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牛巴贝虫病是由双芽巴贝虫和巴贝西虫寄生于牛血液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是通过蜱传播的 ,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在 410月份发生 ,呈散发性地方性流行。在新疆地区牛急性巴贝虫病为常见病 ,其常规治疗方法是用阿卡普林和贝尼尔 (血虫净 )肌肉注射 ,但由于一直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虫体已产生抗药性而难以治愈。笔者经过 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 ,用适当剂量的贝尼尔配制的液体进行静脉注射 ,可迅速有效地治愈牛巴贝虫病 ,减少了该病对养牛业带来的损失。1 临床症状体温升高至 40 .0 41.5 2℃ ,持续 1周甚至更长时间。病畜精神沉郁 ,食欲…  相似文献   

2.
牛巴贝虫 (又称梨形虫 )病是由梨形虫目 (Piro plasmea)巴贝科 (Babesiidae)巴贝属 (Babesia)中的双芽巴贝虫 (B .bigemina)和牛巴贝虫 (B .bovis)寄生在牛的红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牛感染该病后发病和死亡率均很高 ,主要症状为高热、黄疸、贫血及血红蛋白尿等。近年来牛双芽巴贝虫病在信阳市周边乡、镇时有发生和流行。给养牛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笔者根据其流行情况及病理表现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流行情况信阳市牛双芽巴贝虫病呈地域性流行 ,多发生在每年的 8~ 10月 ,病牛多为 2~ 5岁的黄牛和中国黑…  相似文献   

3.
双芽巴贝虫病(Babesiosis)是由双芽巴贝虫(Babesiabigemina)引起牛的一种蜱传性血液原虫病,病牛以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急性死亡为特点。病原学调查表明,本病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安...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卢氏县为午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的混合感染地区。将该地区自然感染的微小牛蜱的饱血雌虫置28℃产卵和孵育,然后分别用其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牛,结果证明微小牛蜱能经卵传递牛巴贝西虫和双芽巴贝西虫。幼虫不仅能传播牛巴贝西虫,同时也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若虫和成虫只能传播双芽巴贝西虫,对午巴贝西虫不再具有传播能力。用若虫感染除蜱牛分离出1株纯双芽巴贝西虫。  相似文献   

5.
陇东南地区马驽巴贝虫病传播媒介蜱的调查宋建国李跃增卢旺银(甘肃省兽医技术推广总站兰州730046)杨明魁王举钧(礼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省陇东南地区马属家畜中间断流行着以高热、贫血、黄疸为特征的驽巴贝虫病,1996年春季又呈爆发流行,仅据礼县统计发病...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曾流行的牛泰勒虫病、牛巴贝虫病、牛双芽巴贝虫病及马纳塔巴贝虫病 ,但未见犬巴贝虫病的报道。笔者于 2 0 0 1年6月在西安市雁塔区兽医院遇 1例犬巴贝虫病。2 0 0 1年 6月 2 9日 ,雁塔区兽医院接治西安石油仪器总厂1只 2岁的杂种公病犬 ,呼吸急促 ,体温 41℃ ,食欲废绝 ,精神沉郁 ,体型消瘦 ,小便呈茶色 ,结膜黄染。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治疗 2d未见好转。后采血抗凝送区畜牧兽医站化验室进行血检 :白细胞总数 9.0× 10 9/L ,红细胞总数 3 .0× 10 12 /L ,血红蛋白 45 g/L。血涂片用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镜检 ,发现红细胞内有…  相似文献   

7.
首次在我国发现和分离出一株牛的大巴贝西虫并确定了其媒介蜱为长角血蜱。1988年4月,从河南省卢氏县同一群黄牛体上采集到长角血蜱饱血雌虫4只和微小牛蜱饱血雌虫16只,然后分别用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感染除脾小牛。结果证明长角血蜱饱血雌虫能经卵传递大巴贝西虫,第二代幼虫对牛具有感染力,若虫和成虫不能感染。微小牛蜱的幼虫、若虫和成虫各期都不能传播这种巴贝西 虫。长角血蜱幼虫感染的小牛,红细胞内的虫体稍小于双芽巴贝西虫,大于牛巴贝西虫,双梨子形虫体较宽,其量度为3.1~3.7×1.5~2.3μm,长宽指数为1.87。  相似文献   

