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8世纪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冯秉正神父,在华40余年,著作颇丰。他受康熙帝命令,曾编译十二卷《中国通史》,奠定了近代欧洲汉学历史研究。他用天文学方法讨论中国上古史纪年,以中国式的证明方式来证伪《竹书》和《路史》,以及他因中国上古史纪年的影响而对《圣经》希腊七十子译本的选择,展示了他独特的学术方法和见解。该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7、18世纪来华传教士和西方学者之间有关上古史论争这一学术盛况。  相似文献   

2.
儒家经典的西译之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通影响巨大,而至今已有几十种版本的英译《论语》在其间作用斐然.本文旨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探寻英译《论语》的源头,聚焦19世纪初期由英国浸信会传教士马士曼在印度塞伦坡完成出版的第一部英译《论语》(上半卷);以一手档案资料为依托,结合其历史背景考察其翻译策略,独有创新及译本影响,以期呈现早期“中学西传”之历史样貌,并于今日之中西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刘四发 《学理论》2011,(17):203-204
马礼逊于1819年首次将《圣经》全部译成了中文,对后世的圣经汉译产生了重大影响。对马氏《圣经》汉译本中文表达的评价不一,有学者给予较高评价,亦有人给予广泛质疑。  相似文献   

4.
耶稣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是走向神圣之前最后的苦难,尖利的铁钉,洞穿的掌心,刺透的骨髁,颤抖的生命,都是为了一个新的复活.《圣经》把这个伟大的故事叙述得欲悲欲喜,欲死欲生.天子圣灵,无己的奉献与崇高的精神,便从这里普照世界.然而,当近代中国开始聆听到上帝福音时,透过蒙在灵魂拯救上重重的雾霭,更多地是看到了传教士们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地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破坏;有不少还充当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走卒,使中华民族深深地感到了十字架的沉重. 侵华马前卒传教士为殖民主义充当马前卒的活动,远在鸦片战争前的一个多世纪已经开始了.英国传教  相似文献   

5.
“四书”域外传播史是“中学西传”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结合“礼仪之争”这一时代背景,可对比利时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的儒学译介成果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他于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学典籍译著《中华帝国六经》(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 )。进而以该书《中庸》译文为例,比较卫氏译文与其他拉丁文译本之间的异同。一方面勾勒出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翻译与阐释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着重探讨卫氏译文的独特之处及个中缘由。  相似文献   

6.
论职业道德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职业道德的内涵李碧宪梁劲泰一、新教伦理中的职业道德在新教伦理道德中,职业道德是其最根本的核心。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对德文《圣经》译本中的话曾作过重新翻译和解释,“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份,仍要守住这身份”。(《圣经·哥林多前书》第7章第20节)...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天主教传华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明清以来,为其作传者不少.其传记首创之作是刘承范《利玛传》,它为利玛窦离开肇庆迁居韶阳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解释;张维枢与艾儒略的利氏传记,从中国士大夫与来华传教士的两个不同角度,对利玛窦的生平进行了阐述;韩霖、张赓之作,则展现了中国普通文人与信徒对利玛窦的认识;《明史·意大里亚传》提供了清政府的官方看法;阮元《畴人传》主要介绍了利玛窦在天文学与几何学方面所传播的新知识及其贡献.  相似文献   

8.
《圣经》中“原罪”的本体论释义耿菲菲希伯来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渊源之一,至今仍深深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揭示的“原罪”则更深地溶入西方文化的底蕴,造就了一种典型的“罪感”型文化。因此,正确阐释“原罪”概念,对于把握西方文...  相似文献   

