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密尔出于对作为民主核心价值的自由与平等二者冲突的反应,看到了多数暴政的潜在威胁,提出了"多数暴政"思想.其多数暴政包括政治专制和社会专制,是指社会中的某个群体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对少数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压制.密尔论述多数暴政思想的语境是代议制民主,是对托克维尔多数暴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目的在于保护少数的权利和完善西方民主政治,这一思想不能作为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的工具,但对我国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数暴政"是托克维尔在分析民主政治发展前景时提出的并被后来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不断提及的理论假设,它有着特定的内涵、意识形态取向和政治价值色彩;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安排及其运行实践并没有使"多数暴政"在逻辑推理上的可能性获得经验层面的支持;以"防止多数暴政"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缺乏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多数规则作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有着特定的假设前提。从某种意义而言,在本质上涉及统治权的分配;从多数规则到多数统治再到多数暴政的理论推定在逻辑上基于多数与少数区分的固定化,以及无限制的多数权威与政治权力的结合;在以多数至上和平等主义为原则的民主中,可能会造成多数对少数的剥夺,但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代议制使得多数统治间接化与形式化,实际上存在的是少数精英以多数的名义实施的少数暴政。多数规则在资本主义代议民主中的真正困境始终是关于平等与自由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4.
正尽管对权力的制约有不少模式和途径,但是,追根溯源,权力制约的根基,还在于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公共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分离的内在矛盾,决定了权力所有者应该对权力行使者进行制约。只有通过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权力的制约。一、民主政治包含了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民主政治并不是像西方所说的那样,它的实质应是"多数人统治"的政治或"人民主权"的政治,其精神就是主权在民,就是由人民来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当人民能够真正决定国家事务或公共事务的时候,既表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5.
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分化,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离,促进了现代多元社会的形成和深入发展。现代社会对国家权力的运行进行了严格限定,对"多数人的暴政"予以了高度防范,对市民社会加以积极建构,这种"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及"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方式,使现代人享有一系列受法律保障的、不受政府干预的个人空间。这是现代人自由的基本标志,也是现代人生存状态不同于古代人的鲜明之处。  相似文献   

6.
多数原则与民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原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在民主发展的不同阶段,多数原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简单多数原则是与古典民主相对应多数原则,它追求的是人民的统治,多数人的意志具有至上的权威.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观以公民自由为核心,为防止出现多数人的暴政,实行的是有限多数原则.社会主义民主在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以往民主制合理性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它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民主和自由统一.  相似文献   

7.
略论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方的民主理论,民主政治应当体现为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如果多数的权力不受制约,多数人进行统治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民主政治,因为集体的智慧是有限的,多数的无限权威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多数的交易规则对少数人具有强制作用,这样常常会产生多数人忽视少数人权益的现象。因此,要使多数人的民主成为多数善政,要使民主政治具有适当的制度基础,就要对多数投票决定问题的范围加以限定,少教人应当被给予更大程度的自治,司法体系和社会力量要充分利用起来对多数的权力加以制衡。  相似文献   

