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可以说,它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都把“所有制”作为反映经济实体或企业的本质属性的首要标志。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明是私人经济或私人企业,却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一词,正是在“所有制”这个反映经济本质属性标志上采取隐晦、规避的做法,这一用语在理论上是不确切的。为了私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摒弃“民营”这个产权模糊的用语,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正名。  相似文献   

2.
《求实》2021,(2)
学界关注到产权对农村治理的影响,但对于村组间纵向产权结构下的农村治理有待探讨。集体产权归村民小组所有是华南农村的普遍情况,调查发现这种“组有产权”村庄存在“软弱涣散”的治理难题。综合既有研究,提出“塑造—对称”理论,即在农村治理场域中,以责任为中介维续产权要素与治理要素的对称性。以“塑造—对称”理论为解释框架,将“组有产权”村庄的治理难题归因为:村组间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错位、行政村层面的“权责”不对称以及村民小组层面的“权责”不对称。对此,要以责任为抓手,强化“产权—责任—治理”间的勾连,通过深化党组织建设、设立责任机制、下移治理单位和健全监督体系等措施来解决难题。  相似文献   

3.
本专题针对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题,特别是“股东主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严重弊端,提出根本创新治理结构的思路在于实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权主体等利益相关者“共决原则”,尤其要注重企业职工民主参与分享决策、管理、监督、收益诸种权力,促进形成利益相关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之“新”思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之“维”;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科学发展观之“度”。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伟大转变,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实践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人”,对其作科学而具体的诠释,以致于不会使“以人为本”在现实中沦为空谈和一种滥辞,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应涵盖“人民”、“后代人”、“有生命意义即将出生的人”、“法人”、“犯罪人”和“失去生命的人”等。  相似文献   

6.
父母算老几     
父母算老几?这个问题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古代是这样排的:天地君亲师,父母算老四。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天”、“地”、“君”、“师”?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的“实心实学”是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修正与转型而出现的进步社会思潮。它不仅以“良知”释“心”,还进一步以“情欲”“私利”“快活”和“真心”释“心”,而且将“实心”与“实学”紧密结合起来,构成明清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明清之际市民阶层启蒙精神的集中表现与反映。今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解决好“三农”问题,全国,尤其是广大欠发达地区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其出路在于给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深化土地承包制改革,明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改革财政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保证农民的政治权利,让农民成为改革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本)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本”,“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中的“和”、“中”,“解放思想”与“经权之道”等都有着紧密联系,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与吸收。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研究、吸取、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  相似文献   

10.
廉桂峰 《党课》2012,(18):57-58
“大”与“小”的关系。“一把手”是管全面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纳入视野,不能疏忽、失察,但是需要花更多时间,下更大力气抓的、谋的则应是大事、大局。谋全局、抓大事,既是“一把手”的主要职责和职能,也是“一把手”工作的突出重点。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深层哲理根据之一。其三,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与禅学“是内遗外”这两种对立哲学取向的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2.
叶凌 《唯实》2009,(4):22-25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敬”理念是它所注重的一个部分。在“孝”、“敬”、“礼”三者中,因要“孝”,故需“敬”;因能“敬”,故能成其“孝”;因“孝’’而究“礼”,因“敬”而成“礼”。有“敬”的自然润滑作用,“孝”才浑然天成,“礼”才自然而然。只有深刻理解《论语》中“敬”理念之重要性,才能对儒家思想在人文层面上所体现的终极关怀有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王如松 《前线》2013,(2):41-43
十八大报告的特色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民、生、和、信。一是“民”,民生、民主、民心的“民”;二是“生”,生态、生产、生活的“生”;三是“和”,和政、和谐、和平的“和”;四是“信”,信心、信念、信实的“信”,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4.
自2000年以来,青岛、郑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推出“引博从政”的政策。此举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大讨论,各界对“博士从政”也是褒贬不一,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笔者认为我们对此首先应客观、冷静对待,不要局限在“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里,应该把“引博从政”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来对待,不要预设“引博从政”就是“不务正业”、“人才浪费”、“学而优则仕”的新时代翻版等,更不能动不动就给引博单位扣“盲目学历崇拜”、“形象工程”、“政治做秀”等大帽子。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那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甚是称赞。其实,一般人看待“说”与“做”,常常视“少说多做”、“不说只做”为美德,对“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加以鄙薄,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事应该讲求奉献、崇尚实干、禁止空谈。  相似文献   

16.
尹辉 《当代贵州》2011,(9):12-12
调查显示,93%大学生认同“工业强省”、“城镇化”两大战略;“经济”、“民生”、“环境”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时间走进2011年,贵州已经踏上“十二五”征程。在今后的5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转型”成为贵州发展的主基调;在今后的5年,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9,(11):123-123
最早的“中国”与现在的中国差别很大。“国”最初就是指一个城、一个邦或者一个邑。住在里面的人叫“国人”,住在外边的人叫“野人”。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国,当时说“万国来朝”,不一定有上万个,但至少有几千个。经过长期兼并和淘汰,到战国后期,才号称“七雄”。“中”的本义是一面旗帜。最早的“中”字右边还有几横,  相似文献   

18.
这些宇你能写对吗? 我们常说“门吉周”,事实上,“周”字内部不是”吉”,而是上“土”下“口”:“冒险”的“冒”,有99%以上的人把上面都写作“日”;还有“子曰诗云”的“日”,在甲骨文、金文、  相似文献   

19.
莫把“政疾”当“政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社会各界对“政绩观”错位带来的种种弊病与不良后果普遍引起关注,莫让“政绩”成“政疾”的呼声日盛。但是,人们对那种公开以“政疾”冒充“政绩”,功过混淆、鱼目混珠的现象,却至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鉴于此,有必要大声疾呼:莫把“政疾”当“政绩”。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乃伦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德”、“札”遂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石。“德”、“礼”不仅是法律制定和执行的依据,而且法律的内容也大多关乎“德”、“礼”。“德”、“礼”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阶段性。这种“德”、“礼”主导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仍然从正反两个方面发挥着其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