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延武 《文明大观》2001,(10):16-17
京剧的魅力除了具有优美的唱腔、惊险的武打和严谨的台风外,更有一支神秘而绚丽的艺术分支,这就是京剧脸谱艺术。京剧脸谱是写在脸上的精妙,其中蕴含着无尽的奥妙,包容了博大精深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周岗  李松  董光宇 《世纪行》2009,(6):6-10
这是一个享誉伶界、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京剧谭门,从150多年前的民间汉调艺人谭志道起.经一代宗师谭鑫培创下京剧中第一个门派“谭派”和“天下无派不学谭”的光辉历史.到后世英杰代代相传、绵延百年,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一门七代传承与发扬了京剧艺术。其家族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观。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谭家祖居地,正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  相似文献   

3.
余佳 《理论月刊》2007,(11):122-124
传统京剧的音韵体系与北京话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具体体现在声母的分尖团和韵母与湖北方言的相似性上。这种差别的形成,既是因为几代京剧艺术家自身母语的影响,也经过了京剧艺术家有意识的提炼和优化。传统京剧音韵体系在美学上有自身的优越之处,在艺术形式不断变革的当代,应在综合考虑戏剧美学效果的尺度上加以公允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京剧的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励志的好教材.京剧的道德倾向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京剧的艺术特点有利于青少年提高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江海清 《世纪行》2007,(9):29-30
去年11月.在上海市政协之友主办的蒙、宁、汉、徐、沪五区市政协振兴京剧艺术座谈会上.武汉市政协老委员联谊会常务副会长胡照洲作了题为《京剧艺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大家一致认为京剧艺术是国粹,对构建和谐社会能作出有益的贡献,而政协又可以为振兴京剧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因为政协开展京剧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票社,层次高、影响大,能够发挥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是其他力量不可取代的。同时大家还提到,全国政协很早就建立了“京昆艺术研究组”,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7,(3)
<正>省京剧院名誉院长黄孝慈老师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京剧艺术,但是,并没有离开爱她亦爱京剧艺术的"粉丝"。在送别黄老师的追悼仪式上,有这样一副长长的挽联——"一蒙惊艳识红菱虎女生凤贯两京,撒手人寰圆梦去犹闻孝慈长歌行"。这,不仅寄托着大家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绵绵哀思,也表达出对德艺双馨文化工作者的深深敬仰。因为工作的缘故,我与黄老师  相似文献   

7.
周传家 《北京观察》2005,(12):52-53
京剧是民族艺术的突出代表,作为形成于北京并流播全国、走向世界的大剧种,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结晶,是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孕育出的骄子.  相似文献   

8.
孙冬雪 《两岸关系》2007,(11):66-66
创作于40年前的《原野》是曹禺剧作中一颗独放异彩的明珠,几十年来不断以舞台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台北新剧团改编演出的京剧《原野》,围绕对焦家怀有杀父夺爱之恨的仇虎这一人物展开,用京剧这一传统民族艺术形式,深刻反映了现代人对爱恨情仇的人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走在繁华的北京街头,各种各样的婚纱艺术影楼令人目不暇接,婚纱摄影已成为现代人追求时尚的标志。其中有一家可谓独树一帜,这就是在燕莎附近一个闹中取静的院落里,一家名为“粉墨浓妆”的摄影室,这里始终见不到婚纱、礼服的踪影,而是被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所笼罩,原来这家影楼专门拍摄京剧妆照片,身处其中,你将会零距离接触京剧这门中国国粹艺术,彻头彻尾体验一次神秘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10.
京剧进课堂,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但是,样板戏在表现革命时,把革命概念化,把艺术表现用为概念化的工具,甚至使艺术成为篡改历史的工具,则是应彻底否定的.从艺术上把革命和革命的精神概念化,变成一系列的豪言壮语,是长久以来革命文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当思想被转换为一系列豪言壮语时,往往具有掀动时代的力量.然而,激情一经过去,面对人的贪欲,所有的豪言壮语,无非是一扇扇虚掩的门.这一点,难道不应该在我们的教育中,进行认真的反思吗?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08,(7):89-90
50多岁的辜怀群,个头不高,一头短发,略带“京味儿”的普通话,给人的印象颇有神采。采访中,说到兴奋处,她还会给记者手脚并用的比划一番。作为辜家后代的她自幼受到父亲辜振甫的影响而爱上京剧。采访中她坦言,上学时读的是英国文学,研究的是西洋戏剧,甚至一度想在退休后出演话剧,未曾想到会与京剧事业拉上关系,以至如今当上了京剧制作人。随台北新剧团在北京演出《孙膑与庞涓》的间隙,辜怀群接受本刊记者访问,娓娓道出一段辜氏祖孙三代与京剧的缘分。  相似文献   

