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八大以后,中国加快了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育法治文化.高校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依法治校,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对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贯彻.所以,必须加强以“依法治校”为核心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保障依法治校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高校法治文化与高校道德建设相伴相生,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的强力支撑。从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高校道德建设的意蕴、道德建设与法治文化的内在关联等方面深挖其建设的核心要义,是道德建设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支撑的理论基石;从道德舆论引领、道德价值引导等方面体悟高校道德建设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有助于同频共振地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在全社会进行法治文化的培育,在构建法治之"形"的同时培育法治之"神"。法治文化作为社会法治的精神内核,强调法律制度的人文价值,强调社会秩序的制度建构,强调社会道德的最低限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社会主义特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克服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的限制,夯实文化根基,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法治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城市要实现文化强市,就需要先筑牢文化的法治根基,实现文化的法治化。从制度的规范到文化秩序的和谐,才能形成城市发展稳妥有力的软实力。济南在文化强市的建设中必须找准文化法治建设的着力点,才能助力济南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走上文化强市之路。提升文化法治理念是发挥全市市民文化主体作用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济南文化法治建设的推动力,个性化主体要求是济南文化法治建设的社会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的建设传播是普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促进公民法治人格的养成、规范公权力的法治化运行、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等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六五"普法依法治理期间,应更加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和繁荣,通过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法治理念宣传教育、法治教育载体拓展、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等可行途径,使人们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将法治精神根植于内心,指导人们合法行为习惯和模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是法治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是大学校园和谐稳定与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缺陷,依法治校水平不高;二是社会法治文化不彰,网络空间负面信息过度传播.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实践对策,首先是尽快提升高校法治教育质量,其次是切实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再次是着力构建清朗的网络法治环境,最后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现行社会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管理需要,亟待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是走向法治化,要建设一个民主、文明、公正、和谐的法治社会。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应通过立法先行,为依法管理社会奠定制度基础;培育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创造法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法存在于社会之中,没有法律基础的社会是混乱无序的,而法律规则的真正落实需要特定的文化环境予以润泽和保育。中原经济区法治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在宏观层面和微观角度还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构建法治区域与培育深厚的法治文化,才能为中原经济区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9.
警察法治文化的培育是一项“文化强警”“文化育警”的软实力工程,对警察执法行为规范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强警察法治文化培育,需要构建以法律思维方式为核心的警察职业思维方式,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形成良性的警察执法运行模式,强化法律教育、培训、宣传,逐步培育警察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0.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必须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民族地区基层的建设。针对当前不少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非法治文化习俗力量还比较强大的特殊难题,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并创新推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敬畏法律的文化自觉是公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自知之明"。敬畏法律文化自觉在塑造个体的法治价值观、积极守法精神,及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问题等方面发挥着导向、凝聚、规范作用。培养敬畏法律文化自觉要立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注重教惩并举,积极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内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地方法治建设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在其中亦不容忽视。从历史走来并且立足于现实中的地方法治建设存在着困境,集中体现在对于法治文化的忽视和错误定位,进而在现实中难以取得实效。在地方法治建设中,如何协调差异、统筹整体性要求以及培育法治文化的可行路径等问题依然有必要加以分析。从法治建设的文化路径选择来看,地方法治建设需要关注法治文化培养和传播、坚守法治文化原则、认清其与法律文化的差异,最终实现地方法治文化下型塑法治信仰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是与人治文化相对应的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形态。一个法治国家乃至法治社会的形成,依赖于全体公民厚重的法治思想和牢靠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法治之魂,法治之脉,是法治中国建设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进一步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应注重挖掘、培育地方独具特色的法治精神;清醒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全民参与性和生活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命题,在理论意义上进一步拓宽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涵,也标志我国法治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攻坚阶段。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不仅应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探求法治国家建设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核心要求上,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统筹推进国家具体工作领域的法治化、国内工作和涉外工作的法治化、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法治化等。在重点任务上,应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处理好本国法治传统与借鉴他国法治经验之间的关系,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最终形成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良效格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相适应,全体公民恪守具备时代性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坚持持有并遵循,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前提和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灵魂和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法治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普法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还存在着一些影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程的主要障碍,我们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全社会普遍关注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法治高校作为管理理念,是落实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本文阐释了法治高校的意义,同时对当前我国高校在法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法治高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村的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全民守法和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受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着领导力不足、主体力量弱、经济基础薄弱、价值支撑缺失、建设实效难以保障等困境。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法治文化需要党的领导,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民众的参与,同时考虑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历史传统,需要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民众的实际需求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8.
行政执法方式创新乃顺应时代之潮流,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诸多堪忧的问题,因此,应当对行政执法方式创新采取相关的治理对策.无疑,行政执法方式创新的法治化治理乃当下最理性的选择.精心培育法治理念是行政执法方式创新法治化的前提;完善与发展法治制度是行政执法方式创新法治化的基础;有效践行法治制度是行政执法方式创新法治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校公民文化培育现状喜忧参半,即大学生较高的政治敏感度与缺乏的政治效能感并存、较强的公民意识与偏低的民主参与度相伴、充分的公民身份教育与不足的参与式公民教育同在、明晰的现代大学制度与混乱的内部治理结构交织。而造成这种困扰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政治输入与输出失衡、高校公民教育急需改进等。基于此,立足于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做好高校公民文化培育,需要确立理性的培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科学规划出公民文化的最佳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现代文化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传播平台,其法治化建设既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又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确立现代公立高校之公法人地位,界分高校外部民事法律关系及行政法律关系,建构高校自治权的架构,以求得高校在法治与自治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