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禁止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诉讼中禁止令的界定禁止令的原始含义是停止侵权。禁止令(Injunction),也称禁令、强制令,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侵权行为明显成立的情况下,法院要求侵权当事人实施某种行为,或禁止其为一定行为的命令。目的是在实质争议解决前,防止侵权行为的重复...  相似文献   

2.
当一件专利侵权诉讼提起时,往往伴随而来的是专利权人向法院或专利管理机关提出请求要求向侵权人发出停止侵权行为的“禁止令”。人民法院发出的这一“禁止令”具有强制力,从发出后很快生效,并可一直保持到案件审理终结;而专利管理机关发出的“禁止令”是一种行政禁止命令,也有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四、停止侵权责任与过错 停止侵权是知识产权诉讼中最重要的法律救济措施之一,也是侵权人要承担的主要侵权民事责任之一.Trips协议知识产权执法总义务的第41条就要求"阻止进一步侵权"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4.
既判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阻断当事人对既判事项再争议以及禁止法院对既判事项的再判断。对既判力理论及其法律效果认识上的分歧,加剧了知识产权持续侵权诉讼中重复诉讼、事实预决效力识别的困难,由之引发的裁判相反、法律适用不统一远非孤例。借助真实个案切入,结合指导案例,对"后诉审理前诉期间持续的同一被诉行为"和"前诉已决事实对后诉可否产生免证效"两大常遇难题找寻裁判依据、法理支撑,阐明取舍观点。切换思路,对停止侵权判令作扩张解释,使前诉判决执行力延及知识产权存续期间,被诉侵权人如有异议时须以执行异议或确认不侵权之诉对抗执行,以有效缓解权利人因反复证明而致的对立情绪、及时化解纠纷。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法院对侵权证据收集的是否全面、准确、充分,直接关系到法院最终的事实认定和裁判结果,是认定构成侵权与否和计算赔偿的主要依据,在整个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处于核心的环节。我国民事诉讼法把“谁主张谁举证”确定为民事诉讼的一般举证原则。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作为民事诉讼的一种,理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即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法院证据的取得,应主要由原告承担。但是,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法律所保护的客体具有无形性、时间性和极易复制性等特点,权利的来源一般来自于国家的批准,表现在侵权诉讼中为原告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郑森轶  林妍 《经济与法》2001,(10):20-21
“临时禁令”是在民事诉讼中应原告的请求,由法院发出的迫使被告在诉讼终结前临时停止对原告的侵权行为,从而对原告的权益进行合理保护的命令。其目的是在实质争议解决前,防止侵权行为的重复或预期发生,保护当事人正当权益。临时禁令在专利侵权诉讼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在涉及同一事实时,双方当事人一方提起侵权诉讼,另一方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有的是侵权诉讼在先、确认不侵权诉讼在后,有的是确认不侵权诉讼在先、侵权诉讼在后;有的由同一个法院受理,有的由不同的法院受理。出现这种情况时,法院该怎么处理?有没有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法言法语     
起诉、上诉、申诉,是含义不同的法律概念。起诉,是指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行为,即请求人民法院对特定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上诉,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服原审法院的判决,依照法定程序和期限(十五日内)提请上一级法院审理的诉讼行为。  相似文献   

9.
禁令(Injunction)是指法院发出的带有强制性的禁止当事人实施某种特定行为或要求当事人作出特定行为的一项命令.[1]在当代的美国民事诉讼制度中,禁令作为一项独具特色而又古老、行之有效的衡平法救济形式沿用至今,并已发展成为一整套较成熟的规则程序.同时,禁令制度在日益增多的家庭暴力、环境保护、商业秘密等案件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社会及公众的认可.本文将对美国禁令制度的产生与适用原则,禁令发布的条件与标准,禁令的上诉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禁令的分类以及禁令的执行等程序进行介绍,进而与我国知识产权诉讼中新增设的临时禁令(也称"诉前停止侵权")作比较,并就相关规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专利法上的停止侵权救济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和育东 《知识产权》2008,18(6):72-77
专利法上的停止侵权救济是针对被告未来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的预防性救济,其理由是被告极有可能在未来侵权。停止侵权与损害赔偿相比具有谦抑性,因此各国对专利诉讼上的停止侵权救济施以较大限制。我国法院把停止侵权救济当然化的做法,违背了停止侵权救济的本质要求,因此应加大对停止侵权救济的限制,比如规定把存在未来侵权可能性作为停止侵权救济的前提,并赋予法院适当的自由裁量权来拒绝停止侵权救济。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各种有关知识产权的确权、权属以及侵权等案件日益增长。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纠纷具有涉及范围较广,法律关系复杂,专业性强,取证困难等特点,造成案件审理拖延,另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不久,不少纠纷的当事人由于缺乏经验,或盲目诉讼,或乱用甚至滥用无效、撤销等程序,从而加重了法院和有关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理难度。  相似文献   

