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李青 《法学杂志》2012,33(8):1-5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意味着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发掘和科学地总结中国法文化的精髓,从优秀的法文化传统中汲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所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融入到当下的法制建设中,这样的法律秩序才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2.
法律移植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移植概念为舶来语 ,应理解为对外来法的继受。法律移植是自古贯今人类法制史上的普遍现象。有六种因素影响法律移植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民族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宗教因素。当代世界法律移植有两个新趋向 :法律走向国际统一化和以经济法律移植为主。在我国移植外来法中应注意 :优先考虑法学理论的移植 ,移植先进的法制 ,移植周密完善的法制。  相似文献   

3.
综论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法制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它是在引进西方法文化的同时 ,批判与吸收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合理内核的矛盾冲突中逐步推进的。法律移植在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任何被移植来的西方法制文明因素 ,只有扎入中国的文化土壤 ,得以积淀下来 ,进而成为本民族法文化的一部分 ,才是成功的移植。  相似文献   

4.
法律移植是人类法律进步,法律文化互动与交融的一种主要形式,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法律移植在促进移植国法律完善与进步的同时也会与本土法律文化产生冲突,本文以预期违约制度为例探讨法律移植以及如何避免和减少法律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制现代化选择的路径之一即法律移植。法律能否被移植素来有许多争议,但本文对法律移植持肯定态度。因而对法律移植的合理性问题,法律移植过程中的供体与受体的审查考量及法律移植的方式,法律移植过程中伴随的本土化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立足本国国情借助外来先进的法使之与本国法相整合,有利于中国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历史中礼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人们和社会总的行为规范,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历史始终受着礼制的支配和影响,是一部礼法结合的历史。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法制历史中的礼法关系:(1)礼的概念,从礼法混乱到礼法结合;(2)礼治与法治不是水火不容,儒家并非无视法的作用,而法家也不否定礼制,礼治与法治后来渐趋合一;(3)礼对法具有支配和影响作用,礼是立法的根据,礼制规范被移植为法律,礼制是适用法律的原则;(4)中国古代的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总的政策纲领。  相似文献   

7.
“法制主义”及其修正——从重庆市“唱红打黑”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些非西方的、非法律的本土资源之于中国法治实践究竟意义如何,是重庆市唱红打黑留给学术界乃至全社会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30年的法治建设大体贯穿着一种可称之为法制主义的思维逻辑和行动轨迹,即以西方法治理念和经验为法治建设之圭臬,推崇国家立法并对其定势性的过分依赖,强调甚至痴迷于通过国家法治理和解决各类社会问题。但是,事实证明法制主义路径之于中国并不畅通,它已然陷入困境。如今以对法律的过分依赖为特征的法制主义及其引致的弊端已呈现出世界性。中国法治的推进应当克服法制主义的弊端,跳出狭隘的国家法视阈和单纯的西方模式,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有效嵌入非西方的、非法律的本土资源,使之成为法治建设的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8.
朱新林 《河北法学》2011,29(12):77-82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形成,中国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内外环境在当下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法律移植"于推进法制现代化建设而言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局限性,而"法治中的本土资源"则可能是摆脱"立法中心主义"、促进法律的实效性、提升中国法学声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走向法制现代化的路径有两个:一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继承、创新,即法的本土化;二是对西方现行法律的接受、学习,即法律移植。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是移植和创造,而不是继承和弘扬,但法律移植不是完全的西化也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  相似文献   

10.
法律移植在各国法律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外来法律与本土"法律"的融合成为法律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矛盾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制定法与习惯的冲突是由观念上的不对称与法律全球化趋势的冲击所引起的必然结果。制定法与习惯的融合,习惯应为法律的渊源之一,成为其有益的补充;在法律的输入机制中,我们应以更实际的思维来构建我们的法律。制定法与习惯的良性互动是我国法制道路中的优美轨迹。  相似文献   

11.
清末修律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其中,法律移植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它对我国今后法制的发展影响深远。如今在法律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温习这段历史以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从清末法律移植在法理、司法、立法方面移植外来法的成果进行分析来回顾这一运动,以期对今后法律移植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春萍 《法学研究》2004,(2):142-145
2004年1月10日至13日,《法学研究》编辑部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了第二届“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共有50余人。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学者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了40余篇论文。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1)俄罗斯法对前苏联法的继承与发展;(2)俄罗斯法制与法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俄罗斯法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4)俄罗斯法学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作用;(5)中俄两国交往中的法律问题;(6)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的影响。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研讨主要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艳  王秀艳 《行政与法》2002,(10):64-65
我国政府加入WTO走得是一条外源型法制现代化的道路,即中国政府将通过国家强制力将WTO规则转变成国内法,使其成为本国法的一部分,来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但在此过程中应处理好WTO与本土法律资源的冲突,在立足于本土资源的同时,进行现代化的法律移植。  相似文献   

14.
编辑提示: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时期。回首司法改革,我们发现,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学习与借鉴,一直以来都是在和中国司法传统的碰撞与交汇中进行的。从"法律移植"到"法律文化"的学术研究,从"西方法治"到"本土资源"的实践思考,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一直在不懈地寻找着自己的方向。本期特别策划通过选取部分法官近期优秀的研究成果(均为第20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立意于对中国特色司法制度回顾和展望。如何发现当代司法情境下真正的中国需求,如何适应司法国情,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历史记忆,如何对待本土资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静心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法律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如何科学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并将移植法律与本土资源充分结合,在本土资源认可和整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移植法律的效用,是我们实现法律制度现代化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自觉地将其他国家法的理念、体系、原则等植入到自身法律体系中,并经过适当的本土化而予以贯彻实施的一种法学理论和实践活动;法律移植的理论基础是法律的普适性。本文指出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和法律移植能够降低立法成本,进行法律移植是我国尽快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土法与外来法:美国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法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继受外来法到形成发展美国本土法 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是有机的、渐进的、不可任意割裂。17世纪早期殖民地的法 制状况具有多元化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18世纪殖民地大规模、全面系统地继受 英国法。独立战争至19世纪中叶美国本土法形成。在移植外来法、形成本土法的过 程中,美国人重视法律本土资源,坚持可适用性原则。在法律移植过程中,最先被本 土化的是初级规划,次级规划则较晚被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过三次历史巨变与三大法律革命。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所发生的一场法制创新运动,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发展道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文章就如何看待西方法律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如何理解传统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如何认识法制变革进程中的政府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法理学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何建良 《法制与社会》2013,(20):150-1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开展法制建设,移植了许多西方法律,经过整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然而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中国的法律不仅需要符合世界法律趋势,更需要适应本土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这一视角,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法的现代化实现路径。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法的现代化动力类型与效率、法律继承的条件、法律移植的常见问题、法制改革与利益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