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问题是应该认真地讨论一下了,而且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上来进行,不然很可能搞出“比萨斜塔”式的东西来,但它又肯定支撑不了那么久,很可能还没成型就倒掉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是、现在都讲青年研究的“学科建设”,但每个人赋于它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所要建立的似乎不是同一个学科。有些不大相干,而我们却又争得不亦乐乎。有的同志一再提到“学科建设”、“编写教材”云云,这好像有点搞团校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建设并不是一码事。从社会科学学科意义上讲,青年研究是社会学的一个亚系统,这种归属即是国际学术界的惯例,也是我国十年来“官方”给予青年研究的“合法地位”,青年研究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开始了它的学科建设,这都是不容争  相似文献   

2.
重视学科基本问题研究之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例外,如果缺乏强烈自我意识的塑造的反思性机制和前瞻性机制,那么,向科学目标的发展就难以取得长足之进步。青年研究在每历经一定时期的发展后自觉地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展望”,其重要意义正集中体现于此。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青年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仅从特征维度考察,可作出这样的描述:一是,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分界,由非学科化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学科化的发展阶段;二是,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分界,由以非实证性研究为主要模式的阶段进入到了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要模式的发展阶段。总的来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青年研究的整体科学性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已积累起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青年研究始于何时近来我读到一些总结我国青年研究历程的文章,其中有好几篇都是把80年代作为我国青年研究的起点,如有的说:“如果从198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成立算起,青年研究已有了10年的时间”。有的说:“70年代末以前并不存在着具有科学意义的青年研究,也没有遗留下经得起历史与现实检验的具体成果”。事实呢,并非如此。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以及我的经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青年研究早在80年代以前就开始了,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个观点,我在1988年1月出版的《青年  相似文献   

4.
一 理论分析框架 90年代以来,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1978年至今)的青年发展进行理论研究成为青年研究的一大热点。由单光鼐、陆建华主编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在掌握80年代至90代初期中国青年发展的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有关中国青年发展的理论,即“偏离与吸纳理论”。199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100多个市(县)对10000多名青年所做的《中国青年发展状况调查》,就青年在政治心态与社会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是“五四”时期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在一九二○年末、一九二一年初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原因和特点,对于我们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提高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两个互为因果的“模式”在研读诸多描述中国青年运动史的书籍时,有一个问题屡屡引起我的关注,它就是青年运动中反复出现的“激进主义”——“民族主义”这一组历史命题。我们可以从“五四”运动、大革命时期城市青年的激进主义,从“九·一八”、“一二·九”学运到共和国成立四十年来的“大跃进”、“红卫兵”运动,乃至80年代后期的“学潮”中,看到这两个历史命题的诸多影子。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激进主义”与“民  相似文献   

7.
吴小英 《青年研究》2012,(4):12-21,94
本文将青年研究30年的代际更替放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来考察,指出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青年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诞生和繁荣,到90年代初中期至世纪之交青年研究逐步走向沉寂和分化,再到2000年之后青年研究重新复苏以来呈现的泡沫化与多元化,这一迭宕起伏的历史反映了共青团血统出身的青年研究贯穿始终的学科化焦虑。长期以来徘徊纠结于意识形态化传统和学术规范化传统之间,造成了青年研究的现实困境。而要改变这种不景气的现状,青年研究必须通过范式变革走向非青年化和非学科化。  相似文献   

8.
美国青年文化的新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学者鲍尔·约翰逊提出,如果说60年代是美国青年的“梦幻年代”的话,那么今天的青年则在新的社会现实和结构的制约下进入了一个“现实主义”的新时代。或许,这种概括未免失之笼统,但就总体态势而言,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中冷战的结束和合作与竞争、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到来,美国社会内部的观念和结构不断地调整和重组,青年中激进的新左派及其校园造反风潮随之成为历史,大规模的激进政治抗议不再拥有众多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青年文化也处于新的价值调整阶段。旧的价值观和行为已被放弃,新的定位还未确立;绝大多数青年不再自认自己能够拯救美国这一日益堕落的社会,但同时他们又不愿失去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青年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改革开放基本同步。十年前,在《青年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学界曾发表过有关这一领域过去30年的历史回顾、研究现状反思以及未来青年研究展望的系列文章,也举办过反思青年研究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尽管学者之间很难说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了多大共识,但至少当时还有一个相对松散的学术共同体或者研究圈,而圈内学者也基本认同青年研究经历起伏之后面临的危机:即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繁盛和学科化  相似文献   

