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的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结合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和道德功能.本文就玉文化和儒家文化相互关系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陈晶晶  何明跃 《人民论坛》2012,(17):146-147
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一直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任。中国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之一的"君子"观与玉文化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玉德思想依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言行举止。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仍然秉承着祖先对玉石的崇敬,执著于对玉石般高尚品质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王春阳 《人民论坛》2012,(23):160-161
玉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核心是以玉作为载体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再创造。玉文化产业要拓展海外市场,就必须加大对玉文化传播的力度,通过举办国际玉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海外举办专业性玉展以及向海外大力推介玉文化旅游等传播方式,积极培育海外消费主体,拓展海外市场,促进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1日-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7--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以"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主题,旨在探寻儒家义理,追寻现代价值,以期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来自韩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及中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与科技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映红 《前沿》2002,(12):151-152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过积极作用 ,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论述了儒家文化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是否还具有影响力 ;儒家文化是否有利于现代化建设 ;儒家文化是否与科学精神相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潘玥 《前沿》2009,(6):134-136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可数儒家文化,本文从儒家文化着眼,从公共关系着手,较深地研究了儒家文化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最后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例,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以爱的名义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或称儒学)为主体包容多元的文化。古今中外,文化为政治服务,中国的儒家文化尤其如此。儒家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当然包括怎样正确地看待儒家文化在传统政治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影响。一、儒家文化也是政治文化“文化”的涵盖极其广泛。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说,儒家文化也就是政治文化。首先,儒家文化形成于政治、服务于政治。儒家文化的形成,最初是孔子对宗法社会伦理的概括。所谓宗法,就是血系统治之法。孔子着眼于三代的宗法统治经验教训,即族、…  相似文献   

11.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公超  付少平 《前沿》2013,(2):117-119
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人对宗教并不十分热情.这主要是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对于儒家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学者们存在很多争论.实用主义是解决这些争论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本文从儒家文化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宗法性传统宗教,与佛、道两教的关系入手,分析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教领域中的影响,认为我们无论认为儒家文化是否是宗教,儒家文化在宗教领域内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相似文献   

13.
冯鑫 《传承》2010,(24):144-145
儒家文化的"成人之道"不仅注重内外兼修,全面发展,而且还强调个人的价值要体现在对集体、社会的贡献中。汲取儒家文化中人的发展思想的精髓并加以运用,有助于加强道德建设,强化人的奉献意识,提升人的进取精神,增强人的集体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当代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革命家,周恩来驰骋中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人生哲学形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周恩来人生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周恩来又浸润在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所以,儒家文化是周恩来人生哲学的重要精神养料。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文化对周恩来人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自从160多年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儒家文化在国外西学东渐和国内批判的双重打击下,日益式微。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儒家文化较之过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起色。但是,如何看待目前儒家文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却有了不同的评判。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正在甚至已经复兴,有人认为儒家文化依然低迷,孰是孰非,似乎还没有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全忠 《前沿》2003,(9):176-178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现代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 ,中国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可以借鉴和吸收中国儒家文化的精华 ,培育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稳定而鲜明的企业文化。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或者说影响主要表现在 :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管理方式、职工行为模式、企业伦理规范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程朱理学渊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文化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其本质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文化 ,其理性的内核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孕育了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 ,从而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儒家文化的发展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的 ,它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最初的儒家文化是以创始者孔子及稍后的孟子为代表 ,此期为儒家文化的经典阶段。到汉武帝时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式确定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封建文化核心的统治地位。由此发展到儒家文化的第二阶段。到了宋代 ,由于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佛教兴…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势必会受到儒家文化对它的浸润,从而呈现出儒家文化鲜明特色。综观中国体育文化的全部,并非仅仅强调中庸和谐、修身养性,我们认为中国体育的特色是在平和之气中孕育风神劲骨。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小华 《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中国茶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就是"和"的思想境界,实际上也就是儒家哲学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等在内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理性精神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