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是由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多方力量推动的。政府成为推进法治的主体;法律人在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民众是法治改革的新兴推动力量;媒体在推动法治进程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不同立场、视角交织在一起,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推动我国法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本主义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将民众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腐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民众与之始终脱离不了联系。民众是腐败的直接或间接推动者,也是治理腐败的重要力量。反腐民本主义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反腐败以增进民众利益为终极目标。这是反腐民本主义的最重要的元素,其他方面均由此衍生而来。第二,了解民众对反腐败的需求。第三,降低民众对腐败的容忍度。第四,增强民众对反腐败的信心。第五,为民众参与反腐创造条件。政府必须提供民众参与反腐的渠道,保护民众参与反腐的权利。第六,解决民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3.
崔聪  张励仁 《理论导刊》2020,(1):112-117
在网络新媒体赋权和"互惠性"利益诉求驱动下,"网络民粹主义"持续滋长,并且耦合其它社会思潮衍变新形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仇视精英、解构权威,造成社会分化和对政治国家的"拒斥性认同",割裂了爱国主义的"整体之爱";形塑想象的"中心地区",排斥"他者"和"他国",生成"狭隘和盲从"的爱国主义;侧重问题批判,只破不立,煽动群体非理性激情,阻碍爱国主义美德的适度表达。对此,必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净化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网络空间环境,正视普通民众权益诉求,并且借助规范性力量,引导爱国主义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法治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国家机关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看,如果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任何主体的工作都很难产生有效的结果.从法治建设的最终根源来说,是民众的要求推动了法治的产生;法治的开展过程就是人民参与并推动其获得持续力量的过程;法治好坏最终也要由人民来判断;法治建设取得的成果也最终要为民众所享有.  相似文献   

5.
权力异化或腐败无论是由于劳动分工和私有制的存在,还是基于成本与收益比较后的选择,都决定了防治腐败闭关修炼很难达济,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这就必须借助外围强大的力量对权力进行高态势的制衡与监守,因为权力自我的审视与监督毕竟作用有限。民众的无所不在及其明察秋毫的能力,腐败分子攫取公共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对立,决定了民众就是权力腐败的天敌,而民众拥有的举报或选举、罢免等权利正是促使政治人奉公守法、廉洁行政的强大推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民众监督制度体系,实现民众对权力的全方位遵守与监督,实现从有选择的重点反腐向全面反腐的跨越,彻底攻克权力蜕变与公仆变质的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6.
李鸿飞 《学理论》2010,(13):139-140
"绍兴和议"(也称"皇统和议")是宋、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实力对比下的产物,是在双方力量均势的背景下签订的。从双方的军事力量上看,宋军的力量弱于金军;从双方的经济实力上看,南宋的经济实力强于金朝;从双方的政治组织能力上看,宋朝的行政效率及执行能力较之金朝的行政效率及执行能力低下。双方的各方面力量综合的结果达到了大致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建设什么样的政府"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之廉洁政治建设目标,新一届政府确立了"着力建设廉洁政府"的施政目标。廉洁政府能够凝聚民众早日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力量,同时让民众享受廉洁政府所带来的公平正义、富裕富有。建设廉洁政府实现中国梦,需要践行群众路线、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法治思维和引导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8.
中国府际争议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日益凸显,诸多掣肘事件抵冲了政府间协作并影响合力的发挥,造成了非逆转性内耗并导致国家整体利益受损,府际关系亟需法政视野下的理性协调。立足于法治精神的整体治理是化解冲突的良策,着眼于塑造整体政府形象,整合共同目标以促进府际协同,鼓励地方政府不断的竞合以整饬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以有效服务民众。整体治理基于公平正义的宪政视野,重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统合各方力量将府际争议化解于萌芽状态中,从而构建各级政府动态协作机制;力求将非政府组织纳入治理主体从而实现多中心的和谐共治,是众望所归的整合资源及弥合府际争议的坦途,最终实现问题目标取向的整体协同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9.
推进和谐发展需要"再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制度的变化与更替,实质上是民众不断对美好社会生活和先进价值理念的现实追求所致。对于不能改善处境、让人失望和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置身其中的民众绝不会因过去成就辉煌和所冠予的好听之名而无动于衷。在当今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环境困局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要解决现存的各种失衡问题,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和转变观念,形成新的再改革的共识。只有启动再改革的征程,重新凝聚人心,才能比较顺利地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0.
宗世昌 《学理论》2011,(10):42-45
将群体性事件与个人极端事件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归纳出两者若干共性的基础上,以"制度化—非制度化"与"组织化—无组织化"两个维度构建一个关于群体性事件与个人极端事件发生机理的分析框架,指出它们两者均是弱势民众诉求无法理性解决又缺乏合法力量支持的必然结果。最后,从组织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消解群体性事件与个人极端事件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西部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是贯彻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实现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众参与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的选拔、考核与监督、晋升罢免与辞退过程,有助于西部少数民族基层干部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7)
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重要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民众大联合思想,将民众大联合作为改造中国社会根本方法。并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使这一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在工人运动中毛泽东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在国共合作中,第一次大革命因为各革命阶级的大联合形成了大革命的高潮和胜利,在农民运动中深深感知到组织起来的农民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从而使毛泽东民众大联合思想得以产生,揭示出人民主体思想基本内涵和这个概念的包括范围,为人民主体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一个系统的理论开了一个好头。  相似文献   

13.
为官须"直"     
沈栖 《党政论坛》2003,(9):43-43
披阅古籍,常见《官箴》、《牧 鉴》、《臣轨》之类的从政格 言,虽说其中不乏“忠君”、“愚民”的封建糟粕,但它瑕瑜共存,那些要求官吏廉洁执政、奉公去私、循理守法、体恤民众以及处理同僚关系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官须‘直’”即为其一。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4.
"以党治国"是孙中山训政思想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了在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来担负起训导民众的重任.这一思想来源于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现实把握,不仅对国民党政权而且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德文化力是文化力的灵魂,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伦理精神、民众道德素质等伦理精神因素的力量总和。它是一种精神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要注重其实践价值,发挥其化人、化物的功能,提升道德文化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众多志愿者群体介入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等社会危机事件,以及上百万志愿者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当前诸多普通民众参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这是党的最高政策文件中首次将"志愿者"单项列出,也表征着志愿者群体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一、儒家思想的"民本"政治理念,利于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仁","仁者爱人"是其政治思想理念,即作为君王或者统治者应该是一个"仁者",心中充满仁爱。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其根本原因在看到了民为社会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充分注意到民众的力量,重视民众,有爱民的政策,才能维护其统治。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卜》),明确指出执政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社会组织在我国繁荣发展。作为公民社会的载体,社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组织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逐渐成为能够反映广泛社会需求的有效组织形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通过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特有政治生态的相关性分析,一方面表明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结构的型塑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当前我国政治结构的适应性转变中必须认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治世"、"盛世"与"大同"社会都是人们所希望的理想社会形态,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治世"、"盛世"又和"大同"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一种治理国家的水平和达到理想的治理结果:后者则主要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设想和勾画,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前者是一种现实层面的努力和对治理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修正;后者则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国两艘航母部署海湾和向伊拉克增兵,一场高强度的"飓风",已开始在世界各国民众的心理上迅速形成。这"飓风"就是酝酿多时的美、伊(朗)战争。由于当今世界基本上没有可以制约美国和以色列的政治力量,故美、以如果决定打,谁也拦不住。但战争打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