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专门针对机动车内物品以及车辆部件、燃油而实施的盗窃犯罪(涉车侵财犯罪)呈现高发趋势,成为影响首都治安稳定的高发侵财类案件之一,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打击涉车侵财犯罪应坚持警情导侦,强化警情研判,不断创新打防机制深化合成作战,明确重点区域开展专案攻坚,坚持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理,着力提升涉车侵财犯罪打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纵观1993年我市社会治安情况的发展变化,有几个特点十分明显.一、侵财型犯罪大量增加.1992年,侵财型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为76.2%,1993年元至十月,侵财型犯罪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8.3%.大、重特大案件中,1992年侵财案件的比例约为60.7%.1993年元至十月,这个比例已上升到67.4%.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海市黄浦、卢湾、静安三个中心城区2003年以来部分侵财刑事案件的发案进行的分析,中心城区侵财类刑事发案总量逐步趋于稳定。但盗窃类案件仍居高不下;形形色色的诈骗案层出不穷;“两抢”案件发案总体稳定,并呈下降趋势。侵财案件高发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管理以及人文背景。必须真正树立并贯彻“以打促防,打防结合”的观念,变被动防为主动防;以动制动,提高对侵财案件的打防力度;综合治理,动员社会资源共同推进防范工作;完善司法规定,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效率和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多发性侵财案件一直处于高发态势,山西公安机关应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侦查工作的最高标准,把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工作作为打造“亲民公安”的重要抓手抓实抓好;坚持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引领侦查工作的思路,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盗窃、扒窃、诈骗为主要犯罪形式的多发性侵财案件是社会危害最为普遍、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突出犯罪类型之一。新形势下的多发性侵财案件在应用合成作战打击方面优势明显。但目前还存在机制不健全、战果难扩大、资源配置不匹配、刑侦基础不扎实等不足。多发性侵财案件的合成作战工作机制,应从精确指挥、分工明确、全面保障、奖惩有别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村犯罪的基本情况是侵财型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极为猖獗,黑恶势力犯罪在局部地区比较突出,杀人、伤害犯罪案件仍然偏多。但就对农村治安局势的危害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黑恶势力犯罪、侵财型犯罪以及系列性的杀人、伤害犯罪和各种苗头性犯罪。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应以稳定农村社会治安局势为基本价值目标,做好对相应犯罪活动的控制和打击工作。  相似文献   

7.
犯罪情境因素是近年来公安机关在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侦查实践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犯罪机会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犯罪心理强化理论.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犯罪情境因素包括对犯罪地点因素的分析、对犯罪时间因素的分析、对被害人因素的分析、对社会控制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刑法中犯罪形式多种多样,贪财图利是侵财型犯罪的主观方面动机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机遇型贪财图利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模式,籍此找到预防此类犯罪的正确方法,减少犯罪损失,创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发低破"是当前多发性侵财案件案发形势和打击现状的基本样态。在当前多发性侵财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及司法环境对讯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讯问作为传统的侦查取证措施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多发性侵财案件犯罪嫌疑人个人基本情况、涉案情况及其在讯问中心理与行为规律等方面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当前多发性侵财案件的讯问难题主要包括:前期侦查工作不足导致讯问难度大,讯问过程中容易遇到诸多难题,讯问工作后期存在较难避免的风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优化侦查打击机制,为讯问工作建立良好基础;强化激励机制,采用针对性的讯问策略;综合运用侦查取证措施,健全证据体系。  相似文献   