8.
利用病原检查法对我国26个省(区)的3184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环形泰勒虫、瑟氏泰勒虫、突变泰勒虫和边缘边虫7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感染率为0.97%~1.5%,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牛巴贝西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38%~56.66%,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大巴贝西虫分布于河南、甘肃、辽宁、新疆等省(区),感染率为16.65%~4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和刻点血蜱。环形泰勒虫分布于宁夏、新疆、内蒙、甘肃等省(区),感染率为17.24%~35.30%,媒介蜱为残缘璃眼蜱。瑟氏秦勒虫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区),感染率为34.67%~100%,媒介蜱为长角血蜱。突变泰勒虫分布于贵州、新疆、西藏等省(区),感染率为45%~55%,媒介蜱为刻点血蜱。边缘边虫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感染率为20%~79.31%,媒介蜱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  相似文献   

9.
牛焦虫病在我县流行时间较久,严重威胁着养牛业的发展。为此,我们从1981年开始,在进行焦虫病原、传播媒介蜱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灭蜱和病牛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牛焦虫病。(一)病原及传播媒介蜱的调查1.调查方法:1981年3~12月,根据全县自然地理条件,在发病区设固定点,对自然发病牛耳尖采血涂片,常规染色镜检;并在牛体采集蜱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为防治牛边虫病的流行,我们定期到贵阳市郊的沙子哨果园场和花溪区社办奶牛场,在固定的放牧牛羊体上收集镰形扇头蜱和缺角血蜱。同时对其进行室内培养,观察各虫期的发育情况,并进行了传播边虫病的实验。 (一)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ae Supinon,1897)成虫在牛羊体上最早出现于春末,根据每隔10天在6头牛体上的调查,3~6月的蜱数为3、1、3、3、5、15、8、1、4、4、0;按每月两次在羊体上的调查,3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蜱数为3、8、16、10、1、1。从以上两项调查可知此蜱成虫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河南省卢氏县流行的牛的大巴贝西虫病,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本试验进一步证实,清洁的长角血蜱成虫饲喂在大巴贝西虫带虫的牛体上可被感染,病原能在饱血的雌蜱体内经卵传递,其第二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将大巴贝西虫传递给易感牛的能力。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这种病原。  相似文献   

12.
牛瑟氏泰勒焦虫病是二棘血蜱(长角血蜱)在牛体吸血寄生时,将瑟氏泰勒焦虫病原体传给易感牛体后,导致发病的。 该病最早由Bn、Yhcrmo,3,和H.A.ⅡOXTOpeB于1930年在苏联境内发现,1960年以后在我国贵州、甘肃、陕西、青海、辽宁、吉林、河北等省也陆续见有报道。近年来,该病流行面积逐渐扩大,对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严重。为防治本病流行,我们于1983~1984年开展了牛瑟氏泰勒焦虫病药物治疗试验,采用人工感染发病的方法、较为系统地观察了药试的全过程。结果表明,磷酸伯氨喹片杀虫效果最好,治愈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3.
牛瑟氏泰勒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的血液寄生虫病 ,其临床表现为高热、贫血、黄疸、体表淋巴结肿大 ,严重的可引起牛死亡。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新引进牛和改良牛的发病率、病死率均高。本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我国自贵州发现本病以后 ,相继在许多省 (区 )有发生本病的报道。因此 ,建立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是防制本病的关键。1 材料和方法1.1 虫体抗原 将感染瑟氏泰勒虫的黄牛红细胞接种给免疫缺陷小鼠 ,当小鼠红细胞的染虫率达到15 %左右时 ,自心脏采血制成抗凝血。1.2 免疫荧光用载玻片  12穴载玻片 ,由日本带广原虫病分子…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马类家畜中流行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已查明其病原为驽巴贝虫(Babesiacabali),该病原的传播媒介是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为了给防治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我们从1996年开始,连续3a对当地的优势蜱种森...  相似文献   