9.
刘凝是清初江西的儒学家,天主教徒,宋元之际著名学者刘壎之后裔,编撰了17世纪中文天主教书籍序跋集《天学集解》。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耶稣会“中国索隐派”的重要代表,传教士中的汉学大家。马若瑟在江西传教时,与刘凝结下深厚友谊。刘凝在小学考据方面的治学风格影响了马若瑟对中国语言与经典的研究。通过考证刘凝与马若瑟的学术交往,重点分析两人在基督信仰、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揭示出身处文化夹缝之中的儒家基督徒与来华传教士,如何诠释中国的文本和思想,弥合中西文化之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对历时近三百年产生的二百多本涵盖《老子》世传、帛书、竹简3种版本的译本进行全面历史性描述,得到以下要点:一是《老子》译本的翻译根据3种不同版本呈现出3种翻译趋势与热潮,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而变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倾向产生不同影响;作为边缘文化的典例对西方文化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多译本《老子》这一文学翻译典例表明文学翻译批评应兼具规定性翻译批评研究和描述性翻译批评研究,以此完整的翻译批评系统推动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文 《学理论》2012,(27):87-88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中的一员.虽然他来华的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一位学者型传教士,利玛窦在其《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中国文化从物质、制度到价值、心理层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对于我们今日的文化建设与交流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2)
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波兰的电视荧屏上出现了300多年前波兰几份手稿的画面,其中一页是一幅人体经络图,上面用拉丁文标着穴位的名称和说明,还有一页画着荔枝、柿子等中国水果,附有拉丁文注释。 这些手稿是被称为“波兰的马可·波罗”、17世纪中叶曾到中国活动的波兰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米海尔·博埃姆的作品。这个电视专题节目名叫《波兰的马可·波罗》。  相似文献   

14.
16至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16至18世纪,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哲学思想首次与中国士大夫学者产生互动,并在当时不同的哲学分支中(逻辑学、形而上学、人性论、宇宙论、伦理学、神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意义。中西哲学的早期接触,为近现代中国更广泛和普遍地引入西方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玛窦墓园是象征明末清初文明互鉴盛事的地标性建筑.墓园建成初期的历史至今仍较模糊.利用《熊三拔日记》、传教士间的通信、年信等西文史料,结合中文档案,还原墓园中最初七年的历史,并通过这些活动阐示墓园在中国天主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与阳明学者针对“灵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辩。传教士认为灵魂是性,而阳明学者认为灵魂是心;传教士认为灵魂不灭,面临着天主的审判,而阳明学者认为灵魂会回归太虚;传教士认为天堂地狱是实存的世界,而阳明学者认为天堂地狱皆是心的反映,对善恶的奖惩不是进入天国或下入地狱,而是良知的满足与否。这些论辩反映出阳明心学是明末清初传教士与本土学者论辩的焦点:传教士对阳明心学持批判态度,阳明心学则是本土学者用以抵制天主教的武器。  相似文献   

17.
梵蒂冈图书馆藏有傅圣泽中文著作《据古经传考天象不均齐》一文,至今学界仍未对其进行解读。他合《易经》与道家经典,将“道”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仅首创了以《易经》为载体的“耶道对话”模式,而且也为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开拓了新的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18.
伍荣华 《学理论》2010,(25):177-178
许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欧美伟大的文学著作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正如西方学者所言:《圣经》的思想、观念、人物和用语是文学界里通行的"货币"。在当今文学界遭遇信仰危机、创作面临思想缺血的时代,对《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马若瑟《儒教实义》是一本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书,内容涉及天学、鬼神、灵魂、伦理、丧葬、祭祀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索隐派"背景知识及马若瑟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大体介绍、对《儒教实义》基本内容的概括,研究作者是以何方式杂糅儒耶、传达天主教天主上帝之理的,从而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入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及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诠释路线。  相似文献   

20.
1.“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在1803年意大利出版的、由一个名叫贾科莫·朱利阿尼的传教士撰写的题为《驳斥反社会主义》的文章中,但其词义与今天的含意相去甚远.“社会主义”一词在欧洲开始流行是在19世纪20年代.1827年11月出版的欧文主义刊物《合作》杂志,称主张资本公有的人为“公有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1832年圣西门主义刊物《世界》杂志,则用“社会主义”一词来表述圣西门学说的特征.当时被称做“社会主义者”的流派主要有三个,即法国的圣西门主义者、傅立叶主义者,以及在1841年正式以此自称的英国欧文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但在本质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主张走财产社会化的道路,认为增进大众的幸福和福利应优先于个人权益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