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与社会》2013,(12):7-9
1997年中国建立城市低保制度,2007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3年到2005年先后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系列制度,在改革中国都已建立,加之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全国范围已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7400多万人的基本生活。2012年,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支出社会救助资金的总量,达到了13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2.
王德志  李猛 《法学论坛》2021,36(2):135-14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发布规范性文件以适应社会救助的紧急需要,扩大了医疗救助的范围,加强了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措施,通过下放审批权限、简化救助流程等措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了老年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贫困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我国社会救助应急法治的发展。我国应当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救助应急法治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重大传染病疫情下医疗救助问题做出特别规定,完善应急状态下社会救助的应急程序规定,加强社会救助机构的疫情防控规定。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性突发事件精神救助过程中有助于受害者身心康复,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特性要求在其精神救助系统建构中需要专业社工介入.而专业社会工作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专业和职业,只有当其成为社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才能在制度层次上使得精神救助成为社会性突发事件,乃至人们相关需求的常态服务.而在此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提供模式转变、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转型、服务本土化切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神救助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法治纵横》2014,(6):33-33
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即将全面建立。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13章70条,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办法》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项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作为基本内容,确立了完整清晰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规定社会救助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海上救助人命是海洋文明形成的特殊规则体系,但传统的海上救助理论已经无法满足救助实际的需要.在以航空器为代表的新型海上财产需要救助时,极有可能出现救助人为获取财产救助报酬而放弃救助人命的道德困境.人命不属于海上救助客体、人命救助报酬不享有独立的报酬请求权、缺乏救助人命的强制性规定均为造成现实困境的原因.为保证人命救助效果,美国根据“准合同”理论确立了人命救助费用补偿的权利、英国承认独立的人命救助报酬权,传统“无效果、无报酬”的机制也在环境救助的特别补偿机制下得到了突破.借鉴关于人命救助的有益法治经验,应当承认人命救助属于海难救助的客体,人命救助享有独立的报酬请求权与船舶优先权,并通过创设乘员强制保险、先行赔付、责任人限制等报酬赔付支持体系与人命救助的强制性规定,确保人命救助得到优先救助.  相似文献   

6.
陈芷汀 《法制与社会》2012,(24):175-176
经过十多年的制度实践与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个体系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社会救助对象的瞄准不够精确、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满足程度有限、“分类救助”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存在“应退未退”现象、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陆续建立以来,在中国反贫困治理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政策“托底线”的功能.然而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呈两位数增长,政府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全景式的反贫困安全网初步形成,社会救助子项目不断完善,待遇水平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8.
支出型贫困提供了一种从家庭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看待贫困的新型视角。因病支出型贫困是支出型贫困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论文基于因病致贫研究、支出型贫困研究以及各地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文件,提出了4种因病支出型贫困的界定方法;并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了不同界定方法下,中国因病支出型贫困的发生率及其家庭特征。结果发现,在当前主流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的界定方法下,我国因病支出型贫困发生率和致贫率较高。因病支出型贫困户主要是收入低、自付医疗费用高、存款少、欠债多、家庭资产少且面临较多困难的家庭,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论文模拟测算显示,因病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效果优于医疗救助效果,不设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优于设置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但是,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对救助资金需求极高,超出了当前社会救助制度的筹资能力。论文建议,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应定位于保大病,以医疗救助为主体,并设置一定的起付线;应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提高低保制度瞄准效率以更高效、公平地利用社会救助资金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  相似文献   

9.
支出型贫困提供了一种从家庭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看待贫困的新型视角。因病支出型贫困是支出型贫困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论文基于因病致贫研究、支出型贫困研究以及各地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文件,提出了4种因病支出型贫困的界定方法;并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了不同界定方法下,中国因病支出型贫困的发生率及其家庭特征。结果发现,在当前主流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的界定方法下,我国因病支出型贫困发生率和致贫率较高。因病支出型贫困户主要是收入低、自付医疗费用高、存款少、欠债多、家庭资产少且面临较多困难的家庭,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论文模拟测算显示,因病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效果优于医疗救助效果,不设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优于设置救助起付线的救助效果。但是,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对救助资金需求极高,超出了当前社会救助制度的筹资能力。论文建议,因病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应定位于保大病,以医疗救助为主体,并设置一定的起付线;应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应提高低保制度瞄准效率以更高效、公平地利用社会救助资金化解因病支出型贫困风险。  相似文献   

10.
司法救助是社会主义救助的组成部分,是司法机关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是对保护人民利益的具体实施。武汉市司法机关在这几年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各自根据自身的情况先后建立司法救助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救助需求出现了及时性、有限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单纯的依靠某一司法机关的救助行为已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司法救助体系对于社会发展需要已刻不容缓,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建立统一的司法救助基金体系作了一些制度性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国外社会管理理念、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社会结构调整、非营利组织充分参与社会管理、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及利益协调和对话机制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推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做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唐宋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救助比较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救助在政策、典法、制度等都有涉及,关于残疾人群体救助的特点较为鲜明,措施和方式也是比较完备,这与两个时代的经济、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该时期的残疾救助继古开今,为后世的社会救助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救助提供了借鉴,特别是残疾人的救助更是关系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救助立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努力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为其寻找深厚的道德根基.国家伦理是一个国家作为主体所具有的道德性,具有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国家伦理为社会救助立法提供了正当性的支持,是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道德基础;而社会救助立法又是国家伦理的现实转化途径,体现了国家伦理中的国家之爱.我们应当以国家伦理为道德支撑,确立社会救助立法的基本原则,即以国家之爱为核心,体现平等尊重和人道关怀的救助原则.  相似文献   

14.
医疗救助新型管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居民的医疗问题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现有制度下,困难群众的医疗问题凸现出来,他们由于资金问题看病难,虽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缓解了这一压力,但是还有很多医药费难以解决,这时就需要医疗救助对困难群众进一步补助。现行的救助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现行医疗救助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新型医疗救助管理模式,使医疗救助更好的惠及到困难群众。  相似文献   

15.
医疗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来看,不同国家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我国也建立起以医疗救助为保底,基础医疗保险为基本,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在此次疫情中,一般医疗保障制度难以应对疫情,暴露出我国基础医疗保障制度法律的碎片化、应急医疗保障的立法空白两方面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相互衔接的应急医疗保障制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风险社会的角度阐述应急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德、日两国疫情中医疗保障相关实践,为重大疫情下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谭晓慧 《法制与社会》2014,(16):291-2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犯罪率的逐年增多。相应地,罪犯子女,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数量也在增加,他们的救助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现状、主要面临问题及救助对策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讨,以社会工作为视角为这些边缘群体的救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律师》2010,(8):71-71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大课题。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2010年中央一号文把统筹城乡发展确定为解决三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产生于20世纪初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世界大多数国家已逐渐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不仅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也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保障项目,并且其保障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关于社会保障权的法律性质,学界有不同说法,本文将予以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权利意识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纠纷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又不可避免的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关于医疗纠纷的立法日趋完善,主要有《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但这些法律在实施方面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解决有关医疗纠纷损害赔偿中的法律适用的二元制体系。本文从分析二元制体系的缺点出发进而引出建立我国的医疗损害保险制度的建议,以期为正确处理该类纠纷,平等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是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机关通过推动构建"四快"工作机制、明确司法救助标准,破解司法救助实践难题;构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融合机制,形成救助合力;规范救助资金监管、加强跟踪回访,强化司法救助效果,为优化提升检察司法救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