10.
获得工作——是青年期的第一愿望,因为只有工作才能为青年甚至在少年期就萌发的愿望——自由参加社会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交往基础。但实际上,对于青年——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当他们一经成为“公民”而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中时,他们就一刻也摆脱不掉社会和经济的冲击。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指出:在一段时期内,适用于青年生活经验的主要字眼儿将是:“物资匮乏”、“失业”、“不充分就业”、“焦虑不安”、“被动防守”、“实用主义”、甚至是“仅求糊口”和“勉强存活”等。虽然这里说的主要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但事实上,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青年在接受一定的教育之后,寻求职业,总不是一件轻松的容易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从父辈那里继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本质研究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历经对青年现象研究之后,理论界正在探求从本质论出发的青年学。然而,研究一开始便遇到了青年本质定义的多样化,需要我们作慎重的抉择。“功能说”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中一部分最积极最少保守思想的力量;“角色说”认为,年轻人开始工作并开始建立家庭,他就不再是青年了,而不同阶层和不同类型的青年人,开始工作和成家的时间是不同的;“发展阶段说”认为,青年是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转变的时期,青年年龄的界限是客观地由其发展的某些阶段所  相似文献   

12.
阶级理论直到50年代,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解释的代际冲突理论是青年研究中的主要理论。随后,继续社会化理论在60年代又成了青年研究的正统理论。当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社会学界占了主导地位的时候,“继续社会化”理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震动,在前程似锦的青年一代心中产生了巨大反响。70年代是青年文化的巩固时期,这时期虽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但学术界对于青年理论却是争论不休的,并产生了一股把社会阶级而不是青春期当作青年理论基本概念的“新潮”。阶级理论排斥功能主义的理论,这不仅因为功能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13.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即将跨入的“九五”时期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从时间上说,这15年跨越了世纪;从发展阶段上说,是跨了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部署.这个时期工作的好坏,将关系到我国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21世纪,决定着我国在新世纪的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关系到我们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纵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形势看,经过17年的积极探索和艰苦努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这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缩小区域差距、兼顾“两个大局”的现实选择。在这一战略框架内形成的西部开发,中部“隆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新的联动关系,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更加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伍德斯托克(Woodstocr)位于纽约州北部,1969年夏天,美国首次摇滚狂欢节(以下简称“1969伍德斯托克”在这里举行。45万年轻人参加了这一青年反文化的集会,创造了“嬉皮士”(Hippies)文化的最后辉煌。25年的历史变幻,美国青年文化几番风雨几多演化。80年代,随着“雅皮士”(Yapies)文化的兴起,90年代,美国青年文化“反文化”的精神已经无影无踪。“1994伍德斯托克摇滚狂欢节”(以下简称“1994伍德斯托克”)成了最具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6.
《团结》1995,(1)
我们民革北京市委银行支部,始建于1951年。从50年代初到90年代4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亲历了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进程,随着民革组织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开展“中外青年比较研究”并推进其学科化,是当前青年科学研究拓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探讨“中外青年比较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方法论,又是其关键的第一步。本文拟就此课题作些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 (一) 在我国,“中外青年比较研究”的起步较晚,仅仅是近两、三年来的事情。课题的重视程度、中外交流的局限、资料情报的贫乏以及研究队伍的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使这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发展得十分缓慢。然而,它在青年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也显得较为紧迫不能不令人更多地给予关注。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青年时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所谓青年时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青年时尚是一种亚文化时尚 ,它既具有时尚的一般性 ,又具有青年文化的特殊性 ,是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阿兰·吉麦尔在《法国人的服装、时尚与仪表艺术》中说 :“如今 ,追求时髦倍受欢迎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现在 ,青年时尚已成为世界青年研究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中国的青年研究工作者 ,对青年时尚这一课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主要回顾 90年代以后的青年时尚研究。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我们的老三届一代是有追求的然而又是具有失落感的一代,80年代的青年是躁动的一代,那么90年代的青年我们可以称之为务实的一代。 90年代青年的“务实”性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1.理想追求的务实性。这一代青年缺乏远大的社会理想,而看重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据我们1994年底对南京市居民的一次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582人中,表示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所占的比重,在老年群体中为63.3%,在中年群体中为53.5%,而在青年群体中为39.2%。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青年价值观研究的价值青年价值观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热门课题发生在60年代。70年代日本兴起了研究青年价值观的热潮。我国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直到1983年才终于受到了理论界比较广泛的重视。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从青年价值观研究伊始,在从事青年研究的学者队伍中就存在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