绀,胸部皮下树枝状出血;嗉囊充满带酸臭味的液体和气体;腺胃乳头及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小肠、直肠有纤维素性坏死;泄殖腔充满绿白色稀粪,粘膜弥漫性出血;大脑、小脑有点状出血。实验诊断 无菌取肝、脾、…  相似文献   

3.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方法对人工感染鸡包涵体肝炎病毒雏鸡的胸腺细胞的凋亡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 ,鸡包涵体肝炎可引发胸腺细胞的凋亡 ,多数凋亡阳性细胞核结构完整 ,核内有数量不等的阳性颗粒 ,少部分凋亡阳性细胞核破碎或核浓缩 ;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多数坏死的胸腺细胞属细胞凋亡。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可检测到早期的凋亡细胞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0月 ,笔者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养殖场鹅的腺胃中发现大量白色针状虫体 ,经甘油乳酸透明 ,光镜下观察 ,鉴定为钩状棘结线虫 (Echinurauncinata)。该虫种在我国鹅体内发现为国内宿主新记录。1 虫体的寄生部位及局部组织学变化该虫体寄生于鹅的腺胃壁深层 ,在胃壁形成结节 ,最大结节直径达 15mm。感染严重者结节分布于整个胃壁或成链状分布于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或腺胃与食道交界处。每个结节内有数条或十几条虫体 ,使黏膜发生溃疡、坏死。有的多个结节连接成环状 ,使食道远端狭窄或阻塞。结节直达黏膜下层 ,虫体周围…  相似文献   

5.
宠物犬犬瘟热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取未治愈的8例犬瘟热病犬的肺、肝、脾、脑等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然后对切片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肝细胞以及胆管上皮细胞中发现细胞浆包涵体,胃腺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部分胞浆溶解呈空泡状,在少数腺上皮细胞内可见细胞浆包涵体,黏膜上皮细胞肿胀、脱落,杯状细胞增多,肺泡壁结构几乎消失,少数变性的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周围的毛细血管中有微血栓形成,脊髓灰质中神经细胞肿胀,染色质溶解,神经细胞周围水肿,脾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淋巴小结不明显,有明显的萎缩,淋巴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6.
笔者自1991年起,使用自拟的银黄汤防治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剧烈腹泻、拉水样粪便,肛门周围污秽;畏寒、羽毛松乱,垂头昏睡,眼窝下陷,步行不稳,颈部及躯干部震颤。 剖检变化 胸、腿内侧肌条状出血,心肌、肠粘膜、腺胃和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胆囊肿  相似文献   

7.
20 0 0年上半年 ,张掖市部分蛋用鸡专业户鸡群中流行以腺胃肿胀出血、肾肿胀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疫病 ,造成较大损失。发病经过 发病蛋用鸡品种为新罗曼和海赛克斯 ,鸡种来源为本省和陕西宝鸡等地。发病鸡 1— 4月龄 ,病程从数日至2— 3周 ,鸡群发病持续时间长达 3— 4个月 ,死亡率 2 0 %—6 0 % ;主要表现为陆续发病、零星死亡 ,病鸡精神不振 ,闭目缩颈 ,腹泻 ,逐渐消瘦 ,最后衰竭而死。剖检变化 病程长者表现为极度消瘦 ,剖检病死鸡主要为腺胃明显肿胀、发硬 ,壁增厚 ,腺胃乳头及腺胃肌胃交界处有出血 ,个别鸡腺胃有溃疡 ;肾肿胀或出血 ;个…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采用组织压片法、常规组织切片法、快速组织切片法及电镜观察法对进口的斑节对虾(Penaems mondon)及其繁殖的后期幼体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mondon-type b-aculovirus,MBV》进行诊断。结果,后期幼体MBV包涵体感染率为35%~100%,抽样样品阳性率达100%。嗜酸性的MBV包涵体存在于肝胰腺和前肠的上皮细胞核内,单个、多个、近圆形。电镜观察,其包涵体由多角体蛋白组成,呈拟晶体排列;病毒颗粒呈杆状,有披膜,自由分布于细胞核内或粘附在包涵体上,大小约为360×60nm。  相似文献   