10.
街面犯罪是一种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影响较大的多发性犯罪,也是一个城市社会治安状况的风向标、晴雨表。侵财犯罪是最主要的街面犯罪形式。从宁波市北仑区的情况来看,街面侵财犯罪发案率较高,街面盗窃"三车"案件多发,公共场所侵财犯罪较为集中。预防控制街面侵财犯罪,需要不断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并通过机构改革和勤务机制改革切实推进警力下沉,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街面见警率和对街面侵财犯罪的震慑力;同时要实现公共安全防范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侵财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最大,是刑事案件和社会治安整体状况的决定性因素。吉林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所深入基层对吉林省多发性侵财犯罪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准确分析与预测多发性侵财案件的主要特点与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上海市黄浦、卢湾、静安三个中心城区2003年以来部分侵财刑事案件的发案进行的分析,中心城区侵财类刑事发案总量逐步趋于稳定,但盗窃类案件仍居高不下;形形色色的诈骗案层出不穷;“两抢”案件发案总体稳定,并呈下降趋势。侵财案件高发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管理以及人文背景。必须真正树立并贯彻“以打促防,打防结合”的观念,变被动防为主动防;以动制动,提高对侵财案件的打防力度;综合治理,动员社会资源共同推进防范工作;完善司法规定,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效率和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一、刑事犯罪的特点(一)从案件结构类型分析,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案件比较突出。1995年以来以上三类案件均占全部案件的80%以上。盗窃案件主要集中在城区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乡镇。入室盗窃所占比例最大,约占盗窃案件总数的50%,高发部位是城区、城...  相似文献   

14.
山东德州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犯罪较之于过去有了新的动向违法犯罪年龄提前,案件增多,性质恶劣,侵财型犯罪比重增大,由受害人变为害人者案件增多等.其原因除了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教育不力外,还有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和反逆文明的心理所致.解决的办法是积极构筑家庭的防线,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平台、提高远程协助办案能力、加强与金融、电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密切国际和区域间司法互助等,以有效遏制电信诈骗侵财犯罪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所有权保留是指在签订合同时约定所有权保留的条款。在购买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自行取回合同标的物时,购买人以侵财案件报案,公安机关立为盗窃或抢劫案件。一般情况下侵财犯罪不成立,但在特别情形下,也可能成立盗窃或抢劫案件。所有权保留条件下侵财案件具有报案人是财产的占有人、合同中所有权人是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以及报案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具有合同关系、犯罪认定困难等特点,对此类案件侦查主要从全面分析案情、确定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效力入手,通过调取证据,证实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效力状态来认定犯罪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街面侵财型犯罪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在治理街面侵财型犯罪的过程中,对其实行社会化预防,是一种超前的治理手段,具有从本质上消除犯罪的意义。街面侵财型犯罪的社会化预防可以按照犯罪学的理论,依照犯罪预测、抑制犯罪动机、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预防重新犯罪等分步实行。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盗窃、抢劫、抢夺和诈骗等这样古老的侵财类犯罪形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发态势。侵财犯罪的多发性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新的难题。而在"科技强警"和"天网"工程的不断推进下,视频侦查成为继刑事侦查、技术侦查、网络侦查的第四大技术支撑,在应对这种小型的多发性犯罪中,视频侦查逐渐地走入侦查机关的视野,成为侦破多发性侵财案件的常用、首用的手段,公安民警也不断熟练地掌握这门技术,"视频导侦"的观念也已深扎于多数民警内心。在这种形势下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加强视频侦查在查明案件事实、抓获犯罪嫌疑人、收集固定证据方面的深度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流动人口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矛盾增多,侵财型犯罪将会更高。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问题解决得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筹备2008年奥运会,并且欲将此次奥运会办成最成功的一届,此时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根据其以实施侵财型犯罪为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侦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的侵财犯罪相比,涉第三方移动支付侵财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并没有面对面的接触,犯罪行为模式也与传统盗窃、诈骗等犯罪有所不同,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该类新型案件的定性存在一定的争议。涉第三方移动支付侵财犯罪中虽然被害人对于财物的去向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但仍因为犯罪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处分决定,符合诈骗类犯罪的行为特征。同时根据该类具体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被害人主动操作型与犯罪人主动操作型两种,前者应定性为诈骗罪,后者应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