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波 《现代领导》2011,(11):44-45
“普拉蒂巴大嫂” 1934年12月19日,帕蒂尔出生在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座小城——贾尔冈。其父是一名检察官.她是家里6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  相似文献   

2.
贺永红 《中国人大》2010,(15):49-51
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大特征。在种姓制度下,低种姓和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备受歧视压迫。20世纪初,随着反对种姓制度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者和印度部分土邦王公从自身利益出发,为缓和社会矛盾,开始给低种姓在上学和求职方面保留一定名额,实行有利于低种姓的保留制度。印度独立后,虽然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其影响仍根深蒂固,因此保留制度也被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3.
世间的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过程。印度种姓制倘若把它发展的每一阶段孤立起来看,各种姓世代相传,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从两千年发展的整体看,同样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由于此一制度构成的因素比较复杂,阶级的、种族的、职业的与宗教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印度不同地区又各有特点、加之印度社会的分期,种姓与阶级的关系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所以本文不能就整个印度种姓制度作论述,仅就各种姓的分裂与衍化初步理个头绪,提供研究者参考。一、两大种姓如何分衍成  相似文献   

4.
谢振玲 《传承》2010,(18):148-149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悠长的历史,对今天印度社会仍有很大消极的影响,使印度民族缺乏同一性和凝聚力。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过多考虑某一个种姓集团的利益,助长了狭隘的地方主义,最终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悠长的历史,对今天印度社会仍有很大消极的影响,使印度民族缺乏同一性和凝聚力.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过多考虑某一个种姓集团的利益,助长了狭隘的地方主义,最终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5月16日,有8亿多选民参加、耗资约50亿美元的印度大选终于揭晓,一个低种姓、卖茶水的小商贩的儿子纳伦德拉·莫迪打败了统治印度半个多世纪的尼赫鲁家族,从而翻开了印度历史崭新的一页,印度正式进入“莫迪时代”。此事包含的一些重要信息,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7.
50年前 ,印度国父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 :“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要么就销声匿迹 ,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有着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印度人民党 (BJP)取代国大党上台执政后 ,继续着大国梦 ,对内对外的政策大胆而有突破。以强烈的教派主义起家印度人民党在印度政坛崛起 ,最大程度上可归结于它的鲜明而激进的教派主义特色 ,归结于它的“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印度教主义 ,归结于它建立一个印度教强国的政治目标。BJP前身是 1 95 1年成立的人民同盟 ,它得到北方高级种姓和城市中产阶级的支持 ;…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宗教的角度研究印度种姓制。第一部份纵向地考察印度种姓制和宗教关系的历史,揭示出二者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影响、最后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第二部份横向地研究成熟状态的印度种姓制(即卡斯特制)和婆罗门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卡斯特制完全依靠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和教仪来维系支撑,而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和教仪又是以卡斯特制为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我们非常想听听李圣珍老师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0.
才疏学浅, 以前一直以为,印度是一个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一次,一位长者谈及民主选举说,有的国家如印度,即使搞民主选举,选出的仍是并不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人。我当时并没有认为此说有什么不妥。 此说大体上也许不错;但是,印度人民院议员普兰·黛维被人刺杀的新闻见报,使我感到上述看法有修正的必要。据介绍,普兰·黛维出生于低种姓家庭,家境贫寒。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厉,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能通婚、交往,甚至不能共食、并坐。所谓低种姓家庭,即处于最低层、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因此普兰·黛维遭受毒打、强奸…  相似文献   

11.
袁溪 《思想工作》2005,(3):30-32
上世纪60年代,草原母亲用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上海汉族孤儿,用无私的母爱,含辛茹苦地把这些“国家的孩子”抚养成人。今天,远在南国的广东,有一群热心人组建了“草原爱心”助学活动,计划扶助3000名失学的草原孩子重返课堂,现已资助1300多名贫困学生。参与“草原爱心”活动的队伍由最初的几人壮大到现在的七、八百人,爱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递,塞外、南国共同弹奏着爱的琴弦。  相似文献   

