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将旋毛虫TsP53重组蛋白以20μg/只的剂量免疫小鼠3次后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200条/只。检查小鼠肠道旋毛虫7日龄成虫数、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数和感染35d后的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同时用间接ELISA检测血清中抗TsP53重组蛋白的抗体应答。结果显示,TsP5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旋毛虫7日龄成虫、雌虫产新生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4.34%和16.93%,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35d后肌幼虫减虫率为38.68%,与感染对照组和佐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TsP53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在首次免疫后第7天出现抗体应答,可检测到抗TsP53重组蛋白的抗体,第3次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攻击感染后略有下降,但直到试验结束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TsP53重组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部分抗旋毛虫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2.
我们继7种抗蠕虫药物对实验感染大白鼠旋毛虫肌幼虫杀虫效力试验后,用筛选出的丙硫咪唑、丙氧咪唑、氧硫咪唑、甲苯咪唑等四种抗旋毛虫作用较好的药物,前后四批用43头猪,以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了对实验感染猪旋毛虫肌幼虫的杀虫效力试验,同时观察了几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动物和人工感染 试验猪系从甘肃临洮县集市购买的长白和苏白杂种猪,体重5~10公斤,公母兼有。经一段时间饲养观察后,用采自疫区的旋毛虫病猪肉经大白鼠传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本病诊断和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我们对部分实验感染猪的临床症状、血液变化、血清抗体及营养体重进行了观测。其结果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从甘肃临洮县市场购买的苏白杂种小猪,体重5~6Kg。经一段时间饲养观察,小猪生长发育正常。待公猪去势两周后,按设计剂量,称取含旋毛虫幼虫的大白鼠肉样,加少量饲料,逐头饲喂。每头感染10000条幼虫的6头,每头感染50条幼虫的3头。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磺苯咪唑乳剂对实验感染猪旋毛虫包囊肌幼虫的杀虫效力及毒性试验。实验用35头猪分四次进行。对膈肌和腓肠肌肉样进行压片、消化及生物学试验检查杀虫效力。并对部分治疗猪进行了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30mg/kg一次肌注的杀虫效力为99.47%,二次及三次肌注的杀虫效力均为100%,并经重复试验证实,从而获得了能对感染宿主各部位包囊肌幼虫完全杀灭的良好效果。该药毒性低,用量小,效力高,建议有关领导部门组织生产,以供临床之急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普通小白鼠对旋毛虫感染的自然抵抗力。结果表明感染后第1天开始出现成虫,一直持续到感染后第28天。第10天成虫回收率最高达96.67%。雌雄成虫比为2:1左右。成虫的平均大小:雄虫为1.13~1.64×0.04~0.06mm,雌虫为3.20~3.60×0.05~0.06mm。最迟感染后第17天开始出现卷曲的肌幼虫,第21天幼虫开始包囊化。第28天幼虫回收率达高峰。每克横纹肌平均荷虫量为11200条,每条饲喂的幼虫可产生448条幼虫。研究结果提示普通小白鼠对旋毛虫感染的自然抵抗力不强。  相似文献   

6.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实验用Wistar系大白鼠购自兰州医学院动物室,体重180~250g;昆明系小白鼠由本所动物饲养场提供。 2.旋毛虫虫株:实验用旋毛虫为本实验室用大白鼠传代保存的河南新野猪源旋毛虫。 3.新生幼虫的收集: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8000条肌幼虫后第6天剖杀;取小肠剪成2~3cm  相似文献   

