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命周期内的犯罪分布,可掌握犯罪人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郑州金水区人民法院2010年所审理的2461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20岁左右达到犯罪最高峰。男性犯罪的多发段是20—24岁,25岁以后犯罪急剧减少;女性在20—28岁及37—41岁出现两次犯罪多发期。受财产犯罪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犯罪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非财产犯罪中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犯罪人的年龄对犯罪有影响。开展人口犯罪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犯罪人的群体特征和背景因素,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犯罪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来源地省份随城市化进城表现为一定的“梯次性”,犯罪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犯罪年龄与文化程度低于城市居民的犯罪人口。农民工犯罪人口中的初犯和偶犯居较高水平,谋生方式由以往的分散式就业向“打工”方向集中。农民工犯罪人口的经济生活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犯罪者背后到底是什么动力使其形成犯罪需求。犯罪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实施犯罪的内部动力。犯罪人的需要与犯罪诱因是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主要来源。同时,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当前的学校应试教育都影响着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青少年犯罪中,犯罪青少年对其实施犯罪过程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的主观评价。评价的差异一方面受到犯罪人主体特征的影响,如犯罪人的年龄、性别及犯罪经历等,另一方面也受到犯罪实施过程的条件因素影响,如犯罪的组织形式、犯罪手段的运用、犯罪工具的使用等。以上分析从多个侧面描述和揭示了青少年在犯罪进程中所特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犯罪动机是指推动犯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犯罪心理成分,犯罪动机的形成有不同的模式。了解这些模式,对于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已经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将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归纳为如下几种:一、犯罪入的需要→犯罚动机模式这个模式意味着,犯罪动机是由犯罪人的需要直接转化而来的。大量的犯罪动机是犯罪人需要的直接体现。犯罪人的需要是犯罪人对其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依赖状态。在犯罪人的需要中,有许多内容是和普通人相一致的,例如,对财物的需要,对性的需要等,与…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女性犯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女性犯罪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不仅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安宁、还动摇着家庭的稳定,甚至毁灭了许多女性犯罪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及其形成条件的对比,主要是通过各类犯罪者与无犯罪者的对比进行的。笔者做这项工作无意将犯罪者与无犯罪者的人格绝对区分,从而肯定犯罪者具有人格障碍,进而否定犯罪改造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我的研究只是说明人格障碍涉及范围很广,易导致行为者犯罪的人格形成环境及它们人格偏离的情况,从而为犯罪预防和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调查组合并为四种犯罪类型,抢劫与盗窃类、伤害犯罪类、性犯罪类、其它犯罪类,前三类主要是以所攻击的客体不同为划分的;对照组为高校部分1—4年级学生。(选择大学生作对照组是针对“人格障碍易出现在高智商者与犯罪行为者身上”这一学说,使对比显得更有价值)。年龄为18~25岁未婚者,性别为男性。人数:调查组192名,对照组60名。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山东省女性青少年罪犯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当今女性青少年犯罪存在六大特征:女性青少年犯罪在人数上呈递增趋势,侵财犯罪呈增多趋势,流动人口犯罪增加,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新型犯罪苗头增多,农村籍罪犯和无业人员仍是女性青少年罪犯中的主要群体。从社会原因、个体特征、心理特征分析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预测山东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并从五个方面提出预防青少年女性犯罪的对策建议,即:强化家庭以及学校的责任,构筑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加大立法步伐,从法律上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完善社区保障功能,健全社区保障的预防体系;发挥妇联主导作用,建立公力救济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健全帮教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某内地省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经与成年人在犯罪数量、犯罪类型的比较,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数量方面与成年人犯罪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总体是健康的、平稳的。未成年犯罪人在主要犯罪类型的分布上总体同成年犯罪人呈一致的态势,在某些犯罪类型上,两者在量上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0.
