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从阳  毕素华 《群众》2020,(4):64-65
瘟疫,就像人类的影子,几千年来与人类一直相伴相随,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关注中国古代如何防治瘟疫,对当前防控疫情具有借鉴作用。防治瘟疫的常用方法从《史记》上明确记载公元前243年“天下疫”始,至1949年,我国有确切记载的大瘟疫就有500余次。在长期与瘟疫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可以查到的典籍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发生了一次封建所有制改革完成之后的上层建筑改革。这次改革,一向以“胡服骑射”著称于史。《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都大书其事。今天,我们从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高度去看,它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寻常的。它是儒法两条路线在军事方面的一场严重斗争,值得重新加以  相似文献   

3.
滇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的楚威王时,使将军在将兵入滇国。这是滇国首见于文字记录。但滇国的建立不可能始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的楚威王时,且建立之后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病在我国流行的现状陈灏珠心血管病或称称心病,指心脏和大血管的疾病,在我国古已有之。公元前5~3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内经·素问》一书中就提到“心”和“心病”。虽然古代所称的“心”也包括了现代所称的神经系统,但《内经·灵枢》中描述的“真心痛”症状,却...  相似文献   

5.
长沙古无“青阳”之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的名称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周成王时各地献方物,就有 “长沙鳖”的记载。《史记·越世家》云:“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索隐:“则犨、庞、长沙是三邑也。”正义:“庞、长沙,出粟之地。”光绪《湖南通志》称:“周始名长沙,春秋战国时为楚黔中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以原楚黔中郡东南部设立长沙郡,郡治设在湘县(今长沙市区)。西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既有史学的真实,又有文学价值,我们称之为“史传文学”,如,记言的《尚书》,记事的《春秋》,编年体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以丰富文学魅力表现的著作,却是司马迁首创。司马迁,字子长(约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一百四十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征和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七年)。生于夏阳龙门,今日的陕西省韩城。《史记》的问世,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7.
“天府”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在中国,一提到“天府之国”,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四川成都平原。然而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拥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是陕西关中地区。《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  相似文献   

8.
薛锋 《中国人大》2012,(21):48-48
有人说,卖官鬻爵之风起始于晚清,其实,中国古代的卖官鬻爵最早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43年,国内发生蝗灾,于是秦始皇发布命令,准许百姓交够千石粟米,便可进爵位一级,"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的卖官鬻爵始于惠帝六年,即公元前189年,  相似文献   

9.
《前进》2020,(8)
正慎到,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因其年长学高,世人尊称为慎子。慎到的生卒年不详,因而说法也很多,有说公元前350年到公元前275年,还有说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315年。就其思想特质,可以说他既是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也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曾经是"稷下学宫"的领袖学者,《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现存  相似文献   

10.
当代《史记》研究十大论著评介张大可李家发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史记》研究成为专门学问,称“史记学”。《史记》全本在朝鲜、日本已流传一千四、五百年,并成为日本的传统学术研究。1949年后,中国的“史记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公文写作中的深层流行病赖征海文章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党风、民风,社风的真实反映。因此,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中,不免也存在形形色色的流行病。公文和一般文章一样,同样患有各种流行病。四害横行时,有“假、大、长、空”的“帮风”公文;后来一段时间又繁衍出“抄书报...  相似文献   

12.
《史记西南夷传列》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从此,“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典故,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历史留下的这个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许多专家学者对古夜郎的来源、族属、区域等都进行过探讨研究。但是,历史留下的这个谜至今还未解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减灾》2011,(7):1-1
人类社会的历史原本就是人与自然不断协调、适应和斗争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灾之邦,有史便有灾,千年灾害千年痛。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显示: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共发生旱灾1074次,水灾1058次,平均约每3年便有一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熟悉的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丘(公元前五五一——公元前四九七年)曾被历代儒家尊为‘葛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大师司马遷(公元前一四五——公元前八九年)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布衣,  相似文献   

15.
《循吏传》是中国“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种,自《史记》始到《明史》以至《清史稿》大多有之,集中为“循吏”立传。所谓“循吏”,《史记·循吏列传》司马贞《索隐》:“谓本法循理之吏也。”《汉书·循吏传》颜师古注云:“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由此看来,“循吏”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吏中那些奉职守法、依理办事的人。笔者读了诸史(中华书局校点本)《循吏传》,深感这是份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循吏”自身,的确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今略陈管见,以企引起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6.
如果按照直译的话,“中世纪”即“中间的世纪”的简称。“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它是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首先提出来的。由于他们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崇拜者,所以就把古典文化衰落到文艺复兴前这一段时间,也就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这一段时间称之为“中世纪”。“中世纪”前后长达1200年左右的时间。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凯列尔在其所著的《历史全程》(又称《通史》)一书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  相似文献   

17.
顾育豹 《中国减灾》2009,(12):37-37
流行病学专家认为,我国“甲流”疫情已经提前开始进入流行高发期和持续快速上升期,流行规模和强度将明显高于往年,此次流行周期将持续到明年3月份。天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存人类大约500万年的历程中,疾病一直伴随着人类。从某种角度不妨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认识疾病、战胜疾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以今年七月一日北京时间零点为标准时间,中国将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多达十亿的人口进行普查,在我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关心,而且为世界人士所瞩目. 中国是世界上进行人口统计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古代人口统计资料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传说,远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前,即中国的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十六世纪),就开始有人口数字的统计.到了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七七一年),开始有了比较严密的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中国历代政府为巩固其统治都很重视户籍、丁口的登记和编制.但是,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没有也不可能用近代的科学普查方法,获得全面的、准确的人口数据.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到外国的侵略和奴役.清王朝在它崩溃的前夕(一九○九年)曾颁布《清查户口条例》,但许多地区尚未实行,即告流产.一九一一  相似文献   

19.
蔡永飞 《小康》2006,(3):77-78
中国人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很有缘。看这部剧,观众可能有种感觉:长今遇到的两次疾病流行,很像2003年的SARS和2005年的禽流感。长今应对“痘疮”流行,也采取隔离措施;而在她解决植物流行病导致的人感染问题时,令人联想到我们防治禽流感时常说的词:“扑杀”。深入看下去,长今真诚感人的正面形象,为中国观众上了生动一课。身为替皇帝服务的厨师,长今以她让服务对象感到快乐、绝不加害于服务对象的诚意和执著信念,倡导了一种诚心诚意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剧中接待“明国”使节一场戏,凸显了她信念的坚定和执著。那个喜爱大吃大喝的中国官…  相似文献   

20.
序曲 宜昌一带,古称夷陵。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