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易赛键 《人民政坛》2012,(11):15-16
82宪法实施30年来,历经四次修改,在保障和维护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改变着公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宪法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为了优良的生活而存在。宪法要求国家尊重公民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国家关心公民的全面发展。宪法所反映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强调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强调宪法权威根源于民众的生活,实质上是强调宪法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突出公民在宪法中的主体地位。从更深的层面上讲,是强调宪法与宪政以人为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宪法文化权利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宪法学范畴,它是由"文化权利"这一范畴变化衍生出来的。从宪法层面出发,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文化权利,有利于从法律体系上完善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机制和制度,也有利于宣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宪法文化权利的规定有助于公民精神和个性层面的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对人性弱点的改造,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礼仪。我们要在理论上树立起宪法文化权利的权威地位,从宪法规范的明确、部门法的制定以及文化平等权的保护等方面实现宪法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4.
农民平等权的宪法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爽 《前沿》2007,(1):163-166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是要求国家同等对待的请求权。平等权并非绝对,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农民是公民,应受到平等的对待,但目前我国农民在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诸多领域备受歧视。因此,保护农民的平等权,必须要在宪法的层面上予以重视。首先要在宪法中确认农民应有的权利,其次,要尊重和保障农民已有的宪法权利,同时还要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宪法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宪法是公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范,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国家权力要为公民权利而存在,公民是宪法的主体。宪法与党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是有区别的,宪法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本文通过规范和实证的方法论述了让宪法进入公民生活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7.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这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也意味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多的保障。而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依照宪法的规定,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贯彻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至少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宪法至上至重原则。“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语)。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一切法律法规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最…  相似文献   

8.
人民警察执法视野中的公民权利及其保障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 《公安教育》2005,(3):38-40
一公民权利是国家宪法和法律确认、赋予,并加以保护、支持和鼓励的各种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一种安全、自由和物质好处的权能和利益;随着法治社会的迅速发展,公民权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4年3月,按照党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13条修改宪法建议,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与会的2890名代表经过认真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更是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保障了公民权利。主要是公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一)经济权利尊重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首先是加大私有财产保护力度。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公民的知情权是联合国致力维护的一切自由权利的关键,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知情权已由《宪法》赋予。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支撑,公民的知情权还停留《宪法》原则的权利层面上没有被确认为实有权利。反思非典的教训,我国权力机关应加速对公民知情权的理论及立法研究,早日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切实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相似文献   

10.
宪法观念就是对宪法的忠诚和信仰,是一种伟大的公民精神。时值纪念我国现行宪法颁行20周年之际,宣传宪法精神,让宪法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加快依法治国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宣传宪法精神,让宪法观念深入人心,就是要在广大干部和群众  相似文献   

11.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2,(23):34-36
生活艰难的公民能否获得政府救济、有多大程度的救济不仅反映一国的财政实力,更是执政理念的写照。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社会救助就是国家的一项常规工作,宪法更是从根本法层面赋予公民享有物质帮助的权利。随着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共黑龙江省委重视人大制度建设,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在去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结束不久,10月17日省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若干意见》;10月23日至24日召开了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强调发挥人大作用。《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若干意见》共4个方面21条。关于不断提高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觉性方面。《意见》提出,要深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人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既要重视党的形式,也要重视国家形式;既要重视发挥执行机关的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权力机关的作用;既要重视政策,更要重视法律,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发表的吴邦国委员长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讲话阐明了法制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宪法与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无条件遵守的根本大法,容不得任何人以任何手段打一点折扣。  相似文献   

14.
周觉 《人权》2005,(2):8-11
一、贯彻宪法人权原则的重大意义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主张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确立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这对于加强人权法制保障,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是党在执政理念上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个创举,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和完善生命权立法保护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矿难事故不断发生“,非典”、禽流感等致人死亡的疾病层出不穷,有关死刑犯的冤案也不时出现。这一切都与公民生命权保护的立法不足和不完善相关,我国应当加强和完善保护公民生命权方面的立法。一、立法保护公民的生命权是人大应当履行的宪法义务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由此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宪法义务。从生命的重要性以及世界人权公约和各国宪法的规定来看,生命权是处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基本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应当尊重和保障生命权,履行尊重和保护生命权的宪法义务。人大…  相似文献   

16.
公民期待已久的第四次修宪从八个方面对我国《宪法》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中,最大的闪光点是将“人权”写入宪法。人权入宪,这在我国宪法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次修宪赋予了公民更广泛的权利,将给国家政治生活带来显著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度伦理:人权保障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颖 《人权》2010,(3):37-39
尊重和保护人权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项事业。2004年,我国以修正案的方式在《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入宪,不但消除了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顾虑,而且也有利于政府转变管理方式,促进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我国宪法进行了修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人权入宪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权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标志着人权保障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理念层面上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国家机关的法定义务。人权入宪实现了从政治理念到法律诉求的转换以及执政理念在宪法学意义上的根本性保障。这一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明确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新的条款,表明人权成为国家的价值观,明确国家权力的宗旨,规定国家应当对公民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上,公民是享有人权的主体,国家是保障人权的主体,是义务的承担者。公共权力必须保护人权,否则,就是违宪。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以宪治国。这次宪法修改,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包括司法制度注入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警察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应当遵守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从宪法层面上来讲,这是一个必然的要求。行使警察行政权需要遵循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民知情原则、公民程序选择的自决原则以及尊重公民人格尊严原则。从规范层面分析,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中关于警察行政权行使的程序规定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