杀人犯罪是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也是两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结果。被害人方面存在的被害因素在杀人犯罪的结构、罪前情景中具有了一定的促使杀人犯罪产生的作用。我国杀人犯罪中存在易被害群体。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被害预防对于控制、减少杀人犯罪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帮派是指由25岁以下青少年参与的,三人以上固定成员、有组织和活动规则的从事犯罪与非行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青少年帮派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其犯罪人具有特殊性,而且所谓的“帮派”也是与成人的犯罪组织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青少年帮派也有可能为成人犯罪组织所利用甚至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帮派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矫正的措施。最终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陈曦 《法制博览》2013,(7):91-92
对于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是否理性,一直以来是犯罪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议。早期古典主义学派坚持犯罪人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了犯罪人趋利避害的特征,反映了犯罪人犯罪时的理性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学、刑事法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成熟,犯罪人的社会属性日益凸显出来,给不同的学科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犯罪人的新视角。争议依然存在,但是"理性"作为人的主观意识,应该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移情以及综合的分析,单纯的以外部表现与客观结果做判断,只能让犯罪人"被不理性"。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的社会犯罪中,有一种犯罪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即以熟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这种犯罪的特点是犯罪者与被侵害人在犯罪前已经相识或熟识,犯罪行为是依业已存在的确定社会关系而进行的,不具有陌生人之间犯罪那样的“随机性”,因此该类犯罪较准确地反映社会关系内在的矛盾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为了对该类犯罪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天津市1995年入狱的2189名罪犯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调查,调查发现全部罪犯中以熟人为侵害对象的占24.1%,以陌生人为侵害对象的占39.1%,其余36.8%的罪犯是以非自然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如盗窃公有财物、贪污、受贿等。  相似文献   

14.
调查发现,现阶段未成年犯罪人的基本情况是:文化程度偏低,案发前处于闲散状态者居多,犯罪低龄化现象突出,多次实施犯罪的比例较高;在犯罪特点方面,主要表现为犯罪的突发性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犯罪手段暴力化倾向明显以及犯罪形式以结伙犯罪为主;在发展趋势方面,今后一段时期内,未成年犯罪人的总数在刑事罪犯中的比例可能突破10%;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比例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未成年人犯绑架、交通肇事罪的比例可能上升;团伙的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未成年人可能更多地卷入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15.
越轨新闻的传播具有正功能、反功能和非功能。越轨新闻传播的正功能一直被忽略,主要体现在:进行一般犯罪预防,防止犯罪发生;引发对越轨行为的制裁,进行犯罪控制;从制度上完善犯罪预防;引起潜在受害人的觉醒,进行被害预防。越轨新闻传播的反功能表现为:消极的犯罪示范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发生偏差。非功能论者指出,犯罪者具有特殊的生理机构,而证明越轨新闻和青少年犯罪存在联系的效果论是站不住脚的。目前,对越轨新闻传播增强正功能,消除反功能的种种路径选择都只是限于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数起案例,对量刑一般原则和涉及未成年人特殊原则的分析,提出在对未成年犯罪人量刑时可不考虑或尽量淡化“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因素,全面贯彻上述原则和方针,按照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及“若干意见”的规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应及时修正涉及未成年犯罪人的量刑指导意见,适时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犯罪定罪量刑体系。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过错在犯罪发生中诱发犯罪人犯罪意识的产生,提供犯罪实施的有利条件。被害人过错从不同角度划分可分为不同种类。认识被害人过错,减少被害人过错将有助于预防、减少犯罪的发生。减少被害人过错须:提高社会成员对被害人过错的认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对犯罪的辨别力、免疫力和抵抗力,建立了被害人过错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犯罪的日时点即每天24小时作为一个测量尺度,那么可以使看上去杂乱无序的犯罪发生变得具有某种时间上的规律性。天津的犯罪调查表明,犯罪人因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外来人口与原住地居民之间的不同,其犯罪的日时点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如上差异在不同的犯罪类型之间也有相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犯罪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犯罪状况的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它可以反映犯罪演变的趋势等犯罪质方面的变动情况。但是如何划分犯罪技术水平的等级,却是一个难题。我们认为犯罪技术水平可以通过犯罪工具、犯罪谋略等反映出来,其中犯罪工具是比较直观的因素。本研究依据1998年9月在浙江某监狱对1225名犯罪人的匿名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以犯罪工具的类型为基础,以犯罪工具本身的技术水平、犯罪工具使用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环境要求以及犯罪工具在犯罪中使用的数量为参考标准,把犯罪技术分为“一般水平”、“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案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并无明显的故意,或者说,从传统的犯罪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无法分析出犯罪人犯罪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这一类案件中如果排除掉犯罪原因隐晦、难以发现的因素之外,绝大部分都属于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青少年的无意识犯罪一般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犯罪人自己不能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实施犯罪行为,特别对指导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故意说不清楚,所以很多青少年在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