12.
古代印度种姓制的性质,是中外史学界经常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史学界又有争鸣,现谈点看法,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参考。一、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一段有关指示马克思对种姓制有过几次指示,最重要的一段是在《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他说:“古代各国的部落,建立在两条路线上,有的按氏族,有的按领土。按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一位叫刘宇秀的公安派出所女副所长,少时困顿,在别人的帮助下读完大学。工作后立志助学,以微薄收入救助四个贫困孩子,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她被学费难住了,只好借了4000元钱。这件事对刘宇秀冲击很大,于是她便利用手中权力索贿助学,最终被送进监狱。虽然她被称为“黑心所长”,虽然很多人“谈刘色变”,但在那几个穷孩子眼里,她是“刘妈妈”,是“最值得敬佩的好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腐败分子的道德评价问题。在不少人眼里,对外地的腐败分子恨之入骨,而对身边的腐败分子有时却非常佩服,一旦他们东窗事发,又对他们抱以同情。总之,一个贪官…  相似文献   

14.
没有童年的“名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仅十四岁、正在上初三的女孩,最近获得了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中国区亚军。一时间,她成为大小媒体追逐的对象。记者们在专访中形容说:“虽然她年龄最小,但她在舞台上的风采却不容小觑,无论是身材还是在走台步时的感觉都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专业模特,给人的感觉她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名模胚子。”我在报纸上看到这个女孩的照片,正如记者的描述,她不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而俨然是一名美艳妖媚的成年女性。她的表情经过特殊的训练,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她的时装更是光彩照人,显然是寻常女子不敢穿、也不能穿的“极品”。忽然之间,我有一种…  相似文献   

15.
据说,杭州有一初中女生的妈妈,目前在网上发帖《为让孩子好好学习,我给她开千元工资》。称自己和孩子签署了一份奖惩条例,约定“周排名进入前10名奖励10元、前5名奖励20元”等条款。  相似文献   

16.
《时事报告》2010,(8):67-67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坛领袖,同时,她也是孩子心中的好母亲。 她的儿子拉吉夫12岁时,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安慰说,“手术并不痛苦,你不用害怕”。甘地夫人听到这样的安慰,在一旁及时打断了医生的话。  相似文献   

17.
书评     
马胜祥 《小康》2010,(4):103-103
她采访过基辛格、邓小平、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印度“铁娘子”英迪拉·甘地、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她是新闻采访界的“精神教母”,20世纪最优秀的女性之一。她,名叫奥里亚娜·法拉奇。外人看,她夺目光彩异常强悍。唯有她自己知道,她的痛在哪里——法拉奇说,一生只嫉妒有孩子的女人。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党的活跃和多样化是印度政党政治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印度的地方政党总体上有种族民族主义政党、教派主义政党和种姓政党三大类型。地方政党的产生与现代化以来印度农村阶级结构和种姓结构的变化有关。国大党的高度集权体制催生了地方主义的发展,它的衰落也为地方政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90年代,印度进入"悬浮议会"时期,地方政党改变了人民院的权力结构,在联合政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地方政党的出现也使得印度的政党政治走向地方化,并有可能改变未来联邦——邦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山东省金乡县卜集乡,人称敬老院的马西云是孤寡老人的“孝女”。但知道马西云的人们都说: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1989年,卜集乡刚刚建起了敬老院,马西云主动“请战”,由一名乡办企业的业务员变成了一名服务员。当时,39岁的她已守寡7年了。婆婆年近80,儿子、闺女都在上初中。家里侍候老人,照顾孩子,种责任田,全都搁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有人说她,“你真傻,放着既轻松工资又高的工作不干,却偏偏去干侍候人的活。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就你一个人该怎么过啊!”马西云没想那么多,很快就走马上任了。敬老院里工作人员少,样样工…  相似文献   

20.
伊凤娜·道列尼一边吻着她的儿子,一边不住地嘱咐他:“要乖一些,你的祖母是不太喜欢孩子的,这你是知道的。这是她第一次允许你到她家里去。你得在她面前表现出你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接着,她转头对女家庭教师说:“福勒琳,你必须在晚饭后把他带回来……先生还在吗?” “在,夫人。公爵先生在他的书房里。” 当房间里仅剩下她一个人的时候,伊风娜·道列尼向窗口走去,突然她看见女教师粗暴地抓住儿子的手,当孩子走到大街拐弯的地方时,一个男人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