9.
1999年 11月 ,河南省濮阳市某专业户饲养的 2 0 0 0只产蛋鸭发生了一种以肿头、流泪、两脚麻痹、排绿色稀粪和产蛋量下降为特征的疾病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鸭瘟。1 临床症状1999年 11月 2 2日 ,该专业户的鸭群中死亡 8只鸭 ,其中 6只死亡鸭有肿头症状。鸭群中部分病鸭精神萎靡 ,两脚发软 ,行动困难 ,有的病鸭下痢、排绿色稀粪和产蛋量下降。2 病理变化对死亡鸭和发病鸭剖检 ,其口腔及食道内有黄色分泌液 ,粘膜上有数量不等的灰黄色伪膜 ,剥离伪膜后有溃疡病灶 ;肝微肿、有出血斑点 ;卵泡变形 ,卵泡膜充血。3 实…  相似文献   

10.
对通过临床特征与PCR确诊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8例自然病例进行剖检取材,常规石蜡切片与超薄切片,HE染色及醋酸铀一柠檬酸铅染色,观察了淋巴结与脾的病理学变化.肉眼观察可见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与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脾萎缩或中度肿大.组织学观察显示,淋巴结与脾淋巴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与巨噬细胞浸润,在一些网状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的胞浆内见嗜碱性包涵体.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淋巴结与脾淋巴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核浓缩,边集,甚至形成凋亡小体;在巨噬细胞与网状内皮细胞核和胞浆内均可见包涵体,包涵体为大小不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均质或颗粒状2种类型,胞浆包涵体常见于肿胀的线粒体与扩张的内质网附近.表明断奶仔猪患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可致淋巴结与脾淋巴细胞坏死、凋亡,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 mL和10-6.4/0.2 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 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情况 1988年6月初,我省深县某养鸽专业户从县食品公司购买220只落地王肉鸽。6月20日有70多只鸽发病,出现不吃,拉绿色或白色稀粪,精神萎顿,并有转圈、扭头、歪颈等神经症状。 剖检变化:鸽颈部皮下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脏冠状部、腺胃、泄殖腔粘膜有出血点及溃疡。肠道呈现卡他性炎症变化,一只鸽小肠内充满了蛔虫,其它器官未见异变。根据病史、症状及剖检变化,初诊为鸽新城疫(ND)。建议立即用NDⅡ系疫苗给现存鸽滴鼻或饮水免疫。  相似文献   

13.
用人工接种方法观察了鸡大肝和大脾(BLS)病鸡免疫器官的大体和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大体变化除脾肿胀外,盲肠扁桃体、胸腺和腔上囊也发生肿胀、出血。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脾、盲肠扁桃体、胸腺、腔上囊和哈德尔氏腺除发生变性和坏死外,早期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中、后期则出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等。结果表明,BLS病的早期以体液免疫为主,后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增强,这两种免疫在此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鹅源新城疫病毒感染鸡的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鹅源新城疫病毒BY株人工感染 2 5日龄雏鸡 ,同时用鸡新城疫病毒标准强毒F4 8E8株作为攻毒对照 ,观察 2株病毒感染鸡的临诊症状、病理变化 ,并加以比较。结果 ,2株病毒都可致试验鸡 1 0 0 %发病和死亡。BY组鸡于感染后 5 1h出现症状 ,发病后 4 8h全部死亡 ,主要大体病变为喉头严重出血、腺胃乳头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轻微出血、肠道黏膜局灶性出血坏死 ,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为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内的细胞显著变性、坏死及出血等 ;F4 8E8组鸡于感染后 72h出现症状 ,发病后 36h感染鸡全部死亡 ,所表现的病理变化与BY组鸡相似 ,但腺胃和肠道的出血病变比BY组鸡显著  相似文献   

