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浪潮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中国文化主体性能够建构,迫切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及其价值内容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扬弃。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出路就是把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层面,即把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资源与建构公民社会之公民信仰相结合。信仰的指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道互补而衍生出“天道”、“和谐自然”、“公正”三个概念,是儒道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三个理念正是中国在21世纪构建公民社会中,培塑公民信仰所必须的元级理性信仰元素。  相似文献   

2.
杨华祥 《学习月刊》2010,(14):25-26
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学的八大巨匠之一.他把人的世界划分为价值的世界和科学的世界,价值的世界包括宗教、道德和艺术。他强调要在艺术中贯彻道德精神,在《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精神》两书中,他站在儒道两家文艺伦理的基础上.阐发了中国艺术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并以此来批判西方近现代艺术,高扬东方文化的道德理性和艺术理性。  相似文献   

3.
论儒道互补     
安继民 《学习论坛》2007,23(3):78-80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所以,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伟 《世纪桥》2023,(3):2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积极意义,不仅使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力地推动文旅融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融入内容上,根据价值维度、政治维度和时代维度,结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突出精神内涵,选择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崇德向善的理念融入思政课,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既蕴含着有益的伦理道德滋养,同时也有其局限性。本文对《了凡四训》的文本及其内容展开了分析,概述了其所蕴含的三个方面有益的文化滋养,即:意在“安身立命”,倡导“治心为上”;强调“自省自律”,主张“三心具备”;施以“道德教化”,敦促“努力向善”。同时,也剖析了其自身存在的因果报应与功名导向、克己内求与宽恕邪恶、神佛点化与鬼魅相参等价值缺陷之处。据此,进一步提出并简要阐释了“价值辨识是传承弘扬优秀家训文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廊桥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成就,彰显着和谐的内涵与和谐文化的精神.文章在对福建省屏南县廊桥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廊桥所蕴含的和谐特征进行探索,指出廊桥不仅是一种建筑空间,同时还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空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建筑技术与美学艺术的交相辉映、文化与民生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和谐,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也是国人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传统的和谐包含了“天人合一”、“人和”、“仁政”、“和为贵”等丰富的思想,具体到法律文化方面,便形成了“息讼”的法律诉讼观念,其基本内容就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1](P321)。一、“息讼”产生的历史根源1.“息讼”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在传统国人的世界观中,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对自然的总认识便是和谐。古代中国…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不仅是一物质文化,而且是一精神文化,更是一利国利民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不但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还能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其“和谐包容”、“天人合一”、“清醒宁静”的精神尤为时代所呼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进程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崔惠琴 《共产党人》2005,(10):48-49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历史的遗产和结晶。中华民族深厚的“大一统”历史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千百年来,儒家的道德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道德传统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把“仁爱”、“修己安人”的人伦修养、把自觉维系家国秩序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在古代与当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天人观上,传统的“天人合一”或者突出天道,即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或者突出人道,即“人定胜天”式的主体力量的张扬,而现代的“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与“人”的理解上,传统“天人合一”强调“老天”、“神灵”,强调“帝王”、“圣人”等个别人,而现代“天人合一”认为“天”即自然界,“人”即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合”的功能上,传统“天人合一”是一种简单、素朴的消极和合,而现代“天人合一”则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内涵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批判性继承与划时代探析发展而来。厘清“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伦理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谋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有效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养分。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既包括视野的扩展,即由国家视野扩展为全球视野,坚持“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又包括内涵的深化,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交往观;还包括发展的深化,即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对二战以后台湾流行的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重新梳理了儒道精神。他认为,儒道两家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儒家艺术精神,立足于仁义、为政治服务,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而由庄子所显出的到家典型,则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徐复观的学术有着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关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将如何重建的问题。作为"勇者型的大儒",徐复观希望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来解决全球性的时代问题,体现出其作为中国文化学者的担当,同时也为后人指引了一条在回归原初生命的心、性中溯求中国艺术的根源与灵性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其产生的逻辑。生产力张力的释放、政治结构的重塑、多元地域文化的交流,以及“士”阶层作为思想主体的崛起,是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萌生的社会土壤。在百家争鸣时期,儒道墨法成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源头,并形成了与中国历史发展相契合的理论内核。  相似文献   

16.
杨浩 《世纪桥》2015,(12):87-88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极高的地位,对后世中国文化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性格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化的进行、西学东渐的深入使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收到了严峻的挑战,人生意义的缺失、信仰的缺失等问题也随之突显。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似乎早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重新反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也就更具有学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存俭  鲍宇 《理论学刊》2005,(8):113-114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中”“正”“和”“合”,这在儒家的中庸理想和天人合一观、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以及《周易》的阴阳和合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突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绿色,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视野中,小桥流水,绿树村边,莼鲈之思.都蕴含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生态意象。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核心,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精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出发,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了关于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观点。他所提出的以“文化类型”说、“继往开来”说和“道统新续”说为内容的“文化三说”观,对于妥善处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等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