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家也会迷信吗?●反思的基点:审视和回顾“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历程●五四所提倡的科学其意义更为宏大,是一种精神和方法科学家会迷信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常常也信仰宗教,那是有神论的,也有一些相信占星术等等迷信行为。这就需要仔细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了。若是仔细想一想,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也并非容易说清楚。人们常常把科学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一提科学家多指自然科学家;又常把科学和技术相提并论,这都是不严格的。至于迷信又常和宗教混淆,更是不应该。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等),…  相似文献   

2.
《群众》2006,(1):62-63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构建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质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我们吴江市农行的口号是重构“职工之家”——在企业与职工之间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新型关系,发展和壮大农行吴江市支行。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 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  相似文献   

4.
论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科学发展史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活跃于科学与哲学两个领域的、一身二任式的人物。我称这样的人物为“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或“科学思想家”。下面,我将着重论述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他们的典型特征和历史作用,旨在引起学术同行和读者的注意、批评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而且表现在人们的习俗、方言、以及建筑等方面。形与神——中国古老的一对哲学命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就一般意义而言,“形”是指人的形体,“神”是指人的精神,形神连用一般是指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对于形神关系问题,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是一种集体创造,是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早在16、17世纪,当自然哲学家、博物学家们开始组建学会,将理性探索与经验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科学方法,并提出科学共同体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之时,科学文化便登上了历史舞台,科学家成为科学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经过18、19世纪的科学社会化进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建制化社会活动,科学文化也是广泛渗透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7.
一、决策文化与决策支持 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多维的世界,对于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利用它们总结过去、预见未来?从古到今,无数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们都在思考。人,作为万物之灵,一旦为了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时,就开始有了认识与决策,“决策文化”的产生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作为人类大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化息息相关。到了二十世纪,在自然科学技术充分发展,与社会科学交融汇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现代决策,也称科学决策。由于一个决策的产生并非套用几个复杂的公式、演算几条方程式就…  相似文献   

8.
此日中流自在行“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是耳熟能详广为引用的名句;而对出自姐妹篇中异曲同工的“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哲言,也许有的同志会颇感陌生。为了给方兴未艾的“三讲”教育鸣锣开道,重温出自宋代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笔下借用感性形象阐述理性认识——劝学的哲理诗《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圹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首人所共知,毋庸赘述。后者借用“春水”代通过读书学习掌握的文化科学理论知识,巧取“艨艟…  相似文献   

9.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也有些企业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但什么叫“以人为本”?怎样理解“以人为本”?经常听到一些同事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是单位的老人,多年来尽心尽力,加班加点,业绩不说突出,也基本可以。为什么有的小青年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收入比咱高?提升的机会多?这哪儿是“以人为本”,纯粹是以年龄为本,以关系为本。”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4,(3):19-19
网上最近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问哲人,“我很富有,却不开心。我该怎么办呢?”哲人默然,握住年轻人的手。青年顿悟道:“大师,您是想告诉我,我应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吗?”哲人说,“不是……我是想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相似文献   

11.
大凡有过理工科教育背景的人都会对科学的精’确性、确定性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科学,尤如“自古华山一条道”在人类知识探索的崇山峻岭中引领我们通向真理的最高峰。但是,当《拟子摇车——激动人心的科学文化图书》将科学的正面、反面、侧面、外面、里面以及阳光面、阴暗面统统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实际的科学原本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下面我们不妨走马观花,从科学本身、科学应用、科学(家)形象三个方面来欣赏一下有别于传统科学世界的“十里不同天”吧。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文化与经济文明共融共生?浙商文化和商业文明如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不久前,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华商联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一场以“文化的力量——浙商文化与经济文明”为主题的论坛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深度的脑力激荡。嘉宾们围绕“从经济反思到文化反思”、“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等作主题演讲,本刊特选取部分领导专家文章组成专题笔谈。  相似文献   

13.
陈改桃 《前沿》2009,(8):134-135
以蒙古族的典型风俗“那达幕”为例透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变迁: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现实意义来看,抽象(科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所以以科学理性代替宗教信仰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进步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内涵的变迁。但这种进步和变迁能否保证草原原生生态的维持?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建立科学意义上自觉自愿的“天人合一”的现代草原文化,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反思历史,我对“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口号或者对将古文等同于封建腐朽文化的思想,一直保留着一种沉重的质疑:是否我们在倒掉了洗澡水的同时也倒掉了孩子?人文教育如果舍弃诸如《论语》、《老子》、《诗经》等这类高级文化,那么教育绝对要成为培养文化与道德的侏儒的乐园,而后循环着侏儒制造侏儒的轮回。于是,在而后的人文教育中,犹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的哀叹——一代不如一代。那何止是一种无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斯诺(C.P.Snow)发表了那篇脍炙人口的《两种文化》的名文,他说:“在道德生活中,科学家基本是我们知识分子中间最健全的集团;科学本身的组成中就有道德成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由此形成自己对道德生活的判断。”科学和道德哪个在先,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科学昌明,却是历史早已证明的定论。伟大的心灵蕴育伟大的思想,中国近年来的创新焦虑,其症结就在于此。“人之无文,行之不远”,陶醉在“席丝文化”中的国家,是危险的。亚里士多德说过:“美比历史更真实。”是高尚的理想推动着文明的历史不断进步。我赞同哈维尔的话:“知识分子的作用就是发出警告”,我说了就拯救了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今天,当我们重温马克思的这句经典语录时,仍感觉受益良多。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上海拥有众多著名的科学家,数十年来,他们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投身于自己所钟爱的科研工作之中。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做科研与做人有何关系?近日,本刊记者对沪上五位“两院”院士进行了专访,听他们谈科学、谈做人。  相似文献   

17.
“韩国的星星是如何将时尚与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的?”“为什么韩国电视剧的精神内核中有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在这样一部充满时尚元素的作品中,让人解读到的,不仅有爱情的美好,也有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的伦理纲常,不仅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尊老爱幼、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或许作品的剧情与内容仍见仁见智,但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渗透,却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有影评人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8.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品质,不是由急躁的物质系统规划出来的,也不会“自动从科技人员的研究室产生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城市为了达到高效率、标准化、商业化的目的而生产越来越相似的空间场所。法国人类学家麦克·奥吉称之为“非场所”,这样制造出来的空间场所缺乏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将市民与有情感依赖的场所分离出来。美国哲学家约翰·戴维则早在20世纪初期就告诫世人,要警惕这种现象:国际化的产品成为了政治、经济的印章,割裂了与地域文化、社区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你知道爱情究竟是什么?为何能令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倾倒,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沉重代价呢?让我们听听科学家的说法吧。基因决定你爱谁芸芸众生,谁是她的白马王子?你的红颜知已又是谁?古人将此归于“缘分”。不过,科学家新近提出了“基因决定你与谁情投意合”的观点,“缘分”之说似有了科学根据。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大鼠在选择配偶时受到一种称为MHC基因的制约,雌性鼠总是挑选与自身MHC基因不同的雄性鼠为“丈夫”。那么,雌性鼠是凭借什么来识别对方基因的异同呢?是气味。MHC基因不同,则身上发出的气味(又名体臭)便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