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峡两岸贿赂罪立法比较研究──兼谈大陆贿赂罪立法的完善杨景镇本文拟就海峡两岸贿赂罪(尤其是受贿罪)的立法略加比较,并就大陆贿赂罪(尤其是受贿罪)立法的完善略陈管见。一、关于贿赂罪的概念及其分类海峡两岸刑法均将贿赂罪规定于读职罪一章中。在具体罪名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受贿罪法网的漏洞及其补救——兼论刑法的适用解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集中分析了我国受贿罪刑事法网存在的贿赂对象过于狭窄、犯罪构成要件设置累赘、受贿罪罪名体系不严密以及反贪肃贿早期预警机制不健全等种种法律漏洞,并从立法论和解释论两个视角对如何完善受贿罪刑事法网、严格刑事责任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对现行刑法受贿罪立法进行适用解释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立受贿罪罪名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1991,(6)
我国刑法第185条关于受贿罪的立法规定,虽然经过《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的修改和补充,仍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显然,在关于受贿罪的现行立法框架内进行修补是无济于事的。在本文中,我们提出建立受贿罪罪名体系的构想,以期引起立法机关的重视,并推进对受贿罪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确定的新罪名,也是刑法罪名体系针对性、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推进我国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从该罪的立法背景与意义探究该罪名确立的理论基础,从该罪的立法原则与依据阐明该罪的现实必要,从该罪法律适用的三个难点来解释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实现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当领会。  相似文献   

5.
是否设立介绍贿赂罪,从新中国刑事立法的初期到现在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应该把介绍贿赂罪作为贿赂罪的共犯来处理,本文通过比较主张保留介绍贿赂罪与废除该罪的两种观点,结合1997年《刑法》实施10周年以来的司法实践,以及我国现在加大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提出将介绍贿赂罪并入受贿罪、行贿罪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6.
由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刑事立法的差异,贿赂罪的类型划分也不尽一致。从总体上看,不外乎受贿、行贿、介绍贿赂三种。鉴于贿赂罪的危害为世人注目,因此,在刑法理论上对其加以科学分类,对完善刑事立法,以及在行政法规中准确制定附属刑法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拓宽和深入贿赂罪的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中外刑法理论贿赂罪类型之述评在理论上,中外刑法学者以刑事立法为基端,对贿赂罪类型从不同角度曾作过研讨,  相似文献   

7.
龙渊 《法制与社会》2010,(22):85-86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刑法确定的新罪名,对于进一步严密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的刑事法网,科学打击受贿犯罪行为,加大对腐败犯罪的刑法惩治力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该罪的立法背景与意义探究该罪名成立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司法实践,从该罪的四方面构成要件角度出发,具体分析研究适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律适用正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日本刑法中贿赂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日本刑法初订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至今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分则中变化最大、最为复杂的,则是贿赂罪的有关规定。日本刑法原先规定的贿赂罪,仅含刑法第197条的单纯受贿罪、加重受贿罪和第198条的行贿罪。1947年,经对第197条修改,增加了受托受贿罪和事前受贿罪、第三者供贿罪、事后受贿罪四个罪名。1958年,新增了斡旋受贿和斡旋行贿两罪,完善了没收、追缴贿赂的有关规定。1980年,提高了斡旋受贿等罪的法定刑。在特别法中,又对贿赂罪的主体作了扩大。日本刑法关于贿赂罪的这些细化规定,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标志着基于判例积累而获得的立法成熟;另一方面也是日本学术界关于贿赂罪研究的日益深化的结果,为便于借鉴,本文拟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死刑存废备受司法界及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尤其是中国68个死刑罪名中占死刑19.1%的13个非暴力经济犯罪罪名被废止。然而这13个非暴力经济犯罪中并不包括同为经济类非暴力犯罪的贪污受贿罪。如此大面积的死刑改革无疑把贪污受贿罪这一敏感罪名推向了风口浪尖。本文以法理学为研究指导、中国国情及文化渊源基奠为背景、分析贪污贿赂罪中的主要罪名贪污罪、受贿罪存在的土壤、客观必然性及如何完善我国刑法中关于贪污受贿罪的死刑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贿赂犯罪是受贿罪、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等罪名的总称。新刑法设专章规定了贪污贿赂罪,体现了从严惩治腐败的立法精神。然而,纵观新刑法分则第八章对贿赂犯罪的立法规定,却很难说新刑法体现了严惩腐败的精神,相反,新刑法对贿赂犯罪的规定仍若隐若现地体现了刑法面前的官民不平等。因此,有必要对贿赂犯罪的若干问题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光显 《中外法学》1992,(3):27-31,57
<正> 一究竟什么是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是刑法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之一。我国刑法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贿赂罪的"决定"和"补充规定"在内,都没有对此作出具体规定。立法之所以对受贿罪的这一构成要件规定如此抽象概括,这主要是我国刑法立法例不同于外国的原因。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受贿罪细分为多种独立罪名。如分为受贿罪,间接受贿罪,公务员受贿罪,法官、仲裁人受贿罪,违背职务受贿罪,不违背职务受贿罪,事前受贿罪,事后受贿罪,斡旋受贿罪,滥施影响受贿罪,索贿罪等。而我国刑法采取的是宁疏勿密的立法原则,往往把多种情况概括为一罪,罪状罪名高度抽象概括。受贿罪就是其中一  相似文献   

