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卫武  吴红玲  陈志成 《小康》2007,(10):92-94
"茶是和平饮料",李瑞河为延续祖母生前的善举,在漳州盖了一座"良心亭",终日为行人施茶,十四年来从不间断。李瑞河说,21世纪是中国茶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茶道中吸收了“礼”的精神,上自朝廷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茶礼在风俗相同、方言相通的闽南和台湾的工夫茶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地人的“开门七件事”中,工夫茶被摆在首位,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人们习称茶叶为“茶米”,把茶叶冠于大米之前。工夫茶的泡饮自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有工夫可言,  相似文献   

3.
《小康》2021,(28)
正"害人之心不可有,帮人之心不可无"是我几十年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帮助的内容是多样的,总之,急人所急、难人所难,皆为助人矣。人们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大概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之谈。初闻"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心中很不以为然: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坏人,防什么防!后来才知道不是前人说得不对,而是自己太幼稚了。  相似文献   

4.
《小康》2020,(6)
正2014—2019年班玛当地共种植藏雪茶1.85万亩,建成了青海首条藏茶加工生产线,实现了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撩开面纱惊八方"的逆袭。班玛藏雪茶不仅拓宽了产业发展渠道,还带动了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茶莫(无)盐,水一般;人莫(无)茶,鬼一般。"这是青海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因为食用较多的肉食和高蛋白质胆固醇的奶食品,消食去腻的茶叶成为青海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作为茶叶消费大省",不产茶"一直都是当地的一个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5.
"大红袍"被当地人称作"乞丐茶",品味之后才发现,它其实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内身、菩萨的心肠"。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书中说,喝茶喝到中国的大红袍,算是喝到了顶尖。喝了武夷山的岩茶,其他的茶都不再想喝,好像没有了味道。  相似文献   

6.
杨茂旺 《人民政坛》2010,(11):41-41
<正>政和县以茶立县,因茶得名,"白毫银针"自古有名。近年来,政和县大力实施"打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的发展战略,茶产业蓬勃发展。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茶厂经营者,为家乡茶产业的繁荣发展感到高兴。但是,在茶产业快  相似文献   

7.
"寒夜客来茶当酒。"客来奉茶,以茶会友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和平使者"的作用。福建"天福"茗茶和台湾"天仁"茗茶两大茶叶集团创办人、台商李瑞河先生生于1935年,现年85岁,被很多人尊称为"世界茶王""当代陆羽""和平茶使"。2016年,李瑞河先生完成了一个心愿,把他在台湾南投县名间乡松柏岭的出生地故居重建成一座兼具茶历史文化展示和祭祖等多功能的文化馆,命名为"李氏家园",供民众免费参观。  相似文献   

8.
茶之源     
尚道 《台声》2008,(11)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 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荼经考证即为今丑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中写遒,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遒: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9.
茶,中国人数千年来不可或缺的健康和精神饮品,最有中国特色的农作物。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据统计,目前,城乡居民年消费茶叶1.3公斤,到2020年消费量将增至1.7公斤。巨大的市场需求,呼唤茶产业更大的生产规模、更高的产品品质、更强的企业实力。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世界茶看中国,中国茶看云南。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中心,是普洱茶的故乡。茶叶产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茶叶主产区的支柱产业,更是有望打造成为千亿元产值的大产业。四月春山问茶时,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醇酽香甜的"云南味",看看一片茶叶如何做出数百亿元的"大文章",又如何提档升级,演绎绿色跨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杨瑞荣 《两岸关系》2010,(12):46-47
<正>11月16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台办、农业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茶业协会、农会等16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隆重开幕。本届茶博会实行"会节同办",同期举办武夷山茶节,集茶业展览、商贸、文化、  相似文献   

11.
茶香飘四海,友谊连九州。2014年11月16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台盟中央、全国台联等15家单位联合主办,南平市人民政府承办,省直有关部门、设区(市)政府及武夷山市政府等25家单位协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隆重开幕。本届茶博会秉承"缘聚武夷茶和天下"理念,主题为"茶与养生",兼顾"茶与茶文化、茶与茶具、茶与茶食品、茶与茶设备"等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参与推动下,海峡两岸茶业博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16,(6)
正周作人写过一篇《喝茶》,里面有一段文字很有名,常常被人抄来抄去:"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同样是说茶,我却更喜欢周作人《苦茶随笔》里的另外几句话:"苦茶并不是好吃的,平常的茶  相似文献   

13.
古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说的是郑板桥在当县令吋,经常微服私访。有一年春节,他看到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看后微微一笑,令差役取来白米和衣物送去。主人叩头谢恩。有人问其缘由。郑板桥说:“这户人家缺一(衣)  相似文献   

14.
《创造》2007,(4)
第八界中国普洱茶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于2007年4月10日晚在普洱市体育馆举行.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沈培平致闭幕词. 沈培平总结说:以"百年贡茶回归普洱,盛世普洱再写春秋"为主题的"一节两会",是一次文化内涵丰富的盛会.  相似文献   

15.
高继宗 《中国减灾》2013,(6X):50-51
<正>郑板桥,乾隆七年春铨选为曹州府范县知县兼署朝城县,十一年调任山东莱州府潍县知县,十七年底辞官。郑板桥辞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重农轻士、乐为农夫;二是不肯与虎狼官吏共事;三是为民造福的夙愿无法实现。重农轻士乐为农夫郑板桥在做官之前,曾写《道情十首》,其中就有不屑为官的豪言壮语:"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首道情儿归山去了。"做官之后,郑板桥更认为做官不如为农。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里说:"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  相似文献   

16.
浙江茶溯源     
浙江茶事据推算稽考,约在汉代,迄今已悠悠两千年。汉代史料曾记载仙人丹丘子指引余姚一个叫虞洪的人上山采茗的故事。在浙江,至少在东汉时,人们对茶的药用及饮用价值已有所认识和了解。东汉时期所作的《桐君录》对茶树的形态及药用和饮用价值有很具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正11月16日至18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本届茶博会以"缘聚武夷、茶和天下"为主题,以"茶文化""茶养生""茶器具""茶食品""茶设备""茶旅游"等为博览会主要内容。茶博会特设"一带一路"展区,其中来自台湾参展商  相似文献   

18.
正茶,起源于中国。我国是最早用茶树的叶子或芽制作为饮品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描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我们的祖先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栽培茶树,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以后陆续传种到其他的国家。茶叶按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和白茶。如果按产地分,种类就更多了。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我国传统的毛尖、普洱、铁观音、龙井、碧螺春之类的茶,而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乐氏同仁国医馆老药铺  相似文献   

19.
叶茂 《今日海南》2005,(3):45-45
朋友自家乡来,送我两小袋茶。“这是黎洞山明清茶”,朋友说,“别看它包装土气,但金玉其内,经行家品评,绝不亚于蒙山仙茶”。朋友神吹海聊,口若悬河,我微微点头,淡淡一笑,心里很乐。有朋自远方来,而且还带来乡土特产,怎能不乐呢。我没有特别嗜好,不是茶道行家,但名闻天下的西湖“龙井”,洞庭湖“君山银针”,玉泉山“仙人掌茶”等名茶,多少也眼见过、品尝过,至于四川蒙山的“雾钟”等茶,更是赫赫有名。乡土所产茶叶,以苦丁茶比较出名,这明清茶,我倒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闲聊之际,壶水已滚,我说:“来,品尝一下您带来的仙茶!”烫过盖碗茶具,放…  相似文献   

20.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