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史学结合民族学看巴国与苗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对巴族与今天国内各族相比较,与那族有渊源关系,其说法迄今还不统一。童恩正同志说:“在古代巴国的境内,虽然民族的称呼很纷繁,但概括起来,只有两个系统,其中苴、賨、壤、夷和一部分巴人与现在壮傣语族有关;而蜑和一些巴人则为现在苗瑶族的先民集团之一”。彭秀枢说土家族就是巴族或巴人发展成的。童、彭等学者的研究仅以史  相似文献   

2.
川东南土家与巴国南境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二百八十三万(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四省的结合部一带。其中四川省有土家族近六十万人,主要聚居于川东南涪陵地区的东南沿边数县。目前,在这里已经建立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或土家族与苗族联合的自治县。川东南的土家族确乎源远流长,对当地的开发有卓越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巴族的族源与古巴国的南境以及川东南一带的考证,以阐明当地土家族与古代巴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政策》2003,(5)
长阳位于长江三峡地带,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是土家族集居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山歌、南曲、跳丧舞、花鼓子、旱龙船、薅草锣鼓、单手鼓、吹打乐等几十种民间艺术深深扎根在山山岭岭、村村寨寨之中。几十年来,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搜集整理,出版了《长阳歌谣集成》、《谚语集成》、《长阳民间故事集成》、《长阳南曲》、《长阳巴山舞》、《孙家香故事集》等十多部民间文化专著。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土家民族民间艺术成为长阳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又一批新学员进入云南“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望着他们散溢着艺术潜质的水灵劲儿,刀美兰充满欣慰地笑了。从他们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出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允帕钪,这是个歌舞之乡。刀美兰从小就喜欢跟着大人学跳孔雀舞、刀舞、象脚鼓舞,而且特别喜欢自己的生父波拉翁跳的长刀舞和孔雀舞。很强的节奏感和清晰的“三  相似文献   

5.
牟定咕嗻歌舞(彝语咕:脚及其移动方位,嗻:跳。咕嗻舞即“左脚舞”)是牟定彝族间广泛流传和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它最具群众基础,最能代表牟定彝族的地域性文化。咕嗻歌舞具有悠久的艺术发展史,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修的《定远县  相似文献   

6.
富有土家族所特有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精神、民族特点、民族风格和饱含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传统歌舞《打闹歌舞》重又搬上了历史舞台,这是黔东北土家族人民的一大喜事。1983年,在北京举行的乌兰牧旗式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沿河土家族的《打闹歌舞》,作为黔东北和贵州省的代表节目参加了演出,受到首都各族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1984年,贵州省电视台将这一节目录相上映,又一次受到各族观众和文艺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接着,铜仁地区举办《梵净山之夏》音乐晚会和全国举办的职工《建设者之歌》音乐晚会在贵阳举行时,又被特邀前往作表演。各族观众和文艺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富有土家族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的好节目,是一簇含苞待放的山花。 黔东北土家族的《打闹歌舞》的来历怎样?为什么刚搬上文艺舞台,就受到各族观众和  相似文献   

7.
韦思萍 《今日民族》2006,(11):42-43
位于滇西北高原的丽江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古老、神奇、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勤劳、纯朴、聪慧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纳西人创造了独具风采、绚丽多姿的民间音乐舞蹈,它是祖国民族艺苑中一枝芳香艳丽的奇葩。丽江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婚丧、庆典及民族传统节日,男女老少纷纷汇聚街头巷尾、广场闹市,举行盛大的歌舞活动。人们或三五成群,即兴对歌;或围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舞圈,跳起欢快的纳西族歌舞《阿哩哩》、《哦热热》、《打跳》……气氛热烈,场面壮观。就连中外游客也毫不拘束地乘兴加入到歌舞的海洋里。纳西族民间流行的曲…  相似文献   

