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叫他哥     
对丈夫的称呼自然很多,什么“先生”、“老公”啦,“当家的”、“亲爱的”啦,“娃他爸”、“孩他爹”啦等等。而在我的眼里只有“哥”。 结婚这些年,我一直喊他“哥”。不熟悉的人,听了以为我们是兄妹;认识我们的人,开始总觉得“歌”或“鸽”是他的别名,不然,有几个妻子对丈夫喊哥喊得那么顺嘴的,张口闭口哥、哥、哥!明白后,新老朋友总不忘笑着问一句:“你为什么叫他哥呀?” 我喊他“哥”,不仅是因为他一米七六,我一米五八,以高低论大小。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体贴、呵护、忍让,完完全全一个大哥哥的  相似文献   

2.
3月4日,陈水扁在参加“台独”组织“FAPA”的活动时,提出了“四要一没有”。岛内外舆论认为,“四要一没有”只是再次证实了他的“台独”本性,他又在“台独”路上迈出极其危险的一步。“四不一没有”下的“台独”在“台独”问题上,陈水扁有过“两极化”表演,以“四不一没有”为主题的“不搞台独版”是他的主要伪装,“四要一没有”是“台独”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的一天,在日本大分县别府港,一辆小轿车坠入海中。同车四人,只有一人大难不死,他是个中年男子,名叫荒川虎美。死去的是他新婚的妻子及她同前夫所生的两个孩子。荒川自称是他的“夫人”开车不慎坠海,他的“幸存”是“九死一生”。警察当局在处理这一“事故”时,对荒川在“事故”前的一系列行动产生怀疑。发现他婚后就替他的“新家属”保了高额赔偿金的保险(总额达三亿一千万日元),并买了一辆廉价的旧车,而他自己却没有保险。由于同车的其他人都死了,缺少能证明他犯罪的直接证据。于是,警察几次用同  相似文献   

4.
苏星 《当代广西》2010,(18):38-39
一场场感人的报告,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方华,柳州市公安局柳南分局红光责任区刑侦大队一位普通民警,龙城群众称他为“英雄刑警”,外国人称他是“中国警察的骄傲”,同事赞扬他是“我们的好兄弟”,网友称他是“最牛警察”。柳州市政府授予他“龙城杰出青年卫士”荣誉称号,共青团广西区委、广西青年联合会授予他“广西青年五四奖章”;  相似文献   

5.
魏斌 《民主与法制》2014,(30):36-39
“他,曾是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沟子板村的“荣誉村民”;他,曾是工作中的一支“标杆”;他,是十八大后的首个“60后”副部级落马官员。”  相似文献   

6.
由于工作关系,我不止一次地和英雄潘镕打过交道,一度还接触非常频繁,总想采访他写点什么,可每次去找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就是他临牺牲的前两天,我们还不期邂逅过,寒暄了几句后,他仅说:“我忙”,就径直地“逃”了。所以在我内心深处他始终是个“谜”,是一座“无字碑”。  相似文献   

7.
陆晗 《人民公安》2021,(2):12-13
“赛白奴”(蒙古语“你好”)是他的口头禅,“大嗓门”是他的名片。他就像一棵树牢牢扎根在乌拉特草原,扎根在甘其毛都口岸,护佑过往群众的平安。他是中蒙两国司乘人员信任的“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他就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大队巡逻一中队中队长斯日古楞。  相似文献   

8.
正位     
晚上,“正局长”气咻咻地回到家,连每日必看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也不看,一头倒在沙发上,一根一根猛抽烟。老婆小心地问了几句,他狠狠地把烟摁在烟缸里,恶声恶气地说:“明天写辞职报告,这开会摆牌儿的事再也不干了!” “百家姓”里没有姓“正”的,他姓郑。他也不是县公安局的什么“正局长”,而是政工科的“郑科长”。那为什么变成了“正局长”?这里头有个叫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有一回,他领了两个民警便衣下乡,明察暗访,路遇一个什么“长”欺负一个卖鸡蛋的白发老汉。他上前制止,那个“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斜着眼问他什么单位,什么职务。那两个民警为了压压对方的气焰,就说这是我们的“正局长”。在当时那种情势下,他也就默认了。那个“长”也许官小,一听他是“公安局长”,还是“正”的,就灰溜溜地认输了。这事在局里传开以后,大家就“正局长正局长”地叫,他十分十分尴尬,大大地发过几回脾气,说:“这玩笑万万开不得!”  相似文献   

9.
在雄奇秀美的长江三峡,一座举世瞩目、旷古未有的大坝正一天天拔节长高。在焊花飞溅的工地,一位年逾花甲、身板硬朗的老者,奔走于几十米深的大坝基坑,穿行于钢筋混凝土丛中。见过这一幕的人们,无不对他肃然起敬、钦佩有加,大家亲热地叫他“郑总”。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总工程师、全国劳模郑守仁。 有人说他是“大坝的基石”,有人称他是“当代的大禹”,有人赞他为“工程师的脊梁”……  相似文献   

10.
他是“失足者”学习的榜样;他爱“扳命”,16岁自砸“铁饭碗”,19岁就成了“万元户”;一次失足,他成为囚徒;出狱后,一番打拼,他“扳”成功了,成为武汉这座大都市极有名气的青年富豪……  相似文献   

