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辉 《人民论坛》2014,(11):100-102
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存在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类型的争议,且行政争议解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事争议.在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的情况下,许多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陷入无休止的诉讼循环怪圈.调解与判决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矛盾的最终化解.在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中引入全方位的调解制度将有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一案调解、解决两案的诉讼效益.  相似文献   

2.
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存在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类型的争议,且行政争议解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民事争议。在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的情况下,许多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陷入无休止的诉讼循环怪圈。调解与判决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矛盾的最终化解。在行政民事争议关联案件中引入全方位的调解制度将有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实现一案调解、解决两案的诉讼效益。  相似文献   

3.
梁静 《人民论坛》2011,(11):116-117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在一起的纠纷日益剧增,理性地构建其解决机制实为必要。对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的设计不可简单划一,应对交叉案件作出类型划分,适用不同程序,以实现纠纷解决的效率化。同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交叉在一起的纠纷日益剧增,理性地构建其解决机制实为必要。对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的设计不可简单划一,应对交叉案件作出类型划分,适用不同程序,以实现纠纷解决的效率化。同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面对司法实践中大量涌现的行政争议和民事争议交叉关联案件,为求诉讼的经济性和裁判的确定性,贯彻行政诉讼目的及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诉讼中应当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可以影响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的实质标准和民事争议的解决有待于行政争议的解决的形式标准来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行政裁决中的部分案件、行政处罚中的部分案件以及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中直接影响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合法权益实现的案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应从成立条件、审判制度、起诉期限、上诉、执行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相互交叉重叠的案件,如何审理尚无明确具体的规定,各地法院的做法不统一,理论界对此争论不休。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当事人诉讼制度和直接移送审查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惟建立和完善行民平行诉讼制度才能解决好此类案件。  相似文献   

7.
诉讼方面涉及的法律概念较多,弄清这些概念在不同性质的诉讼中的区别,显然是必要的。一、不同性质的诉讼的区别诉讼是司法机关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处理案件的活动的总称。诉讼有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诉讼。三者的区别主要是:1.诉讼的任务不同。刑事诉讼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治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行政诉讼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民事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诉讼制度,既包括刑事和民事诉讼,也包括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是指与犯罪和刑罚相联系的,处理刑事案件的诉讼;民事诉讼是指与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相联系的,处理民事案件的诉讼的;行政诉讼是指与行政争议相联系的,处理行政案件的诉讼。另外,在民事诉讼所处理的案件中,还包括“非讼案件”,这一类案件与一般的民事案件不同,它不是民事原告人与被告人之间因民事  相似文献   

9.
附带诉讼:行政、民事争议交织案件的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着行政相对人的民事权益,导致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织在一起产生.采用附带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行政、民事争议交织案件,既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又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还可以避免法院就同一事实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行政诉讼可以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诉讼也可以附带行政诉讼,在具体适用方式上采用具有预决力的诉讼作为主诉,优先审理.  相似文献   

10.
史卫民 《理论月刊》2012,(1):114-116,138
行政调解历来就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政性、专业性、综合性、权威性、自愿性、非强制性的特点。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应包括部分行政争议案件、劳动争议案件、在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与行政职权有关的民事争议案件。应对行政调解协议基本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现状进行改革完善,使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效力、公证执行效力、支付令效力、司法确认效力,并允许约定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相似文献   

11.
仲裁制度作为一种不同于诉讼的民事争端解决机制,其本身具有专业性、便捷性、自愿性等特点,经过几个世纪 的发展和实践,其在解决民事争议方面的效果和效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利用仲裁机制解决证券争议的尝试 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以《仲裁法》为核心的证券争议仲裁法律体系,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 国的仲裁制度依然存在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文以证券争议仲裁为视角,围绕我国仲裁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展开,旨在为我国证券仲裁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诉讼,作为处理气候利益的特殊司法类型,有丰富的表现内容。气候变化的本国影响与传统诉讼模式的固有弊病凸显了该类诉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该类诉讼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经验又体现了该类诉讼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对此,在诉讼属性上,明确该类诉讼的法律关系特征、对应类型与诉讼本因。在法律依据上,形成法典分编与单行规则相结合的实体法体系,并在完善既有诉讼规范的基础上适当确立特别的程序法规则。在司法主体上,确立“代表”与“群体”理念结合的原告机制和以公主体为原则、私主体为例外的被告机制,并严格限缩第三人参与的情形、发展特殊的诉讼机构。在诉讼类型上,形成民事、行政与刑事诉讼的理想配合格局。最后,全面完善该类诉讼的运作内容。  相似文献   

