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人士,将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视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棒和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武器。他们一面到处标榜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和人权,一面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国家不讲人权。一时间,视听混淆,真伪难辨。似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当然的自由国家和人权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不自由、无人权的国家。这种理论的颠倒和事实的歪曲必须加以纠正,还其本来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
谭华琼 《学理论》2011,(14):37-38
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美国借此来强化其人权外交,企图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是美国以人权为外交准则的对外关系战略,本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3.
吕波 《理论导刊》2003,(8):58-59
人权外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实质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表现,成为美国推行大国霸权主义和对其它国家进行干涉的遮羞布。美国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推行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肆意践踏干涉他国内政,为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大肆推行人权外交,将人权问题政治化,把人权问题作为推行其国际战略和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攻击别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以人权的卫道士自居,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的内政,企图把西方的一套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权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权问题成为它们大搞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一根大棒。一、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标准  当今世界主要有两种社会制度。我们期望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能和平共处、和平竞争,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张英姣  孙启军 《学理论》2010,(16):26-28
人权、主权、球权是当今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三项权利。三者中,人权是核心;主权是人权的延伸,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权;而球权则是人权和主权的让渡,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基本的人权。因此,可以认为人权是目标,主权和球权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继承和全面提升西方人权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本国人民权利 ,树立了一面伟大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人权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生成的 ,而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 ;人权不是抽象的 ,超阶级的 ,而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 ;人权并非是建立在个人政治权利基础之上的 ,人权首先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人权并不仅仅是个体人权 ,而是个体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 ;人权不是抽象之物和自然之物 ,人权的保障依赖于特定的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体系 ;人权并不仅仅是政治权利 ,它是一个系统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迁徙自由权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这已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共识,也是联合国确认和保护的基本人权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承认、尊重、保障农民的迁徙自由权尤为必要。建国以来,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等原因,国家对于农民迁徙的政策经历了诸多反复与变化,这使得我国农民长期缺失迁徙自由权,在有的历史阶段,一度缺失非常严重。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农民的迁徙自由逐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人权的宪法保障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力 《理论导刊》2003,(9):41-43
保障人权业已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权与宪法相伴相随、密不可分。宪法作为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权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宪法作为人权保障书,既确认已有人权,又保障人权的实现和发展。现代宪法主要是通过合理配置权力、规定基本人权原则、确认人权内容和建立宪法保障制度来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人应享的权利,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权利。人权的道德意义在于,它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平等拥有的基本权利,它适用于一切文化与文明而为所有的社会和文化所遵循。平等和自由是人权的本质属性。从人权的道德意义看,法律保护的人权就是以自由和平等为理据的个人权利。人权伦理关涉法治的伦理正当性,因为受法律平等保护的个人权利才是完整的人权。  相似文献   

10.
赵晓光 《理论探讨》2001,3(1):17-18
邓小平人权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新境界 ,把人权运动和人权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邓小平人权理论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强调维护社会主义人权 ;争取全人类的人权 ;维护人权反对霸权。  相似文献   

11.
人权的和谐发展是人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代主题,科学发展观为人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人权的和谐发展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权是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也是发展变化的。从中外人权发展的历史看,有主权才有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人权的首要问题,西方的"人权外交"只是维护其国家利益的工具。维护主权、促进人权进步的斗争,涉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建设,涉及综合国力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为了维护主权,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13.
段丹丹 《学理论》2012,(14):9-10
人权问题是时下国内外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在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之后,西方列强企图借助人权外交推行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针对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我们有必要明确人权标准的内涵和特征,并在分析国内外不同人权标准的基础上,探索是否有突破国别的普遍性的、共同的人权标准。  相似文献   

14.
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西方资产阶级往往以人权的抽象形式掩盖其阶级实质,把符合自己政治经济要求的具体人权夸大为一般人权,以此规范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必须揭示人权的阶级实质。本文拟从人权理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权与人性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从人性入手,才能深得人权的要义。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或“文化人”,人是追求各种价值的“经济人”。从“价值人”理论的视野里,人权的实质是人对各种价值的追求权;人权确保的不是某种具体的权利,而是权利的全面性;人权全面性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积极地促进人权从片面人权向全面人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介绍我国的人权状况,系统阐述我国关于人权的基本立场、基本政策和基本实践的权威性文献,是中国人民捍卫主权、维护人权的朴素的大宪章,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宣言。白皮书运用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向全世界说明了中国人权的真实状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点,对西方敌对势力发动的“人权攻势”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国际社会正确认识我国的人权状况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17.
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是宪政的终极价值。宪法对公民权利的确认和规定,使人权从基于自然法基础上的自然权利转换为基于制定和认可的法律权利。宪政不仅提供人权保障,而且促进人权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加强宪政体制下的人权保障,需要进一步扩大宪法确认公民权利的范围,建立起不同层次法律规范配套的人权保障法律体系,通过制定人权保障法、设立专门的人权保障机构、建立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切实把人权保障纳入宪政体制,同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对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即将进入 2 1世纪的时候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无视有关国际法公约 ,恣意践踏南联盟人民人权的行径 ,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权外交的虚伪性和两重性 ,也使人们进一步看清了美国“世界人权警察”的险恶用心。美国人权的外交政策 ,究其实质不过是其推进世界霸权的一块恍子 ,是美国及其盟友的人权 ,是对其他国家的“强权”、“霸权”。剖析美国人权外交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双重的人权标准“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 ,这些观点是美国双重人权标准的生动写照。美国历来标榜自己是“人权的卫道士” ,但在国际社会却一贯…  相似文献   

19.
一、人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和历史的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家谈论人权问题,由于其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无一不是忽视人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他们往往以抽象的人权否认具体的历史的人权。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君权神授”论以神权否定了人权,以君权否定并取代了民权。  相似文献   

20.
俞邃 《理论视野》2004,(5):16-18
人权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人权问题本属一个国家的内政,却往往成为引发固际争端的是非因素。在当今世界,围绕人权的斗争和较量比比皆是,以“维护人权”为名行干涉别国主权之实,成为霸权主义的一种时尚。本文侧重从实践意义上,就这个问题谈点“见习”看法。 一、要合理继承人类文明在人权问题上的历史遗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要与时俱进地加以发展 “人权”是一个高尚的名词。人权问题是人类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