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娄杰 《两岸关系》2008,(3):70-72
郑成功逝世后,台湾郑氏政权逐渐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1674年,郑氏政权趁大陆“三藩之乱”占据福建沿海。经5年拉锯战后,清郑双方政治与经济实力发生显著变化。郑氏政权财源枯蜗,危机重重。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全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台湾提到日程。1667年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数度向康熙皇帝提出收复台湾之议。1681年,郑经病死,其子郑克壤继位。  相似文献   

2.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3.
杨海峰 《台声》2000,(10):40-41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公元 1624年被荷兰殖民者占领。民族英雄郑成功( 1624- 1662)于清顺治十八年二月至十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功载史册。但郑氏政权不愿归顺清朝,坚持反清立场,被清廷视为统一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康熙想尽办法,多次对郑氏集团进行招抚,力争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当政时期共 进行了 7次招抚。   首次招抚,是在郑成功逝世后康熙元年( 1662)不久进行的。郑成功死后,其弟世袭暂摄政事,并有意即位,而世子郑经抢先于厦门继位。从此叔侄二人水火不容,诸将互相猜疑,矛盾重重,人心不稳,正是进行招…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的台湾发生了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件是1662年郑成功驱荷复台;另一件是1683年施琅率军平台,使台湾第一次统一于中央政权。在中国历史上,郑成功和施琅均为有大功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5.
清初统一台湾,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事件过程中,施琅与姚启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论述。而李光地作为当时康熙皇帝身旁的谋臣,也曾积极参与此事。李光地与施琅、姚启圣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对他们二人的作为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拟简要论述他们三人在统一台湾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俞风流 《台声》2011,(4):87-8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为清朝平定台湾,统一全国立了大功。施琅原是郑氏部将,顺治年问归顺清朝,康熙二十年被复授为福建水师提督,专征台湾,这与康熙慧眼识人、知人善任有很人关系。康熙一贯重视用人之道,深知正确的决策要由“贤能”的官员来执行,认为“从来有治人,无治法,为政全在得人”;“得一人则事治,失一人则事败”。他在多年听政中认识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施琅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分歧,其焦点问题是如何看待他背叛郑氏而降清。一些人指责他气节有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抹杀他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清政府统一台湾过程中,施琅所表现出的弃“私怨”而以“国事”为重的精神,尤其值得人们钦佩。  相似文献   

8.
论姚启圣     
姚启圣是康熙十七年六月到二十二年十一月的福建总督。他担任总督期间起了怎样的作用?向来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讲得比较简单。我们力求以充分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希望能够作出合乎历史实际的评价。一清政府在郑氏占据台湾的初期,曾作出很大的努力争取台湾归清。但在康熙三、四年施琅征台受挫之后,除了进行几次遣员招抚以外,对台湾郑氏没有采取其它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在施琅530余艘舰船、2万余名水军对澎湖列岛的猛攻和清廷政治招抚之下,向清政府投诚。台湾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版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康熙帝终于下决心在台湾建府,隶属福建省管辖,使之成为祖国大陆的屏障。  相似文献   

10.
一施琅是清初的一名武夫勇将。他以自己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命“独任专征”,在做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于1683年率领清军一鼓作气打败了台湾的郑氏政权,结束了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施琅堪称得上清朝一代海军名将,可算是历史上真正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大统一的第一人。他的功绩可谓大也。人谓:施琅乃“仁人而兼大智大勇矣”;“大哉,将军之功,可铭闽山而不朽!”“奠封隅以永固,巩奕叶于苞  相似文献   