12.
“碧纯”水侵权纠纷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值得推敲●顾功耘碧纯水侵权纠纷中中添公司是以原告身份起诉被告碧纯公司、新延中公司和延中实业的,合资公司由法院追加作为诉讼第三人。这样选择与确定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仍值得推敲。第一,中添公司不具备原告资格。原告提起侵权诉讼...  相似文献   

13.
李澜 《电子知识产权》2008,(7):46-49,52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美国法院就永久禁令特别适用的是“一般规则”,即对有效专利的侵权事实一旦确立,法院几乎“自动地”签发永久禁令。美国最高法院在eBay案件中认为这种特殊的禁令规则并不合理,重新确立了传统禁令适用的“四要素检验标准”,使永久禁令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签发比以往要严格许多。为建立与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专利法制度,我国专利诉讼中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也应有其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和实际需要,尤其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即便专利侵权主张成立,法院仍可以判决不支持专利权人要求停止侵权的诉讼主张,而要求侵权行为人赔偿已经实施的行为及将要继续实施行为给专利权人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喻玲  汤鑫 《知识产权》2020,(1):17-24
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表明,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我国法院主要依自由裁量权主动适用侵权不停止,而不以侵权人申请为前提。公共利益是最常见的理由,履行不能、权利瑕疵等其它理由所占比例很小。在以公共利益为由的案件中,当事人双方利益平衡也是法院考量的重要因素。在法院作出侵权不停止判决的案件中,采用替代措施的仅占少数,替代措施也并不统一,以合理使用费和提高赔偿额为主。从现有司法实践来看,应设置侵害者抗辩作为前置程序,明确利益平衡原则在相关案件中的适用以及支持由法院决定替代措施及其内容类型。  相似文献   

15.
商标侵权案件中重复起诉的识别主要体现在当事人相同的识别和诉讼标的的识别。当事人相同的识别要区分商标许可和商品流通两个环节。商标许可中当事人是否相同以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形成的共同诉讼或诉讼担当来识别;商品流通中当事人是否相同以被诉侵权商品的生产者在前案中的责任范围来识别。诉讼标的的识别以实体法律规范为依据,从前后两案的诉请保护的商标是否同一、商品类别是否同一、被诉侵权标识是否同一来确定,当三者同一时可以认定为同一诉讼标的,商品型号和商品系列不构成识别诉讼标的的要素。商标侵权重复起诉的识别还应当关注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效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诉讼期间是法律规定法院对进行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在时间上的要求。它对于保证诉讼主体及时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提高法院办案效率,尽快解决当事人讼累,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有关  相似文献   

17.
负有赔偿义务的监护人在侵权损害赔偿案件中的诉讼地位冷常青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审理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案件时,通常将侵权的被监护人列为案件当事人,将担任其监护人的公民之一列为法定代理人,但不作为案件当事人。这种做法,值得...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自成立知识产权庭(现在为民五庭)以来,一直重视技术鉴定中证据规则的研究和总结。在审理涉及技术鉴定案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题和困惑,但我们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总结,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形成了一些做法。一、当事人送交鉴定材料的公开程度问题在商业秘密侵权和专利侵权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对其向法院提供的资料或者被法院证据保全的材料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要求不向对方当事人出示,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当事人的这种请求?如果当事人的请求有其合理性,法院对涉密材料是绝对保密,还是向对方当事人有限公开…  相似文献   

19.
李维文 《中国律师》2007,(11):78-79
诉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当事人获得相应的司法救济,因此如何保障诉讼的正常进行,保障法院裁判的顺利进行,对法院和当事人而言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财产保全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重要诉讼保障制度之一,也是银行贷款清收工作经常应用的重要手段。所谓财产保全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诉讼前或在诉讼过程中,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对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个律师要代理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政府当局或管理机构的行为,控告行政机关的行为是违法的,他怎么向法院提起诉讼呢?他的案件属于哪个法院管辖呢?他所控告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法院的审查对象?当事人具有诉讼资格吗?对该行政行为起诉的诉讼时机是否已经"成熟"?当事人是否已穷尽了行政救济途径?本文将分别讨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