7.
在河南省某县一个猪旋毛虫病高发流行区进行了旋毛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及灭活新生幼虫疫苗的区域试验。免疫前用镜检法抽检某自然村商品猪21头,查出有虫猪4头,感染率达19.05%。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每头猪腹腔注射免疫0.5mg,间隔10天作2次免疫;新生幼虫疫苗每头猪腹腔注射10万条,同样间隔10天作2次免疫。两种疫苗分别免疫猪86及44头。免疫后4~7个月内剖杀抽检免疫效果。共抽检未免疫自然感染对照猪49头,查出有虫猪12头,感染率达24.49%;抽检成虫可溶性抗原疫苗免疫猪33头,查出有虫猪2头,占6.06%,保护率达75.26%;抽检灭活新生幼虫疫苗免疫猪17头,查出有虫猪1头,占5.88%,保护率达75.99%。区域试验表明两种疫苗均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氟苯尼考混悬乳注射液对人工感染胸膜肺炎仔猪的疗效,选用体重8~1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0头,分成6组,每组10头。除健康对照组之外,其他各组猪均滴鼻接种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菌液(1×109CFU/mL)5mL。人工接种后,用氟苯尼考混悬乳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观察并记录接种后各组猪临床表现,连续观察15d。对死亡猪剖检并取肺、肝涂TSA平板培养,检查是否有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同时用标准血清进行血清学鉴定。试验结束后对存活猪称重,计算增重率。结果表明,肌肉注射20mg/kg剂量氟苯尼考混悬乳注射液,3d1次,连用2次,对治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给大白鼠经口感染7000~10000条肌幼虫后7天剖杀,收集成虫。将7日龄成虫于199培养液中37℃培养48小时后过滤、离心收集新生幼虫。将冻融灭活的新生幼虫按不同数是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按不同免疫程序经腹腔免疫猪。最后1次免疫后第7天攻击感染不同数量的肌幼虫。攻击感染后35天剖杀全部试验猪,取隔肌脚消化检查,计算每克肌肉的荷虫量(LPG)及免疫效力,同时观察免疫后及感染后的血清抗体消长变化。结果表明,新生幼虫对猪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10万条灭活新生幼虫所诱导的最高减虫率达95.3%,免疫保护期至少90天。免疫后特异抗体增加,免疫猪体内肌幼虫感染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0.
应用旋毛虫混合排泄分泌蛋白(ES)和家兔IgG分别偶联铕(Eu)纳米颗粒(EuNPs)制备2个荧光探针,即EuNPs-ES探针和EuNPs-Rabbit IgG探针。将小鼠抗猪IgG与山羊抗家兔IgG分别包被于检测线与质控线上,制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采用15头不同剂量人工感染旋毛虫猪的全血评估研制的试纸条性能。结果显示,用试纸条检测感染200、400、1 000、10 000条旋毛虫肌幼虫的猪全血样品时,结果均为阳性。而使用集样消化法消化对应的猪膈肌样本时,低剂量(200条)未全部检出。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相比于集样消化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且操作简便,仅需5~10 min即可出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旋毛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旋毛虫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功能,通过电转法将dsRNA导入旋毛虫体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经dsRNA-TsKaSPI电转法处理后肌幼虫TsKaSPI基因转录和表达水平。体外培养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肌幼虫存活的影响。将dsRNA导入后的幼虫经口接种小鼠,观察TsKaSPI基因沉默对幼虫存活、发育及雌虫生殖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经30μg/mL dsRNA电转处理后TsKaSPI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分别降低63.36%和69.24%(P0.05)。TsKaSPI基因在dsRNA-TsKaSPI转入肌幼虫后第1天转录水平明显降低,第2和第3天仍处于较低的水平。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61%、58%、52%(P0.05)。将dsRNA电转处理的肌幼虫接种小鼠后6 d肠道成虫和35 d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36.22%和31.87%。PBS组、dseGFP对照组和dsRNA-TsKaSPI处理组的感染小鼠收集到的雌虫新生幼虫量分别为49.20±5.93、49.40±4.62、50.80±4.32(P0.05)。结果表明,dsRNA可明显抑制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及幼虫在小鼠体内的存活和发育。  相似文献   

12.
据国内文献报道,居民因吃涮羊肉曾发生多起人患旋毛虫病的病例。有关绵羊人工感染旋毛虫的试验已有报道(窦兰清,1989)。近些年来,在我国南方等大中城市,居民中吃涮山羊肉及烤山羊肉串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是否存在旋毛虫感染的潜在因素?山羊能否感患旋毛虫?迄今尚未见有关报道。作者用传代鼠保种的猪源旋毛虫肌幼虫进行了感染山羊的实验研究,以期对我国旋毛虫病流行地区开展山羊旋毛虫的调查及检验等工作,提供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虫源与试验动物:旋毛虫取自河北省旋毛  相似文献   

13.
为给旋毛虫病的诊断及疫苗研制提供备选抗原,对本实验室获得的旋毛虫Ts-Sp-7基因(GenBank登录号EU263332.1)进行PCR扩增,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Western-blot分析。制备多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通过PCR扩增出1 372 bp的Ts-Sp-7基因。SDS-PAGE结果显示,该蛋白大小为46 ku左右,与理论分子质量一致。Western-blot结果显示,该目的蛋白与10 000条/头感染剂量不同感染时间的猪阳性血清均呈现特异性条带。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350 000。Ts-Sp-7多克隆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Ts-Sp-7蛋白在旋毛虫肌幼虫期存在于虫体表面。  相似文献   

14.
用天津市河北制药厂第三分厂生产的含10%敌百虫浇注驱虫剂虱螨净,选择自然感染有血虱的猪,分两个剂量组和对照组以沿病猪背脊中线浇注给药的方法进行试验。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第2天开始,每隔1天检查1次猪体,连续检查3次。以观察猪血虱的寄生和死亡情况。于给药后第2天可发现猪体血虱全部死亡,对照组经3次检查均有猪虱寄生。试验证明,在临床上用5ml/10kg体重剂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施福恢等曾应用伏基弗以10mg/kg剂量1次口服,治疗黄牛人工定量感染日本血吸虫,结果减虫率为76.3%,减雌率92.1%。为了进一步阐明伏基弗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本文应用该药两种制剂,对家兔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进行了抗虫效果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本所自繁的新西兰健康大白兔,体重1.5~2kg。 2.日本血吸虫尾蚴及实验感染:用本所培养的钉螺新逸出的尾蚴,以腹部盖片法感染家兔,每兔200±1条,感染40~45天后投药。 3.药物与剂量:伏基弗3.3%的口服混悬液,以50mg/kg剂量灌胃;5%注射剂,以30、40、50mg  相似文献   