11.
撰文指出 李洪志以极其险恶的政治目的到处兜售、推销他的“法轮大法”,其中散布了许多歪理邪说。 “歪”在哪里,“邪”在何方?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谎话连篇;二是荒诞不经;三是荒谬绝伦。 在言论与行为上是谎话连篇,比如他所宣扬的真善忍,他和他的忠实骨干分子,就从没有信守过。在常识上是荒诞不经:比如散布地球有多少次爆炸,他能推迟爆炸时间;他李洪志具有移物、隐身等神功;甚至竟把“光年”与时间概念、“核裂变”与“核聚变”混为一谈。在理论上是荒谬绝伦。李洪志的“救世说”、“宇宙观”、“人生观”、“生命起源说”等等,都是  相似文献   

12.
佚名 《现代领导》2014,(6):44-45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粟裕虽然上了“黑名单”,但这位开国大将却没有受到冲击。在庐山会议上他“一声不吭”,在江青面前他“装聋作哑”,这是他的机智沉着。人们更想知道的是:是谁保护了他?他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与林彪、“四人帮”集团又是如何相处的?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1958年军队发生了一次反对教条主义的运动。粟裕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此后他被调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这实际上是个闲职,也就是没有了在军事第一线工作的权利。到了“文革”中,在有些人看来他不过是一只“死老虎”,斗争的锋芒主要不是针对他了。更重要的是,毛主席说“粟裕有战功”。  相似文献   

13.
27年来,他几乎天天在火车上吃饭、睡觉,还“接待”了2000多名“客人”,能装满两列火车。他“待客”的方式很特别,是用一副副锃亮的手铐。因为,他的“客人”都是一些不请自来的盗贼。  相似文献   

14.
荣获一等战功的“战斗英雄”、“时代先锋”、“独臂政委”丁晓兵,20年前,他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功劳回到地方找个名利双收的“闲职”把自己“养起来”,但他拂开荣誉和鲜花,决意在部队继续当兵。他是一个身体上“失衡”的人,因为他少了一只胳膊。这样,就连跑步身体也不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5.
某乡召集群众代表测评干部。一位派出所所长在“工作表现”一栏内,被有的代表写了个“差”。可乡里的大多数负责人都说他“好”。以往,堵截粮船,管理生猪,他一马当先;眼下,抓计划生育、违章建筑,他脱下警服干。他反思自己“差”的根源时,委屈地说:“我是个民办的警察,  相似文献   

16.
在杭州市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医疗系统里有一位老保安队长,他叫谢国富,医护人员都亲切地称他为“白衣天使的铁杆卫士”,而患者和家属则称他为“急先锋”。每一次危险时刻,他都会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维护平安和谐的就医环境;他和队友们也常常帮助身边缺少家属的患者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保安,是哪里需要哪里喊“到”的安全卫士。  相似文献   

17.
身分感     
所谓身分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即“我是谁”。人对自己都有个自我评价,这里既有中正的“自分”、“自若”、“自尊”、“自重”、“自知之明”,也有自我肥胖的“自负”、“自命”、“自视”、“自恃”、“自是”、“自诩”、“自夸”等等,还有失去自信的“自馁”,以及适当表现风度的“自谦”。人们从一个人的这些“自我流露”里,多少可窥见他之为人。比如一个支部书记,本来是党的基层工作者,他却处处以“官”自居,动辄发号施令,口口声声“这些老百姓”如何如何,你说他是怎么认知自己的呢? 身分感,也是对“他人如何称呼自己”的一种敏感。那位支书,人家叫他“老王”,他装听不见,呼他“支  相似文献   

18.
没想到,在南太平洋的岛国新西兰,能经常看见一群金发碧眼的“雷锋”,而且是有组织的“雷锋”,是经过培训才上岗的“职业雷锋”,这群“雷锋”,在西方有一个朴实的名字叫“义工”,是一个颇有一些历史的社会角色。 我的好友小比,出国留学期间,在新西兰也加入了“雷锋”行列,而且主要服务对象是华人移民。 去年10月,小比乘坐的飞机刚到新西兰,还没出奥克兰机场,就遇到一位老年人,他身穿标志机场志愿义工身份的蓝色西服,笑容可掬地帮人将行李箱提出了机场。待小比要送他一件礼物时,他却摆手拒绝,并说他是“义工”,随后,掏出一张名片,上与:“亲善大使欢迎你来新西兰!”  相似文献   

19.
“他是科班出身,工作能力非常强,对政策法规非常熟悉,领导对他非常信任。”李春明的一位同事一开口就用了三个“非常”来评价他。的确,李春明是个技术专才,是我区  相似文献   

20.
发现人才除了“伯乐相马”这一途径,另一途径怕是”毛遂自荐”了。可是,用人者必须明白,自荐者并不都是确有所长的”毛遂” 在(三国黄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于中计”的故事里,待于作为曹操帐下的暴宾,曾自命不凡地做了一次“毛遂”。在曹操初战失利时,他宣称“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周瑜来降”,其实他对周瑜对自己都作了错误的估计,他自荐的出发点不过是贪功而已。虽说他自幼与周瑜同富交好,但一被周瑜揭穿说降的来意,他便“愕然”,更没有胆量承认。由于他的贪功,更使他把周瑜的“假相“当作了“真相”,偷看周瑜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