15.
犬传染性肝炎是犬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肝小叶中心坏死、肝实质细胞核内包涵体以及出血时间延长为特征。其发病症状与犬的免疫状况、年龄有很明显的相关性。临床症状突发致死型幼龄犬多发,突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有时有呕血和血性粪便,常在症状发作后数小时内...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对鸡的致病性,采用滴鼻、点眼和滴口方法,用QXIBV、DYIBV、FCIBV分离毒株对未免疫鸡和SPF鸡进行了攻毒致病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未免疫的10日龄鸡攻毒后致死鸡的剖检变化与20日龄未免疫的被攻毒鸡相似,均有腺胃肿大,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20日龄(高日龄)攻毒鸡较低日龄(10日龄)攻毒鸡死亡率偏高。被攻毒的SPF鸡均出现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腹泻等与自然发病鸡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腺胃肿大,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被攻毒的未免疫鸡、SPF鸡与自然发病鸡死亡率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用这3株腺胃型IBV分离株均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发病鸡基本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 唐山市某珍禽养殖场地面散养绿壳黑羽乌鸡 3 0 0 0只 ,40日龄开始发病 ,表现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消瘦 ,羽毛蓬乱 ,双翅下垂 ,眼下陷 ,排白色稀粪 ,个别的粪便中带血 ,死亡 2 0余只。病理学检查 病死鸡小肠充血、出血 ,肠腔内充满红褐色液体 ,肠粘膜脱落 ,有的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或出现白色结节。取一段小肠做组织切片 ,显微镜下可见肠粘膜细胞肿胀 ,肠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腺泡腔内有积液和少量淋巴细胞 ,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结成块状 ;固有层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淋巴滤泡肿大 ,中心部…  相似文献   

18.
邗江县霍桥乡某饲养户的两对麝鼠突然死亡1只,次日早晨送我院检验。 病理解剖变化 麝鼠尸僵完全,全身皮下出血。心冠脂肪点状出血。肺郁血,水肿、部分肺叶出血。肝脏肿大、郁血,并有散在的针尖状坏死灶。脾略肿呈蓝紫色、肾脏亦肿,轻度郁血。胃内充满尚未消化的内容物,胃粘膜部分脱落,胰腺肿大有空泡及点状出血。小肠粘膜弥漫性出血,盲肠及部分结肠浆膜呈斑状出血,以盲肠尖出血严重。  相似文献   

19.
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猪伪狂犬病病毒(PRV)MQ18变异株感染绵羊胚胎鼻甲上皮细胞(OFTu)的病毒形态发生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增殖,形成核内包涵体,装配好的病毒通过核内膜获得初始囊膜,以出芽方式出核进入细胞质,在高尔基体区域进行加工修饰、二次获得囊膜后形成完整病毒粒子,以包裹有病毒粒子的空泡与细胞膜相互融合方式,将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内空泡增多,线粒体增生、肿大,空泡样变,粗面内质网扩张,高尔基体形态异常,细胞核染色质浓缩、边集,最后细胞破坏、裂解,可见细胞早期凋亡及自噬小体结构。本研究结果为阐明PRV的感染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贵州省出现产蛋下降等症状的鸡群中分离出1株病毒,命名为HS1。该病毒对鸭胚致死率达556%~667%;在尿囊液中产生高效价的红细胞凝集素,第7代鸭胚尿囊液的血凝效价达到215~18;在DEF单层细胞上生长良好,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感染细胞的核内观察到嗜碱性包涵体;将分离毒株回归蛋用鸡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类似的临床症状,全部感染鸡都产生EDS血清抗体;病毒呈球形粒子,直径70~80nm,无囊膜,对氯仿、乙醚不敏感;能凝集鸡、鸭、鹅的红细胞,不凝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病毒核酸类型是DNA,不分节段,分子含有336kb。在交叉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分离毒株对红细胞的凝集特性能够被AV127超免疫血清所抑制,而不与新城疫阳性血清、正常健康鸡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在病毒中和试验中,HS1与AV127毒株能够发生交叉中和反应,显示它们具有相同的抗原关系。根据对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血凝谱、理化特性和血清学关系的鉴定,证明从贵州分离的HS1与国际标准毒AV127属于同一血清型,是1株EDS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