16.
我国牦牛棘球蚴感染率较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88年7~10月在青海省黄南州用国产丙硫咪唑对牦牛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在青海省泽库县牧区选经间接血凝试验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成年牦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第1、2组为治疗组,第3组为对照。 2.试验药物、剂量和投药方法:丙硫咪唑片剂,为青海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1987年产品,批号870524。治疗牛均为口服投药。其剂量分别为:第1组90mg/kg,分3次投药,每次间隔1月;第2组180mg/kg,投药次数与间隔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不服药。各组牦牛合群放牧,观察临床表现,均于初次服药90天后剖检,仔细观察各脏器的包囊  相似文献   

17.
我县于1984~1986年,采用毗喹酮三胃注射治疗耕牛血吸虫病2627例,转阴率为98.72~100%,并对部分治疗牛进行了血液生理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耕牛及分组:由疫区松湖乡和昌良乡选用自然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牛共55头,其中水牛30头、黄牛25头。共分4个组:试验1组20头水牛,按10mg/kg剂量三胃注射;试验2组有黄牛15头,按15mg/kg剂量三胃注射;对照1组有10头水牛,按25mg/k6剂量口服;对照2组有黄牛10头,按30mg/kg口服。 2.测定项目和方法: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个月测定以下生理指数:红细胞数(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人工感染的方法获得大量纯净肌幼虫,经冻融、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制备出肌幼虫可溶性粗抗原,按不同剂量分别用弗氏完全佐剂、氢氧化铝佐剂及油性剂乳化后间隔1周分2~3次免疫小白鼠。最后一次免疫后1周攻击感染。攻击感染后7天查检肠道成虫估计成虫的生殖能力。攻击感染后5周剖检肌幼虫。结果弗氏完全佐剂、氢氧化铝佐剂及油性剂的作用近似。弗氏完全性剂组以0.3mg抗原诱导的免疫保护减虫率达65.71%;氢氧化铝佐剂组以0.6mg抗原诱导的免疫保护减虫率达71.7%;油佐剂组以0.3mg抗原诱导的减虫率最高达62.32%。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Horowitz等(1982)的方法,用超声裂解的日本血吸虫尾蚴粗抗原结合佐剂氢氧化铝凝胶免疫6~8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7周龄的雄性C_(57)BL/6小鼠和2kg重的雄性新西兰兔子。大鼠分为0.2、2、4和8μg四个免疫剂量组;小鼠分为0.2、2和4μg三个剂量组。大鼠和小鼠的免疫途径都是腹腔注射,在初次免疫后的第30天和第70天各加强免疫一次。兔子分为1μg和10μg两个剂量组,采用腘淋巴结免疫法,并在初次免疫后的第二周和第四周各加强免疫一次。所有动物在最后一次免疫后的第15天采用盖玻片法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大鼠的攻击感染尾蚴数为500条,小鼠为60条,兔子为200条。攻击感染后第30天扑杀动物,用主动脉灌注法回收成虫,并以减虫率表示免疫保护力。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免疫动物均获得部份保护力。大鼠、小鼠和兔子的减虫率分别为33.82~45.14%、23.74~42.55%和16.57~19.92%。经统计学显著性测定,大鼠各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小鼠和兔部份组差异显著。本文还应用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检测试验动物IgE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活尾蚴免疫组除个别鼠外,均出观阳性反应,第一、二、三次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滴度分别为1:4、1:8、和1:16,但超声裂解尾蚴抗原免疫组和对照组大鼠均为阴性。本试验说明在Wistar大鼠及  相似文献   

20.
为鉴定旋毛虫肠道期肌幼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的诊断特性,利用ELISA方法,以旋毛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并以旋毛虫感染早期肠道6 h幼虫ES抗原作为阳性对照,用不同旋毛虫感染剂量、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为一抗,检测血清中抗旋毛虫Ig G抗体的变化情况,利用Excel软件绘制出Ig G抗体消长规律曲线并进行数据分析,鉴定该基因重组蛋白作为诊断抗原时的敏感性及诊断效果。结果显示,在低剂量感染和高剂量感染时,该基因重组抗原分别从感染后第10天和第8天起可以稳定地检测出抗旋毛虫Ig G抗体;在感染后第11天至第45天一直呈"波峰波谷"式并维持较高水平;感染早期(第15~45天)低剂量感染组的Ig 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由此推断,旋毛虫cystatin-like基因重组蛋白具有很好的早期诊断特性,尤其对低剂量早期感染的诊断效果更佳,并推测该基因极有可能在旋毛虫感染早期对宿主的免疫抑制作用中起重要作用,其具体应用前景和生物学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