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的异化观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异化观,前者体现的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理解异化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后者体现的是从实践、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理解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而不是人本主义异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来正确理解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爽 《理论学刊》2006,(11):123-124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辉煌,尤以戏剧作品为世人景仰。他的悲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对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其中,《李尔王》的主题更为复杂和深刻。以《李尔王》为范本,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特别是悲剧主题加以梳理与阐释,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赵梓杉 《世纪桥》2014,(2):71-72
"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都对"幸福"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通过描写三个不同的家庭以及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与命运,将自己对幸福的深思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首先对作品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馨元 《世纪桥》2013,(1):34-35
本论文从中美两部女性主义的影片《紫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通过女性形象的不同命运来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女性文化。以及为这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所创造、所凭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产品。本文从两部作品色彩的象征意义角度分析了不同文化下的女性意识的汇通性。  相似文献   

5.
王慧英 《世纪桥》2006,(5):126-127
《人鼠之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的主题蕴涵着深刻的隐喻意义——人类与鼠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结局:其一,人类面对命运的无助和无奈;其二,人类永恒的孤独和异化;其三,人类梦想的幻灭。《人鼠之间》已成为一则人类命运的现代寓言,被人们不断地演绎下去。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人生视角解读《呼啸山庄》,并详细地论述了《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解:主要从命运的不合理性、命运的偶然性、命运的荒诞性、命运的辩证性和人生选择的严肃性几个方面阐述了作品的主题应是"对人生命运的思索和慨叹"。人生复杂,命运无常,重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人生命运的思索和慨叹,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命运,应该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新兵连》、《赴美华人录相》两篇作品题材迴异,但主题相同。《新兵连》是写来自农村新兵的人生悲剧。《赴美华人录相》是写我国知识分子被逼出走的情景和原由。它们的主题都是揭示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机制的弊端,这引起了我把两篇作品比较评论的想法。这两位作者充当了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特具的聚光镜的才智,把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机制的阴暗斑点聚集在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党建文汇》2014,(11):54-54
作为一幅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政治绘画作品.人们欣赏《开国大典》,正是因为它形象地揭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新世纪。它不仅鼓舞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坎.为新中国从此屹立于东方而同心欢庆。但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画中人物的命运就决定了此画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生命册》堪称是一部描写中原乡土生活的鸿篇巨制。河南作家李佩甫从《羊的门》、《城的灯》到《生命册》,一路走来,从不肯停下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思考、探究和掘进,从不肯放弃乡土这个抒写主题。作家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与平原结下了不解之缘。用作家习惯的说法,他是把土壤作为至尊至善的母体,把人称之为土壤中生长着的植物,把世间万象看作是植物生长的各种“变量”。于是,就有了不同类型的“植物”,就有了平原上芸芸众生的生命,他们在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演绎着各自命运的变奏曲和诗意的人生走向。 苦难是人生的底色。对人生苦难的敏感与同情,是佩甫写作的情感基座。《生命册》包含着作家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的记忆,包含着作家对社会、人生、生活的参悟。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叙事方式,直面中原乡土的博大与厚重,在对乡土炽热的爱恋中,非常沉静地、理性地思考着、研究着乡土中变化着的人性。特别是作品中抒写的人性中的善,是蕴含在复杂情愫中的,是带有血泪、悲情、伤感的善,给人一种心灵的沉重。作家期待着人们能让心灵沉静下来,从人性的深处作出批判与反思,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人类精神的纵深处默默前行。正像作家期待的: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相似文献   

10.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西方形形色色的“马克思学”家,竭力宣传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后期,特别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抛弃了作为“真正的马克思”的“启示录”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概念.他们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亦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异化问题,制造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的对立,贬低《资本论》的科学价值。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本文拟从探讨《资本论》中的异化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异化观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作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异化观,前者体现的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理解异化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后者体现的是从实践、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理解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而不是人本主义异化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来正确理解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简介:1984年,作曲家王世光创作完成电视连续片《话说长江》主题音乐之后,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歌词的征集,《长江之歌》是从应征的数千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佳作。它从宏观的角度,以概括的手法、饱含深情的语句和博大宏伟的气势,描绘了长江的自然风貌并赋予它以巨人般的性格,抒发了各族人民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长江之歌(电视连续片《话说长江》主题音乐)@王世光 @胡宏伟  相似文献   

13.
吕秋薇 《世纪桥》2009,(7):64-66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贝内特家的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方式,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诙谐幽默,极具感染力,本文将从作品的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和语言风格方面分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14.
彭军 《世纪桥》2012,(13):25-26
波特作为二十世纪美国女作家,以细腻简练的文笔结合自身的生活背景,揭露社会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他》这部作品就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由于拮据贫困的生活环境给人们本身的那种孤傲的性格带来的心灵的如结和矛盾的主题。在有限的篇幅里运用精炼细腻的文字,运用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挖掘出一位母亲在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养育一个傻儿子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追求外表虚荣和愧对傻儿子的内疚感。  相似文献   

15.
燕军  吴宁 《学习论坛》2008,24(1):38-4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指出由于人性危机导致了生态危机,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更是加深了人性危机,加剧了人与自然的更尖锐的对立.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积极地扬弃异化劳动,人之为人,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掖平 《理论学刊》2005,(6):112-115
国民性格的改造与重建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既包含了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性扭曲病因的反思追问,又包含了对人性健康发展的祈盼和对理想国民性格的重建,由此衍生出现当代小说揭示批判国民劣根性与发掘颂赞民族性格优良美质的两种思想意向.  相似文献   

17.
姚璐 《世纪桥》2009,(19):42-43
凯瑟琳·安妮·波特和欧内斯特·海明威都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们的小说都追求文字简洁朴素,并力求用事实说话。《绳》和《白象似的群山》分别是波特和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目前国内对于波特短篇小说的研究仍比较少,也并没有把波特和海明威进行过比较。但由于这两篇短篇小说题材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点,因此本文把这两篇作品放在一起品读,通过分析两位作家既相同又有不同的艺术手法,来体会多样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刘农宏 《世纪桥》2007,(12):91-92
《夜色温柔》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力作之一。小说运用了诸如名称、事件、颜色等象征,这赋予小说语言巨大的艺术力量,揭示了人物及作者隐秘的情感、作品的主题与人物的命运,并加强了对"美国梦"的社会批判,从而彰显了超越作品题材本身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由中共山西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与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组织编撰的《山西革命烈士家书》《三晋英模》两本书日前出版。前者收录24位曾在山西工作战斗过的革命烈士的多封家书,从不同侧面展示烈士们执着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奋斗献身的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20.
贯穿王安忆创作始终的人文关怀在其人性、人生小说中表达得尤其洞 明与敝开。“三恋”等所谓“性小说”实即其自觉深入的系列人性实验,它们共同诠释着 作家探求生命本质的努力;命运之思是王安忆逼近生存本义的又一可能通道。从早期 的《命运交响曲》直至晚近的《长恨歌》、《我爱比尔》,命运话题始终活跃在其思维阈限 之内。对生命本能的炽情质询与对人生命运的独特揭示,共同实现了向人类生命本质 与生存本义的逼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