13.
快捷有效判案机制的引入,既符合当前改革创新的大方向,又是科学立法的重要体现;既能够有效提高司法效率,又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降低诉讼成本和减少"诉累"。用不了多长时间,一些涉及民事争议的行政诉讼案件,就无需来回折腾分别立案,因为在行政诉讼中可以一并审理;一些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民告官"案件,也不用走相对复杂的普通程序,因为启动简易程序就能解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域治理模式的转型,行政和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对行政和解概念的界定,应当以行政争议为参照物,既包括行政过程中的和解也包括行政诉讼过程中的和解。就其性质而言,行政和解必须以双方的平等自愿为基础,其本质上是行政法上的一种契约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行政和解涉及到公权力的处分,因此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行政民事纠纷关联诉讼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个案例入手 ,指出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的各种行政民事关联纠纷现象 ,并列举分析了此类案件的多种诉讼途径 ,建议尽快规范完善有关的行政民事关联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法治化的途径解决集体劳动争议,法治化对社会和谐的功能与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程序的设定将罢工等集体劳动争议行为进行“去政治化”的处理、将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为相对单纯的法律技术问题,具体而言,集体劳动争议法律调整基本的制度框架由争议表达机制与反应机制两大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17.
证明妨碍是劳动争议诉讼领域近年来突显出的新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劳动争议解决的专门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证明妨碍制度的规定不够具体明确,难以满足实践需要。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诉讼证明妨碍制度应首先明确其构成要件,强调成立证明妨碍的关键是用人单位或劳动者违反证明协作义务和证据保存义务,且不再区分主观状态。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争议诉讼的特点,设立更为合理的制裁措施,选择以金钱制裁为主,同时并不排斥诸如转换证明责任、降低证明标准等多元化法律后果的适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仅限于事后救济,尚不能有效达到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要求,与国际“有效且无漏洞”的权利保护标准存在差距。引入预防性行政诉讼,有利于行政争议的预防与化解,可以对行政相对人被侵害后无法恢复的一些权益起到保护作用。预防性不作为诉讼与预防性确认诉讼在实践中大量交叉、平行使用,预防性确认诉讼虽然处于补充地位,但其在当事人确认起诉请求、法院判决方面更具操作性,可在某些方面代替预防性不作为诉讼。因此,可以将行政法律关系作为我国行政诉讼审理的对象,以确认诉讼为主构建我国的预防性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9.
黎弘博 《前沿》2014,(5):100-103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环境污染案件,涉及对环境污染加以救济的公益诉讼问题也备受人们关注。但由于我国法律对起诉主体的资格求,遵循的是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求原告必须与案件争议的权利义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或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导致诸多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在起诉时即夭折。2012年8月,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制度,首次通过立法明确了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案件的救济途径。但法律规定非常原则,尤其是涉及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并不明确,本文试图对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进一步进行研究,以完善立法,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基础知识》诉讼法一章中,指出了人们解决民事纠纷的两种方式:诉讼途径及非诉讼途径。对于诉讼途径的民事诉讼方式,学生有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对于非诉讼途径中的仲裁法律制度却比较陌生。为更好地理解两大纠纷解决机制,有必要对两种法律制度作一比较。仲裁指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的事项,由一定的机构或个人以第三者的身份居中做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劳动争议仲裁与合同纠纷仲裁。民事诉讼指当事人因民事权益矛盾或经济冲突,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