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以资本的无限扩张为手段,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马克思主义用自然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一个生态和谐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的命运”构成马克思思想的基本视域,但他对现代性问题并非从单一维度去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曾经是启蒙理性的信奉者;对于资本主义带来的普遍异化,表现出了罕见的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为克服现实的矛盾和悖谬,又重新设计通向未来理想社会的道路。生活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马克思,其现代性的多元视域是紧紧围绕“资本的逻辑”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首先立足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应然视域,从人的本性出发,分析人的需要.在他看来,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一个符合人的需要的社会.他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试图超越“生物学的”与“社会学的”方法来规定人性,进而提出了诊断人的精神健康的标准.基于上述多重视域的综合,他从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理论预设出发,确立了批判资本主义的价值始点.其次,弗洛姆以其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视域,透视17~18世纪资本主义演进的历史逻辑及其特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式微及其关系的疏离,进而论述了“物的地位高于人”的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生成.再者,弗洛姆通过分析20世纪资本主义的特征,揭示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何以疏离,管理和消费等何以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蓝强 《岭南学刊》2020,(4):116-122
人通过劳动为中介把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联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这是"人—自然"系统演化的社会环境。价值动力、实践动力和认识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自然"系统的演化动力系统,推动着"人—自然"系统的社会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展、生态关系的发展和劳动的发展是系统发生、协同进化的过程,并且人的发展程度和劳动的发展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劳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被动劳动、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三个阶段;相应地,"人—自然"系统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的推动下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田园牧歌式的低级和谐,而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高级和谐。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纽带。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异化劳动,劳动的异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的深层根源。为了从根本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的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的社会学视域首先关涉意识形态的社会学种类,包括阶级的、性别的、种族的、民族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等等,其次关涉意识形态的社会性质、社会定位、社会功能及其运作等问题;意识形态的知识学视域首先关涉意识形态的知识学种类,包括政治的、法的、哲学的、道德的、宗教的、美学的意识形态等,其次关涉意识形态知识的真假及其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意识形态的社会学视域和知识学视域两者是交叉、融合的关系,一个是对意识形态的纵解剖,另一个是对意识形态的横解剖.  相似文献   

7.
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将生态危机或是自然危机的产生归咎于人与自然相处的错误理念与不恰当方式,实际上,这一问题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而问题的根子则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即是说,错误理念与方式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差。在回应当前的自然环境问题时,相对于欧美国家提出的具有选择性和局限性的"绿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是一种生态学与社会形态的有机结合,其话语体系的建构指向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态及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历史性替代。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方面的科学观点。囿于时代和历史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散见于其文本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对他们主要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刘燕 《岭南学刊》2020,(4):123-128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空间格局不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空间结构,而是一种"有机"的空间结构,指向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共时性向度。从前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格局的自发性实践到资本主义社会空间格局的全面异化,人类活动的空间视域越来越开阔,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裂缝也越来越难以弥合。系统考察空间格局的嬗变逻辑,旨在解决国土空间开发失序的问题,致力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非均衡与均衡相统一以及高效、宜居、美丽的空间格局,进而构筑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加强生态伦理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保华 《理论月刊》2004,(12):99-100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伦理建设为生态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法律规范提供伦理支撑;加强生态伦理建设有利于扫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1.
多维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琴 《湖湘论坛》2013,(5):33-41
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如何复兴,便不能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讨论这个问题需采取恰当的视域。以往,思考和处理该问题曾有三种不同的视域,即:比较学视域、意识形态视域和民族化视域。这三种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三种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处理方式。今天,我们应该采取“综合创新”的策略,确立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视野,既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也以现代的进步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使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最终实现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试图用生态学理论去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生态视域,以此来揭示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深层内在联系,并提出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对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新萍 《求索》2013,(11):102-104
霍华德·帕森斯在《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态学》中通过批判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责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深度挖掘,指出他们有自己明确的生态学并全面论述了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通过劳动和技术实现的相互转换,必将经历人与自然的前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异化关系和共产主义的统一关系;其对生态危机的分析也为我国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永红  胡大平 《求索》2008,(12):92-94
以比较的视点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可以发现,它的根本思想变革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并反过来理解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集中阐述,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掠夺与剥削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和生态危机,并且阐明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资本逻辑。因此,要解决新陈代谢断裂,必须打破资本逻辑,实现自然—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不仅对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何克服环境危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和共同难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关于人如何看待人自身、自然的价值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思想丰富且深刻,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桥梁、环境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思想是其中的精髓。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国内外的环境危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裕宁 《人民论坛》2012,(35):182-183
文章对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功利观现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社会功利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客观正视功利主义对现代中国社会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强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只有将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进行全面的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四个规定,即: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要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消除产生异化的土壤——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周文娟 《求索》2022,(1):73-80
文学接受理论又称之为"接受美学",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诞生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然而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由于对"期待视野"研究尚欠深入,因此还未能将其研究范式有效地建立起来。实际上,"期待视域"是基于读者先验结构与文本体验建构互动生成的阅读"召唤结构"。"期待视域"基于"图文缝合"运行机制的结构图式,弥合了当下与过去之间的历史间距,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为实现文学接受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审美方向和主客体融合的交流平台。"期待视域"效应取决于结构图式定位的准确程度,在于"期待视域"结构图式与"图文缝合"运行机制的有机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