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剧在台湾     
近一二年,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各个领域迅速展开,高潮迭起,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陆许多一流的京剧团体及名角相继访台,在岛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京剧热”.大陆京剧艺术家的出色表演,不仅让台湾同胞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为台湾的京剧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京剧在台湾为何能获得众多的知音?京剧在台湾的过去与现状怎样呢?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在台湾也叫“国剧”.台湾光复之后,随着民  相似文献   

2.
审丑的美感     
人类对艺术的追求,是为了内心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艺术家不遗余力地追求着艺术上的美感,使丑得以进入艺术的殿堂。丑,凭借着自身千面多变的特性,摆脱了陪衬的身份,以生动强烈的痛苦刺激着人类的情感,对美紧追不舍气势汹汹,从而以审丑的痛快超越了审美的愉快。艺术家通过审丑激发美感,使审美退变为感性学的注脚,使审丑成为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霸权话语。  相似文献   

3.
正7月22日,天津京剧院与台北新剧团共同主办的"唱响国粹"津台京剧线上交流活动在津台两地举办。津台两地京剧艺术家利用云端技术同台演唱,演绎两岸梨园情。同台交流京剧艺术京剧作为中国国粹艺术,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本次活动以"唱响国粹——两岸京剧艺术的交流与创新"为主题,邀集两岸名家线上交流。台北新剧团团长李宝春,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制作经理刘智龙,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艳、李宏、王嘉庆等共计80余人参加活动。天津京剧院、  相似文献   

4.
晚年福柯的思想发生了转向,由前期关注权力问题转向了后期的"生存美学"。在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中,除了关怀自身这一核心内容之外,还包含着其它极为丰富的内容,如生活艺术化、确立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自我的技术与生存风格、伦理学与美学的交融等。在当代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的情况下,福柯提出用生存美学来反抗现代规训权力只能是类似于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它在反抗强大的现代规训权力方面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回归体验,是传统戏剧复兴的重要选择。这种回归不仅要像京剧大屏幕电影和超维度戏剧那样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而且要让传统戏剧回归到体现自身本真性的体验中,使其成为人们主动、持久体验的一种"当场角色扮演"实践。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10)
<正>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创团作品《欲望城国》5月5日至6日在北京、12日至13日在天津上演。该剧改编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将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融入西方经典,成功地颠覆了观众对京剧既有的认知,缔造了全新的东方剧场美学。1986年台北首演轰动一时,迄今已在全球20余个城市巡演,并在世界多个重量级艺术节上亮相。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大局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道德约束体系。在我们正视法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区别时,我们决不能囿于这种差别,过于受到这种差别的限制,要达到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快速流动,模糊法与道德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百年美学一般是指1898年发生的维新运动至今的美学思潮,它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这种启蒙思想既来自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的进化论与启蒙学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百年美学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吸取  相似文献   

9.
分析朱光潜先生前期的人生美学 ,主要是分析他出世———入世的二极性人生态度和渗透着这种人生态度的美学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他早期美学体系对 2 1世纪美学研究方向的重大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性——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写意性(或称程式化、虚拟性、写意型),在众多剧种中,以京剧体现得最为充分、最为集中,具有代表性,这是世有定评,众所认同的。在京剧诞生之前,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体系早已形成格局。从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到宋、金的杂剧、院本,及至宋元南戏和北杂剧时期,就已奠定了基础;早于京剧二三百年的昆剧集其大成,正式形成了完整、严谨的表演艺术体系,故得”百剧之师”称号;产生、形成于中国中、西部民间的秦腔(梆子)的表演艺术,也早在京  相似文献   

12.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5,31(2):80-86
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努力,标榜并正在不断实现着艺术与当代大众的广泛对话,其基本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艺术、艺术家和大众由此获得了共同体验和表达对于当代生活/世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态度的新的可能性.这种艺术的大众化努力,在与大众对话进程中将成功地架设艺术自身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通道,日渐改变艺术的传统职责,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现实生活方式向艺术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张宝申 《春秋》2012,(1):59-61
评剧,曾被封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尤其在京津、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地区,评剧的影响十分广泛.甚至超过了京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在评剧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诸多艺术家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小白玉霜和喜彩莲就是评剧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她们都是山东掖县(今莱州)人。  相似文献   

14.
杨冬 《求索》2008,(11):69-71
20世纪初的中国画从形态、风格到内在精神与传统中国画都有很大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在追求现代性的时代精神中自身寻求突破的结果。反映在美学上,则有三个方面的转向:从超然、高蹈、孤芳自赏的精英关学转向通俗、平易、清新的大众美学;从追求混沌、虚淡、空灵的庄、禅美学转向崇尚真实、浓厚、劲峭的现实主义美学;从偏重内向自省的哲学关学转向偏重外向开放的社会学美学。  相似文献   

15.
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艺术品较之自然的审美客体和其他人工创作的非艺术品审美客体更容易引发自由情感;而新兴的数字艺术较之传统的原子艺术更容易引发审美主体强烈的自由情感.原子艺术家的创作多缘于虚饰情感,这种情感在性质上属于必然情感的范畴,但其艺术品所激发的却是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可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数字艺术系统特殊的数字技术机制使得艺术家表达本真情感成为可能和可行,本真情感隶属于美的情感即自由情感;数字艺术品除了激发现实型和理想型自由情感外,还能激发超现实型自由情感.另外,数字艺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情感,这种自由情感源于数字艺术系统特有的双重虚拟互动性机制.本真情感、超现实情感和网络情感构成了数字美学的核心和数字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沐泽 《台声》2008,(12):46-47
京剧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中内蕴深厚的传统艺术之一。如从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京剧至今也有200余年的历史。而油画,作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尽管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然而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艺术之中,还只是近80年的事。京剧自发展之日起,即有不少艺术家运用艺术技巧来表现国粹人物,从水墨到版画、从绢绣到雕塑,比比皆是。以西方油画技巧表现博大精深的京剧人物,印象中画坛大家林风眠先生,以土洋互渗、重视平面分割的绘画理论,既将京剧人物的大气展现得淋漓,又不失西方油画的写实技巧。时至今日,西安青年画家刘令华的国粹油画系列,不仅继承了画坛前辈在油画京剧人物中所追求的中西融合、形神兼备,更着意于表现京剧中所特有的浓烈响亮。  相似文献   

17.
人与动物的区别,最终表现为实践的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的人,审美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所作的美学建构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为怀念已故著名京剧艺术家章遏云,台湾的戏剧报《弘报》曾用29期篇幅连载了章遏云遗作《我那样的一生》,文中不仅提到章遏云的老师王庾生、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开堂会风气之先的梁启超等近代史及戏曲史上的名人及往事,其中很多都与天津息息相关。因为章遏云是天津培养出来的京剧艺术家,天津人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才华与往事让天津人难以忘怀。童年生活在章遏云幼年时期,父母感情不合,父亲离家出走后一直未归。母亲  相似文献   

19.
莫付欢 《前沿》2010,(20):37-39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既决定了它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事实,同时也引发了在这个基础上美学如何建立的问题,即美学如何获得自身独立性和特殊性。对于美学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美学的本体论及其基本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基本范畴及其独特的思考方式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美学研究中具有多向度开放性特征的美学前沿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台声》1996,(3)
新年伊始,为振业京剧,促进海峡两岸戏曲教育事业的进步,上海戏曲学校、天津艺术学校、台北复兴剧艺学校、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和北京戏曲学校的100多位优秀少儿演员会师京城,参加被誉为“少年京剧大比武”的首届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奖赛。两岸少儿演员在精彩的表演中,展示出较强的艺术功底,受到首都观众和老艺术家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