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代性探讨     
李赞萍 《前沿》2013,(22):41-42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也是一个为近代西方学者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现代性及其内涵,学者们也都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解读,但不管是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现代性发展目前面临困境且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而人类也必须以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对待现代性,人类才能得以长久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平等是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一,资本主义推进了平等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不平等。通过分析这其中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性与平等之间的张力及其机制,发现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社会主义旨在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平等创造理念和制度平台,而实践中的弯路则让人们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视角是立足于对人的理解,以平等看待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源头,现代性理念是本体论自身发展演变的产物,现代性的发展及现实化过程包含在本体论自我否定的辩证逻辑内,现代性的悖反性后果即与此相关联.囿于"本体论思维"定式,现代西方智识解除精神危机的思想方案一再陷入无尽的论争与困惑之中.以"实践"为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哲学,堪为现代性重建的启示性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运行机理,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外部表征及其过程。现代性包括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它们对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现代性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两种形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建立并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性精神基础之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既是多元的,更是一元的。文化现代性对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但文化作用有其条件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6.
蒋炜 《长白学刊》2005,(5):22-23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展开的.因此,现代性控制范式的选择要对"现代性"确立准确的认识,同时要清醒地把握现代性控制模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的深刻转换.在此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确立新的社会控制理念.  相似文献   

7.
康德道德哲学诉诸理性批判,以主体人为基础,以自由与平等为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启蒙现代性道德理论体系,使得自由与平等、权利与义务等道德价值理念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康德的道德理论是深刻的,更是具有前瞻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对我们今天的现代性是持批判态度的.在现代性的发展面临困境的当下,对康德道德哲学展开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波 《思想战线》2003,29(2):50-53
现代性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在许多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危机与现代性有着正相关。市场制度、工业化、消费主义以及作为现代性哲学基础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是导致今天环境与发展的深刻矛盾的根源。基于对传统现代性方案的反省,需要同时改变过时的观念,代之以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问题反思的辩证思维与当代生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思 《长白学刊》2009,(1):24-27
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前沿课题。现代性的命运表征着现代人的生存命运,现代性启蒙理念引导的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不再具有新时代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充满着矛盾危机的问题意识:现代性问题凸显的现代人的生存命运已经到了当代人类必须自觉地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转折点。用马克思主义辨证思维反思现代性问题,对于探寻现代化的和谐发展与重建现代人的生活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广森 《长白学刊》2006,(2):47-49,96
中国非典型性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催逼之下开始的。由于中国现代性缺乏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中国现代性人性矛盾不仅仅是表现为一个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现代性矛盾,而且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抗拒西方现代性所导致的性善与非性之恶的矛盾,传统德性人性与西方理性人性的矛盾,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如何对待这个人性矛盾,保证中国现代性真正具有“中国印”,是中国现代性哲学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