12.
马连良与梅兰芳齐名,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之一。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从上世纪初马连良首次登台算起,2009年,这位艺术大师从艺正好100周年。一本纪念画册、一张老唱片全集光盘、一场研讨会、三台名家京剧演出,是近日为纪念这位“四大须生”之首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3.
春记 《春秋》2011,(6):64-64
由临清市政协编辑的《临清与京剧》一书近El出版发行。该书分京剧情缘、剧团沧桑、剧场史话、票社雅集、梨园撷英、情系国粹等篇目,共十章、36余万字。该书以翔实的文字记述,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京剧艺术在临清的传承与发展。填补了“中国京剧艺术之乡”临清没有文字系统记载京剧历史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恽来 《北京观察》2017,(9):79-80
京剧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始终是在吸收、尝试、革新中不断完善的。在改革开放年代,国家重视并支持,加上一批仁人志士和京剧爱好者的努力,京剧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病着没闲着     
数年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因患肺癌入住华东医院,她病着但没闲着。她常说:“我躺在医院里,花国家的钱,应该为国家做点事。”她做的比说的更感人,以病床代书桌,坚持写作、习书。病着没闲着,因病卧床,她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考虑花国家的钱应为国家出点力。这种以国家为重,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难能可贵。李玉茹虽已过世,但她的品格,她为事业的追求和付出,她的感恩之心永存人间。  相似文献   

16.
逗点 《台声》2001,(11)
当最美丽的季节来到北京时,魏海敏和她的同仁带着改自莎翁名剧《麦克白》的京剧《欲望城国》也悄然而至。悄悄地来,却没能悄悄地走。此出充满新视听、新感觉的新编剧在北京的京剧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北京绚丽的京剧舞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演出间隙,我和魏海敏相约在北京饭店见面。在西楼大厅的一角,没有桌椅,没有茶水,伴着一场不大不小的秋雨,我们席地而坐,聊着她和她的京剧艺术。(以下记者为○,魏海敏为●。)○请问您这次来北京是做什么?●这次来,很骄傲地把台湾的艺术经验带到北京。1986年在台湾,几个年轻人成立…  相似文献   

17.
新年前夕,北京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在中国京剧院举办了京剧艺术讲座,市政协常委、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以"漫谈京剧文化"为题,应邀作专题艺术讲座.  相似文献   

18.
近来,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教育部在10省市中小学试点京剧教学的消息.此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举,固然值得肯定;但在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中,样板戏居然选用了9首.无论从样板戏的艺术内涵、京剧选段的学习方法、还是京剧学习的教化作用来看,此举都是值得质疑的.  相似文献   

19.
京剧的传承过去一向是子继父业,而如今虽发生了变化,但京剧演员已经是不被看好的几个职业之一。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京剧市场的萎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刘万元(1924-1979),回族,原籍辽宁省复州,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里。为了生计,他自幼随父做小本生意。他酷爱京剧艺术,尤其爱学唱“须生”。他经常利用晚上和早晨练习唱腔,慢慢得到当地人们认可。后来便被当地的一位京剧界人士收为弟子。是时,刘万元除了忙着养家餬口,还经常参加一些京戏班的票友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