15.
牛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大型血孢子虫。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以高烧、贫血、黄染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诸省,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及西藏察隅地区也有报道。本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Boophlus microplus)、消色牛蜱(B.decoloratus)及扇头蜱属(Rhpicephalus)的几个种(Morzaria,1977;刘钟灵等,1986)。  相似文献   

16.
牛羊蜱传性血液原虫超微结构的研究1)———边缘无形体的超微结构观察吕文祥罗建勋张玉德张其才窦惠芳王玉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730046)有关牛、羊蜱传性血液原虫超微结构的研究,国内除吕文祥等对牛双芽巴贝虫和牛大巴贝虫红内期超微结构作过透射电...  相似文献   

17.
(一)流行病学调查 1.分布:1985~1987年在发病季节用病原检查方法,在苏泊淖尔、吉日嘎朗图、温图高勒、古日乃、赛汉桃来5个乡和巴彦桃来农牧场对绵羊和山羊进行了边虫病调查。结果证明山羊的边虫病主要流行于吉日嘎朗图、苏泊淖尔两个乡和巴彦桃来农牧场的沿河草场上,流行区域为额济纳旗绿洲的腹地。每年春秋两季额济纳河水浸灌草场,属河泛地,低地草场类,是全旗最好的草场。草场生长有胡杨、柽柳、骆驼刺、黑果枸杞、芨芨草、碱草、红沙、齿叶、白刺、沙蒿、苦豆子、芦苇和其它杂草。植被盖度达40%~60%。在流行区,羊体上的寄生蜱主要有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亚东离眼蜱(Hyalomma asiaticumkozlovi),和短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pumilio),哪种蜱是羊边虫的媒介蜱,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绵羊焦虫病(Piroplasma ovis)在国内未见报道。此病近年来在我州的甘孜、炉霍、道孚、乾宁等县的半农半牧区陆续发现,呈地方性季节性发生。这些地区还有牛双芽焦虫病、牛巴贝西焦虫病、羊泰勒氏焦虫病等流行。(一)临床症状 本病每年4~6月和9~10月发生。体温升高41~42℃,呈稽留热,个别的后期呈低体温在37℃以下。病羊减食或停食,瘤胃压之呈面团状,蠕动减弱,反刍慢而无力或停止。精神萎顿,两耳下垂,垂头呆立,被毛粗乱,消瘦,喜卧,落群。粘膜贫血,  相似文献   

19.
巴贝科 (Babesiidae)和泰勒科 (Theileriidae)的原虫统称为梨形虫 ,属顶复门 (Apicomplexa)、梨形虫亚纲 (Piroplasmasina)。由上述 2个科的原虫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梨形虫病。以前的分类将其隶属于孢子虫纲的血孢子虫目 ,故称其为血孢子虫和血孢子虫病 ,又称焦虫和焦虫病。梨形虫由蜱传播 ,有些种的病原性弱 ;有些种具有很强的致病力 ,能引起家畜发病甚至死亡 ;有些种对动物的致死率很高 ,因而对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威胁。笔者就已确认的甘肃省家畜的 4种巴贝虫 (Babesia)和 6种泰勒虫(Theileria)作一简要综述。1 巴贝虫和巴贝虫病1.1…  相似文献   

20.
利用病原检查法在甘肃省42个县市对1311头牛进行了牛蜱传性血液原虫调查,并研究了不同生态地区虫种的分布特征。调查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瑟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5种病原。双芽巴贝西虫分布于文县、康县,感染率为3.33%~6.25%;大巴贝西虫分布于两当、天水北道、康县、成县、清水、崇信等地;瑟氏泰勒虫分布于陇南山区、陇东高原 及夏河、临夏、天祝、武威、张掖、定西、临洮等地,感染率为4.16%~100%;环形泰勒虫分布于临泽、民乐、安西、高台、敦煌、永昌、民勤等地,感染率为24.3%~90.32%;边缘边虫主要分布于陇南各县及崇信县。这次调查中发现的大巴西虫和边缘边虫在甘肃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