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盗窃、诈骗等侵害财产权益的犯罪越来越多,在一些网络涉黄淫秽案件中,广大青少年成为主要的受害者,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称为了违法犯罪参与者。以前的这些网络犯罪或者可以称为网上犯罪,它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网络或者网络技术为实施犯罪的重要工具。而如今的“尊龙名社”案反映出的问题却又不同。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受访青少年犯罪情境的分析后,发现青少年以同伴圈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当一个具体情境出现的时候,他们长期以来在街头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角色分工等立即在具体情境中呈现和发生作用,其结果是导致了一个犯罪事件及犯罪青少年的产生。即时的具体情境,反映出的是一群青少年在长期街头社会生活的缩影,犯罪是他们的边缘化社会互动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如果以犯罪的日时点即每天24小时作为一个测量尺度,那么可以使看上去杂乱无序的犯罪发生变得具有某种时间上的规律性。天津的犯罪调查表明,犯罪人因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外来人口与原住地居民之间的不同,其犯罪的日时点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如上差异在不同的犯罪类型之间也有相应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企业犯罪是指依法设立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活动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自己或他人谋取非法利益,或谋求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破坏市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情节严重,应予刑事责任追究的行为。在企业犯罪中,我们关心的是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以经营方式所发生的犯罪。企业犯罪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反映的状况并不一致,萨瑟兰在1949年所从事的研究,是以70个大制造业、矿业和贸易业的公司所进行的违反贸易限制、虚假广告、侵犯专利商标和版权、劳工待遇、折扣和金钱欺诈等行为为研究对象。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青少年犯罪中,犯罪青少年对其实施犯罪过程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的主观评价。评价的差异一方面受到犯罪人主体特征的影响,如犯罪人的年龄、性别及犯罪经历等,另一方面也受到犯罪实施过程的条件因素影响,如犯罪的组织形式、犯罪手段的运用、犯罪工具的使用等。以上分析从多个侧面描述和揭示了青少年在犯罪进程中所特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犯罪调查和犯罪统计,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对1387名青少年罪犯的人生“动点”进行了实证研究,描绘出这一社会群体的人生轨迹。从而在一个新的角度上仅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犯罪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确立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试图利用此概念来建立全球霸权地位这两个方面都是先驱者。外国人阴谋论认为,有组织犯罪是由移民带来的;族裔承继论则强调移民的地域性,犯罪活动可能会被来自同一地域的人所承继,成为其社会地位上升的途径。这种理论影响了美国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政策以及立法和执法活动,并逐渐影响了移民政策。美国政府以国际法为载体,不断地在世界上输出其打击有组织犯罪的理念,采用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逐步实现刑事司法的跨国化。毒品问题、安全问题等都是美国政府着力的领域。在此过程中,执法仅仅是政府使用的一个工具而已,外国人阴谋论恰好为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为当代刑法体系孕育了一场知识蜕变的大变革时代。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等犯罪的基本特征相继发生变动,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体系的量变也在发酵,旋即策动当代刑法体系的演变态势。但有待澄清与厘定人工智能犯罪这一前提问题,以明确当代刑法应对的逻辑基准。人工智能与传统犯罪的交互与碰撞不止,加速呈现这类新型犯罪的规范面貌与轮廓。对于“工具型”“对象型”人工智能犯罪,要兼顾传统罪名、特别是计算机犯罪与纯正网络犯罪的关联性与“扩张适用”潜能,分别确立“嵌入式”“特定式”应对逻辑。对于“独立型”人工智能犯罪,宜倡导“建构式”的理论应对机制,防止因刑法规范供给不足引发刑事风险的外溢;特别是立法完善不宜搁置不前。  相似文献   

9.
犯罪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的时间学可谓是一门科学。犯罪时间的方方面面,大至一个历史年代,小至一分一秒,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从犯罪的多发期与类型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所呈现的年代、月季、日时特征与规律,到不同犯罪分子在不同犯罪中对不同作案时间的具体选择,再到公安机关在侦破中的时间效应等等,其间蕴含着较深的学问,诸多规律性的东西,堪称一门“科学”。姑且称之为“犯罪的时间科学”。 犯罪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现象。它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社会的一个较好反映。犯罪不是从来就有的,也非永不可灭,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国家和法的产生而产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年代、月季,甚至不同的日时,犯罪有着不同的自身表现。其多发期的更替、当量烈度的高低起伏与类型结构的组成变化等均要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思想道德等因素的不同影响而各具特色,实乃当时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性恶的证据     
从犯罪哲学的维度来看,犯罪学是以人类的本性作为她的哲学前提,对人的本性所做出的判断也是某种特定犯罪观的核心内容。在西方这个问题早有定论,而在中国犯罪学界这个问题虽然至今没有解决,也一直没人想找到一个公论。浏览早期的犯罪学成果,中国犯罪学很自然地沿袭了儒家“性本善”的思路,在罪因论和犯罪控制方面的研究,其人性论前提都是含混不堪的。  相似文献   

11.
