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虚拟物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游戏虚拟物的转让和交易所引发的法律问题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我国关于虚拟物的保护有些是从"虚拟物权"角度去讨论的。从法院判决结果来看,我国第一个虚拟物案例似乎也没有对虚拟物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能性进行探讨。法院的判决理由主要是,虚拟装备是无形的,在网络游戏环境中是无形财产的一种,所以应该获得法律上的适当评价和救济。我们理  相似文献   

2.
网上商店是网络虚拟财产中的一类,因其集虚拟物与权利为一体,而成为虚拟集合物。“网店”经营者权利是物权。 “网店”经营者对特定的平台“空间”享有用益物权、对作为集合性财产的“网店”享有所有权。基于 “网店”独立的物权客体属性,以及网络技术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密切联系,对其行使权利应遵循物权法上权利行使、限制及保护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民法总则》第127条将网络虚拟财产规定为民事权利客体,尽管并未明确将其规定为物权客体,但是,从《民法总则》起草过程中的条文文本演进以及从逻辑推理上,都可以看出立法实际上是肯定网络虚拟财产是物权客体的,确认网络虚拟财产是网络时代的虚拟物,可以建立所有权.《民法总则》这样规定网络虚拟财产,增加了物权客体即物的种类,为网络企业和网络用户的虚拟财产提供物权保障,为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法律关系提供物质基础的法律保障,同时也为网络虚拟财产的继承提供了法律保障,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发展, "虚拟财产"这个词也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现行法律对虚拟财产这个概念尚无定义,而现实中对虚拟财产的界定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关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学说都具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对传统"物"的理论以及对现代"物"的发展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虚拟财产具有"物"的属性.通过一定的立法技术,对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的有关概念进行扩张性解释,将虚拟财产纳入民法和物权法的范围进行物权保护,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举证责任加以确定,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网上仲裁制度,对虚拟财产纠纷的解决机制加以补充,以达到对虚拟财产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寿步 《美中法律评论》2006,3(1):17-22,46
本文首先给出包括“虚拟物”在内的若干术语的使用说明,接着讨论了虚拟物的范围、形式、分类和一般虚拟物的特征,说明了虚拟物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保护延及的范围,阐述了可受法律保护的虚拟物的特征,探讨了可受保护虚拟物的财产权性质,认为虚拟物不宜采用物权保护,虚拟物具有着作权属性和债权属性,最后给出了虚拟物法律保护的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民法上的物,是指独立于人身之外,可以为人所支配,独立为一体的有体财产。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虚拟财产的横空出世,以其自身无形,虚拟的特性挑战着物制度。本文从虚拟财产的特性和法律性质出发研究其到底是否是物权的研究客体。  相似文献   

7.
物上请求权与物权的民法保护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明锁 《中国法学》2003,6(1):59-66
物权是支配权。物上请求权属于债权性质 ,是物权被侵害后由物权受害人向物权侵害人要求恢复物权支配关系的权利。其目的是通过请求权这种债权性质的杠杆调整 ,实现物权受害人与物权侵害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民法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请求权有统一的趋势及合理性。应当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将物上请求权纳入侵权请求权体系 ,并依此建立起科学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的民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网络游戏作为互联网的一项重要衍生产品,网络游戏的发展在中国已经超过了十年的时间,伴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网络游戏关系在法律关系中的问题也突显出来.针对网络游戏虚拟物,法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物权角度解决虚拟财产纠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游戏虚拟物纠纷应该通过债权来解决,将虚拟财产关系认定为债的关系.基于合同建立一种债权关系,从而按照债权救济原则解决.  相似文献   

9.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不构成盗窃罪的刑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彰 《法学论坛》2016,(2):152-160
盗窃罪的行为对象为“公私财物”,因而实务中在认定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时存在争议.网络虚拟财产是否为“财物”,在刑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解释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通过民法上对网络虚拟财产之概念和特征的分析以及对“物”的相关理论和对《物权法》相关规定的梳理和剖析,认为应当明确分别网络虚拟财产与本地虚拟财产的本质差异,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权利凭证,其法律属性为债权而非物权,基于物权法定原则,在无任何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网络虚拟财产不可以作为物权客体,亦不可以被扩大解释为财物,因此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相似文献   

10.
李妍 《法制与社会》2011,(14):30-31
民法上的物,是指独立于人身之外,可以为人所支配,独立为一体的有体财产。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虚拟财产的横空出世,以其自身无形,虚拟的特性挑战着物制度。本文从虚拟财产的特性和法律性质出发研究其到底是否是物权的研究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