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关系密切,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美国的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紧密相联.中国从美国引入诊所法律教育以后,也与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通过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的学生提高了法律意识,丰富了法律知识,也提高了法律工作能力.今后,中国可以在法律援助中进一步办好诊所法律教育,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制度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一种舶来的新型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还处于边缘地带。本文认为,诊所法律教育应当被正式纳入中国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推动社会正义和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的法律人之目的;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制度化建设应当着重解决成本与经费、诊所师资、管理人员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诊所式法律教育产生于美国。美国的文化背景、法律制度、司法体制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诊所式法律教育能否在中国扎根,是否有本土化的基础?本文试图从至今影响国人处世与治学思想的儒家理论出发,通过对儒家教学、治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探寻诊所式法律教育这一"舶来品"与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之间是否存在着契合点,借以回答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4.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法学教育方法。我国自2000年秋季开始尝试运用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法律职业教育的有效方法,诊所式法律教育应该得到我国法学院校的普遍推广运用。但作为一种舶来的教育模式,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下,诊所式法律教育难免在继受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我国法学界必须开拓创新,转变观念,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为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5.
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已在我国发展了十个年头,虽然硕果累累,但是仍然面临着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中国模式"的探索.本文着重对比中外诊所式法律教育面临的法律文化制度、法学教育制度、法律职业制度三个层次的体制差异,指出了我国高校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探索"高校+公益机构"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解小平 《法制与社会》2011,(12):234-235
诊所法律教育在其引进中国十年后似乎遭遇了发展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对其在中国国情下有哪些核心教育价值的认识趋向片面,进而影响其重视程度;再者,学者探讨本土化问题很多,但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却鲜有论述。本文试图在全面认知诊所法律教育核心价值的同时,试图构建一种投入小、效益大,能充分发挥诊所教育价值的模式,希望能给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诊所法律教育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所法律教育价值对形成诊所法律教育目的具有决定性作用,诊所法律教育目的是诊所法律教育主体教育活动的定向机制。有了目的,诊所教育主体对诊所教育的运用就表现得更具体、更活跃。诊所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围绕诊所教育目的这个核心展开。本文试分析诊所法律教育价值,使诊所法律教育紧密围绕法学教育和诊所法律教育目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高级型复合型、实践性法律人才,然而其传统的注重课堂教授而忽视实践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并不能完成这个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法律硕士,有必要将诊所法律教育引入法律硕士教育。将诊所法律教育作为法律硕士教育的必修课有助于对法律硕士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诊所法律教育是中国法律硕士培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均有实行诊所式法律教育,这种从外国引入的教育目前仍在起步阶段,并不成熟,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尚待改进。用法律援助来辅助诊所式法律教育,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完善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浅析“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开始流行的一种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它对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是"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舶来的新型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法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这就为"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中国化带来了相当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弥补这种差异,并且实现外来模式与本土模式的有机结合,促进我国法律教育模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法律技术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功利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法律专业学生在法理造诣和法律技术上有着等质的要求。精通法律技术并能够运用法律技术服务于社会,是社会衡量和取舍法律人才的基本标准。这决定了法律技术培养在法律专业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制约着整个法律专业教育过程。法学教育应当围绕着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而为了适应培养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法学教育的机制和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学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难以养成法律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法学教育应当包含法律职业教育,注重法律人思维的培养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我国应当选择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法学教育知识体系,改革法学教育方法,实现院校法学教育与专门机构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其性质而言,法学本科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因此让法学本科教育回归职业教育之本位乃当前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法律职业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结合当前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体制,未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有必要采行"一二一"原则,即在学制安排上,一年时间用于人文课程学习,两年时间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一年时间用于实践学习。为此,有必要适时调整法学本科教学大纲,增加人文必修课程,科学配置法学专业课程,并为实践学习设定刚性规范。  相似文献   

14.
法律教育四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何国家的法律教育都必须面对和处理四大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教育机构与职业机构,院校自治与公共管理。中国法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以世界各国的法律教育的共同经验为基础,合理地处理好法律教育中的四对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娜 《河北法学》2003,21(5):157-160
加入WTO对我国的法律、法律观念、法学教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法学教育 作为输送法律人才的基地,必须迎接挑战更新法学教育的思想与观念,制定出相应对策,才能增 强我国法学教育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入世需要的优秀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与成熟 ,对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成为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法学专业由于自身的特色 ,所以其质量的保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以往院校评估的制度与经验的基础之上 ,对于法学专业评估制度进行建构是当务之急。专业评估应当分层次、注重针对性、达到科学化。专业评估的依据是国家有关立法和法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专业评估应注重体现法学教育质量的基本方面 ,如专业教师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方案、学生表现等。  相似文献   

17.
曲异霞 《行政与法》2010,(11):57-60
研究性教学旨在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理论研究与创新工作的能力。德美法学教育改革中逐步凸显的理论指向与实践指向平衡发展的研究性教学,对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深有启迪。借鉴德美研究性教学经验,发展适合我国法学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将为完善我国当前的本科法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法学高等教育模式并不明确,使得法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目标设定、发展模式的宏观混同以及教学方式、内容微观重叠等诸多积弊。厘清二者的关系既是提升我国法学高等教育质量之必须,又是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之前提。建议首先明确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合理引入司法实务训练,并以完善我国既有司法考试制度为基轴,进一步厘定法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律方法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法学教育中,法律方法即把法律规范运用到裁判案件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双重属性,即知识的属性和能力的属性。就法律方法的知识属性而言,它应成为法学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对象,就法律方法的能力属性而言,它又是法律人才必备的素养。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既没有重视法律方法知识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没建立起较完善的训练法律技能的有效机制。法律方法教育是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因而应当成为当下法学教育必须重视并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司法考试是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资格考试,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学院校,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影响本科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有"应试教育"的趋势,课堂教学慢慢演变成"司法考试培训班",这背离了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宗旨。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宗旨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应当在后本科阶段进行。因此,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应当尽可能减少司法考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