政府部门创收,人们并不陌生。广西玉林物价局腐败案说明,经过一系列改革(查处小金库、收支两条线等),以集体、创收名义进行腐败的花样也在翻新。此案有几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其一,此案在发案形式上,呈现为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的形式实施犯罪。其二,充分利用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全部行政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其三,作案隐蔽狡猾,成立了一个外人看起来与物价局完全无关的“至信价格事务有限公司”作为单位受贿的“合法”工具,以合法的形式掩盖了非法的目的。其四,单位犯罪过程中又夹着个人职务犯罪。因为它是以整个国家机器即政府职能部门为牟利…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具体的犯罪行为都是某个犯罪个体犯罪经验、犯罪知识、犯罪技能及心理健康寻方面水平的综合体现,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获得有关犯罪人个人方面的大量资料。据此,本文提出了犯罪行为经验性、智能性、变态性特征,试图使侦查人员通过对犯罪行为三个方面特征的归类分析,勾画出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为认定犯罪嫌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母亲素质与未成年人犯罪源头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动态的社会问题,是一系列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近百年来,在探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虽然学说林立、观点纷呈,但大多忽略未成年人犯罪成因中“母亲素质”这个因素。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母子之间往往共同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形成一方施教与一方受教的社会化过程,其中母亲素质的高低,作用举足轻重。母亲不良言行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孩子不良行为产生乃至出现犯罪行为的苗头。深入探讨母亲素质与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强化未成年人犯罪源头预防,是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中国的帮会团伙呈现出犯罪国际化、活动隐蔽化、纠合方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特点。作为一股反社会的犯罪组织,帮会团伙犯罪成员主要以男性青少年为主,女性青少年犯罪近年呈现增长之势;从职业来看以无业失业和流动人员为主。帮会团伙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和诸多社会消极因素综合反映,流动人口、失业人口,贫富分化严重,价值观念失范,社会控制和管理存在漏洞等是帮会团伙犯罪的诱因。控制帮会团伙犯罪必须从治标与治本两方面着手,才能使社会发展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地区的青少年“涉黑”犯罪具有不是“涉黑”犯罪组织的最重要成分;在犯罪组织中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外来青少年所占比例突出,更易受到罪犯之间裙带关系的影响,绝大部分“涉黑”青少年无前科,犯罪类型多样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犯罪成本中的风险成本与犯罪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成本可以被分为犯罪直接成本、犯罪机会成本和犯罪风险成本。针对各类犯罪成本所采取的犯罪防控措施在实际效果上是不一样的。增加犯罪直接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的措施所产生的犯罪防控效果较小,也比较间接。而增加犯罪风险成本的防控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最为直接,效果也较大。针对引起犯罪风险成本变化的相关因素所采取的犯罪防控措施会对国家刑事政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犯罪构成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刑法学犯罪论的基础。犯罪构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犯罪,是因为与行为有关的要素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的客体四个要件。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人)。对于自然人来说,只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单位是人格化了的组织系统。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在进行犯罪活动时的思想意识活动。根据犯罪时的心理态度的不同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的外在的表现,包括行为、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活动赖以存在的特定的时空条件等要素。犯罪客体是主体的犯罪活动所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构成理论及其模式在刑法理论上和刑事司法实践中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犯罪构成概念的使用和体系的设置与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等概念和要件之间存在着矛盾、竞合、不相协调等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这五章根据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过程的阶段性规律及其主客观作用,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体系,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总的反映在完整的体系结构之中,更突出反映在预防犯罪的教育与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这二章中。一、预防犯罪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与前提本法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这实际上…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黑客”的犯罪心理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当前,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在各种计算机犯罪中,最令人感到头痛甚至恐惧的就是那些被称之为计算机“黑客”的人所实施的计算机犯罪行为。所谓计算机“黑客”(Hackers)就是指那些专门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的犯罪人。具体的说,就是指那些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并且对计算机系统以及有关计算机程序、数据库等进行破坏的人。尽管计算机“黑客”们的行为有时是开玩笑的或是恶作剧式的。但是,随着计算机“黑客”们行为的恶性发展,其行为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广东“黑龙会”案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多方面原因,有教育功利化、家庭教育缺陷、治安管理失范、犯罪亚文化的牵引等等,牵扯到素质教育、宗族观念、社会文化、家庭培养、司法救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黑龙会”的扩张与覆灭是多种不良因素合力酿成的悲剧。因此,必须综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诸多方面因素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