8.
丰收祭是指农作物收获后向众神或祖先举行的祭祀,这种节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也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摆手节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对摆手节和中国古代丰收祭的对比中,不难得出流传至今的摆手节正是土家族的丰收节的结论,它产生于土家族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土家人向神灵感谢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9.
民族歌舞艺术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化消费、大众文化消费语境的影响下,民族歌舞艺术在其生存环境、表现形式和意义、功能方面发生着变化.民族歌舞通过广泛融入当下大众日常生活和狂欢式的娱乐实现新的传承和发展.许多地区的民族歌舞艺术迅速复苏发展,公共民族演艺产品大量涌现,同时,民族歌舞艺术还呈现出向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商业化舞台演艺产品发展的趋势,共同演绎了文化消费语境下民族歌舞艺术的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从西周至战国中期(即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为止),在今四川涪江以东,大巴山以南,三峡以西,贵州大娄山以北的区域内,有一个地方奴隶制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巴国。巴的得名,系由于其统治民族是巴族。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历史记载的巴,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地域,即巴政权统治的地区;另一种是指民族,即巴族。唯有将这两种不同的概念分辨清楚,方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段历史的真貌。本文的目的,在于利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巴境内居住的各民族作一分析,以增加对西南古代史的认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更重于保护和传承。《毕摩》舞蹈音乐的创作离不开彝族人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传播的"土坯"。与时俱进的现代舞台上,民族文化艺术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呼唤传承,期待创新。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中小学,不仅有效地开发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而且对于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和推动学校体育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以湘西凤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花鼓舞"进入中小学校园,实施校本体育课程教材化的现状,探讨"花鼓舞"校本化的开发途径与方法,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丁鼎 《思想战线》2001,27(4):120-124
丧服是丧俗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中.丧服作为一种特殊而久远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宗教信仰的特定的文化方式和内心世界.然而,生者为死者穿上特定的丧服从何时兴起?发源于何处?从中外考古发现、大量古代文献分析及采用碳14测定等依据推论,丧服习俗最早起源时期约在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即新石器时代,与葬俗同期,其产生的文化根源和主要原因是先民对鬼魂的恐惧心理和对祖先崇拜的宗教行为.  相似文献   

14.
汪洋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4):138-142
孔雀舞是中国和缅甸的傣族边民所共享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起源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傣族孔雀舞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取得的重大发展和该文化事象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有关。傣族孔雀舞在中、缅两国境内的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存在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有重要的关系。孔雀舞在中国境内的发展为缅甸边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同时,缅甸境内更加传统的架子孔雀舞为中国架子孔雀舞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境交流所产生的耦合效应对于边境地区的和平跨居、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代的谥制与诔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诔文是古代丧葬礼仪上用的应用文,起源于西周的赐谥制度,它的存在依附于制谥的目的。西周形成了官谥官诔的传统,春秋时代对这些传统有所突破:士始有诔,有诔无谥;私谥私诔也悄然兴起。这些因素使得诔文逐渐摆脱制谥的目的而独立存在,内容上增加了寓哀的成分,抒情色彩更加浓重。春秋时代是诔文由应用文向文学作品发展的关键时期,后世如谥议、行状、哀辞等文体皆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千年时光的冲刷,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中一簇璀璨的星团,彰显着我国不可忽视的国际地位。少数民族文化是这一星团中一颗颗耀眼的星光,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性。在开放的国际格局下,诸多艺术设计都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缩影。本文结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概述,以及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从衣着、美术、建筑设计和舞蹈创作中详细阐述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内容的原生态传统体育舞蹈仍在水族村落中顽强地保留着,在数百年历史的演进中产生变异,在困境中艰难传承。在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文化整体保护是重要的传承策略,村落民众参与是传承的根本所在,村落集体活动是主要的传承场所,村落经济基础是传承的重要保证,民族文化产业化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西域民族的民族特征,也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的视角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这种文化也表征于唐诗中,集中彰显了唐诗中的西域乐器文化以及西域舞蹈文化。西域文化对于唐朝诗人创作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其形象思维的唤醒具有重要意义,其诗歌意象与文化历史载体记录不仅彰显了西域特质,也凸显民族融合的恢弘进程。  相似文献   

19.
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贵州六盘水地区选送的苗族芦笙翻旮旯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激情演绎着苗族曲折悲壮的奋斗史。是小花苗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小花苗人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从旅游业的角度,本文从少数民族体育具有的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的必要性,论述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分析了对其开发利用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