12.
与日本刑法相比,中国大陆关于受贿罪的规定无论在罪名数量还是规定本身的详细和完备程度上都是有所欠缺的。中国刑法只有一个受贿罪的罪名,对受贿的行为方式和法益的侵犯程度都没有完整的规定,客观上对于反腐倡廉不利。本文立足于中日两国刑事立法现状,对中日两国有关受贿罪的罪名、对象、法益、职务、行为方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希冀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能够借鉴他人之长,以利于对受贿犯罪的打击。  相似文献   

13.
谢红星 《北方法学》2012,(2):110-120
从《唐律疏议》受贿罪罪名体系,可以看出我国《刑法》惩治受贿罪之法网较为疏漏。以现代刑法受贿罪的概念分析《唐律疏议》各条,规定受贿罪罪状、刑罚的条文有20条,依刑法上确定罪名的原则和方法,可概括归纳出罪名57项。排除12项特殊罪名,仍有30项罪名在《刑法》上无明确对应罪名,即这30项罪名规定的行为在《刑法》上不构成或不一定构成犯罪。《唐律疏议》受贿罪立法的有益经验,对完善《刑法》惩治受贿罪之法网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受贿罪立法及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刑法中关于受贿罪规定了7个具体罪名,各个罪名之间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补充。不同的具体罪名虽总体均属受贿罪,但每个罪名的构成要件的规定又有所不同,日本刑法中受贿罪的立法模式对我国刑法中受贿罪立法规定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日本刑法中受贿罪的行为基本模式、特殊行为的规定模式及法定刑设定模式对我国刑法的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胡石友 《中外法学》1993,(2):61-64,10
<正> 世界各国和台港地区都对贿赂罪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对我国完善贿赂罪的立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如下:一、受贿罪各国和台港地区一般都把受贿罪作为"渎职罪",只有《捷克和斯洛伐克刑法典》把受贿罪划归"妨害公共秩序罪"。  相似文献   

16.
侵占罪的设立,是我国刑事立法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它是一个新罪名,因而难免有其不完善之处。针对侵占罪立法中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了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贿赂罪,我国刑法规定有行贿、受贿、介绍贿赂3种形式,涉及行贿罪、受贿罪、单位行贿罪、单位受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行贿罪等6个罪名,各个罪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相似文献   

18.
完善罪名体系 重构犯罪要件──对我国贿赂犯罪立法的若干思考苏惠渔,游伟在惩治贿赂犯罪的整个立法体系中,刑事立法工作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刑法体系的具体构建上,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粗疏、有的细密、有的集中、有的分散,乃至在对贿赂犯罪处罚的轻重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贿赂犯罪的几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贿赂罪的客体关于贿赂犯罪所侵害的客体,国内一些学者这样阐述,“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正常管理活动,即正确执行国家机关对内对外职能任务的一切活动”①“受贿罪侵犯客体是国家机关正常活动”②实际上.贿赂犯罪侵犯的客体问题.刑法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贿赂罪滋生出很多经济犯罪.使得贿赂罪的客体问题略趋复杂。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立法,曾将受贿罪列入贪污罪.渎职罪.或经济领域的犯罪。随着立法的不断变化,刑法理论对于贿赂罪的客体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贿赂犯罪属于渎职罪的一种。有很多…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界定蒋文烈全国人大常委会1988年1月《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第4条对受贿罪作了完整、准确的规定,这是我国刑事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大大增加了它的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