8.
民主的限度     
民主发展至今,其概念界定众说不一,马克思主义从阶级角度出发,科学定义了民主一词。民主本身存在悖论,且如果不得民心,其存在的合理性将会被质疑,且民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数暴政的危险。所以,民主应当在法治的范围内,明确界分公域和私域,合理地限制最高权力以保证少数群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民主与民本     
苏莉 《理论视野》2010,(10):38-41
民本和民主是侧重点不同的政治理念。民主强调政治中"多数"的"权力",民本则强调政治中"共同"的"福利"。"多数的权力"注重政策制定的"程序","共同的福利"则注重政策实施的"效果"。民主要求制度设计中彰显"多数的权力",民本却没有特定的制度要求,君主制、政党制、人治、法治、礼治,对于民本只是手段,目标都是实现共同体的利益。不管是"君主民本"、"士大夫民本"还是"民主民本",为政的目的都要符合全体的利益。而如果为了实现民主,损害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则是违背民本理念的。因此民本有其独立的发展逻辑,不是民主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为一种古老的决策规则,源于氏族民族制,形成于雅典的寡头政治时期.在直接民主制下它具有实体民主意义上的"多数统治"的内涵,在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下,则演变为摆脱了质量特征的纯数量标准.基于此,便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多数与少数的张力,如何防止"多数暴政"或"多数专制"成为现代民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权利制约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达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社会共识,这是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崛起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需要,同时也具备能够达成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基本价值不仅在于追求多数人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多数人统治的政体;民主的基本价值也不在于选举领导人,选举只是制度层面而不是价值层面的问题。民主的真实价值在于,通过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即确认全体人民对于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权,确立由人民授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精英"对于全体人民的政治责任制,以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7)
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主权在民"是权力制约思想的逻辑起点,"权能区分"是权力制约思想的理论支柱,"五权分立"是权力制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法制权"是权力制约思想的实现路径。这一思想既融合了西方民主宪政思想,又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更关照了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对中国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中国标准,"八个能否"既是对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有力回应;既是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向。它从政治正义的三个层面,即政治竞争的机会公平、政治参与的权利公平以及权力运行的规则公平,反映了现代民主成长的一般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政治实践通过政治正义的三种实现形式——民主、束权和法治以实现"八个能否"的标准。具体而言,是以协商民主扩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以完善民主集中制、巡视制度与人大制度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落实法治原则的细节、阐述依法治国与宪法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推进了民主政治的法治化。由此,在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之间形成了自洽的、一以贯之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目标选择.经济和政治总是交合在一起,市场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法则同样适应于民主政治领域,市场经济崇尚公平竞争,因此,民主政治也必须崇尚公平竞争.市民社会是制约、抗衡政府权力,防止政府权力腐败,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中国目前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社会主体的培育上积极创造条件,以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竞争性民主一般指特定的政治主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选举、竞选、投票、公决等竞争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协商性民主一般指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中的特定主体通过对话、讨论、商谈、妥协、交易等协商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我国政治的制度特征与实践发展,决定了以协商性民主为主、竞争性民主为辅,逐步以竞争性民主弥补传统政治体制的某些缺失,来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应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密尔以自由为逻辑起点,对多数暴政问题展开论述,认为多数暴政是指世袭贵族和商业阶级运用国家制度和公共舆论对知识精英的一种侵害.其理论贡献在于对多数/少数的论述不自觉地区分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多数/少数与数量上的多数/少数.社会学意义上的多数与少数之分以建立在对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基础之上的谈判实力作为衡量标准,其多数即在民主进程中拥有强大谈判实力的人.数量上的多数与少数之分以数量作为衡量标准,仅涉及数量上多寡的对比,其多数是指数量上的多数人. 两者的关系呈现2种可能一是两者具有重叠性;二是两者具有分离性.正确地区分社会学意义上的多数/少数与数量上的多数/少数的意义在于2个方面一是澄清理论上的误解;二是指导具体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多元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兴起之后,如何界定协商民主的内涵就成了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在毕塞特看来,当初美国立宪者设计的以人民主权原则为基础、以权力分立与相互制约的体制为架构、以定期选举和政党竞争为动力的代议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民主",就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审慎的、尊重人民主权的民主政治。而曼宁、科恩等学者开始拓展其内涵,将合法性、追求理性自治与公民参与的政治理想赋予协商民主。吉登斯、扬、德雷泽克等学者分别从"对话民主""交往民主"和"话语民主"角度进行了新阐释。协商民主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总体上讲,协商民主就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的现代民主体制,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的公共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孟大志 《学理论》2009,(5):65-66
协商民主为多元权力主体间提供了一种有效、稳妥妁博弈方式。以制约行政权力的膨胀,从而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有益的思考路径。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等因素有利于我国基层协商民主政治的发展。目前.发展基层协商民主仍需要加强主体平等性、民主程序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与权力不受制约的专制政治相对立,民主政治将权力制约权力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延续,毫无疑问,分权制衡是题中应有之义。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力。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还不能为每个社会成员都提供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和可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的主要形式是代议制民主。这种权力所有和权力行使的分离,使权力在少数人手中集中起来。如果不对这种集中起来的权力进行制约,很难保证权力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