11.
在郑成功及其子孙与清朝抗争的整个过程中,发生过许多郑氏官员降清的事件.除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塽率领全体官兵归清以外,在史料中还可以查出八、九十起之多;降清官兵的具体人数无法统计,其中仅总兵以上的官员就达60多人。郑氏的近亲如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即郑淼),族亲如建平侯郑泰之弟郑鸣骏、子郑缵绪,定国公郑鸿逵之子郑耀吉,郑芝豹生母黄氏,高级将领如忠勇侯陈豹、忠靖伯陈辉、水师提督永安伯黄廷、庆都伯王秀奇、督理五军戎务兼管前军事总兵官左都督周全斌以及著名镇将施琅、黄梧、蔡禄、杨富、何义、杨来嘉、林顺、杜辉、蔡仲琱等都先后背郑投清。有些论文已经从清方的招抚活动和政策的角度作了探讨,本文则着重从郑氏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20)
正登顶巍峨石狮市宝盖山,遥望浩瀚深沪湾,湾边一尊雄视台湾方向的平台大将军施琅塑像历历在目。塑像背面就是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中有一整片8座毗连的红砖碧瓦宫殿式大府衙古建群,名闻遐迩的晋江市施氏大宗祠也在其中。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早年曾是郑芝龙、郑成功部将。后因事反目成仇,郑成功怒杀施琅的父亲及弟弟。施琅愤而投清,由  相似文献   

13.
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市施琅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从这副对联中,不难看出施琅将军的历史功绩。他收回台湾,使沿海以及岛屿上的黎民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开始过太平繁荣的日子,同时沉重打击了荷兰等殖民国家的野心,其爱国情怀和丰功伟绩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14.
东山岛(别称蝶岛)地处福建最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东南沿海锁阴之地,明清时期,戚继光、郑成功的军队都曾在这个海岛驻守过,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也是从这里出师统一台湾的。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日本侵略者早已垂涎这海岛,企图作为进犯内陆的跳板。1938  相似文献   

15.
1662年,荷兰殖民者被郑成功逐出台湾。1683年,清政府降服台湾郑氏,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这二十多年间,作为中国新统治者的清朝当局,却曾与荷兰殖民者联合在一起,共同征讨郑氏,在国内的斗争中,引入了西方殖民者的力量。过去,有的著作忽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荷兰殖民者被郑成功赶走以后,不甘心失败,经常勾引清朝政府  相似文献   

16.
施琅是清初的军事将领,在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率军收取台湾,完成了清政府统一中国的大业。施琅的主要贡献是:一,提出并实施了以重兵夺取战略要地澎湖,然后对台“明郑政权”实行政治瓦解攻势,最后实现了和平收取台湾的战略目标;二,充分认识台湾在整个中国海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力主加强台湾防务建设,使清政府的台湾善后建设走上正轨。施琅堪称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崇敬的杰出的爱国者和卓越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17.
值此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之际,一本明末版的南安石井郑氏族谱被厦门一位郑姓男子托人送到郑成功的故乡——南安延平郡王祠管委会,该族谱记载了南安石井郑氏一世至十二世的情况据有关文史界的专家称,这本郑氏族谱对郑成功的先祖情况及明朝郑氏家族开发台湾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664年春(康熙三年三月),在清朝水陆大军的强大攻势下,以郑经为首的郑氏军队从盘踞大陆的最后据点铜山岛(今福建东山)逃窜台湾,清、郑双方开始了长达20年的隔海军事对峙。在清政府和沿海军民进行统一台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郑氏政权经历了从抗拒招抚统一、滑向覆灭边缘,到顺应统  相似文献   

19.
<正>台湾海峡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战略价值。千百年来,台湾海峡是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维护的海上通道,在驱逐、反抗外来殖民势力的斗争中,获得了对台湾海峡的海防主导权;沈有容、郑成功驱逐入侵台湾的荷兰人及康熙朝施琅率水师统一台湾,以及吴英、李长庚、陈化成一代又一代闽浙水师将领经略海峡,使得台湾海峡成为在中央朝廷管治下两岸中国人来往及东亚沿海贸易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清朝初年,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统一台湾,康熙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采取了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斗争方略。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斗争方略有阶段性的变化,但追求"国家统一"的目标始终不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始终不动摇,坚持"议和招抚"的方针长期不变。康熙希望和平统一,但始终把军事准备作为"抚"的前提,并实施"力争民心"的斗争策略,获得了台湾民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