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谭贤楚 《前沿》2002,(12):148-150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 ,经济全球化日益激烈 ,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创新”。本文通过对科学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关系的探讨 ,认为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并指出二者的“融合”是实施文化创新的关键 ,文化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文化是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认识和变革自然中所获得的成果总和,其内涵包括科学、技术、文化三个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丰富文化建设内容、发展文化建设手段以及科技工作者的示范作用等方面.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含了科学技术文化的匮乏和科学精神的不足.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公安文化与行政文化的关系和公安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云平 《公安研究》2007,149(3):82-86
公安文化是社会文化、行政文化与公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行政文化在公安行政部门的表现形式。公安文化建设是发展公安事业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文化育警,以文化强警,使公安文化成为综合警力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毛天虹 《人民论坛》2015,(5):172-174
自从斯诺先生提出"两种文化"的命题以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割裂、冲突,一直是当代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融合汇通的"第三种文化"的理论研究更是一个难题。因此,以生态文化为视角研究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交融,进而形成以"生态"为核心的"第三种文化",对推进生态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在社会历史中进化发展的.文化进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转型,这就是由单一的竞争模式向协同创新模式的过渡或兼容.文化进化必须在传承中提高竞争力,在协同中提高共生力,在创新中提高生产力.传承、协同与创新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区域文化的交融。就东西部地区来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仍然很大,而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制约了西部的发展。因此,要加强东西部文化的交融,在西部文化中注入更多现代的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因子,实现观念转变,更加突出经济理性观念,强化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增强创新精神,注重开发人才资本的理念,从而创新与提升西部文化,继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一个文化全球化?现实的趋向是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呈双向增强态势.文化霸权主义者、文化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文化理想主义者把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绝然对立,夸大了二者的不相容性和排斥性,选择了文化冲突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战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是在前进中弘扬、在坚持中发展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8.
山石 《天津人大》2006,(4):44-44
近日,有机会瞻仰鲁迅先生的故居,实现了积久的夙愿.站在先生的故居前,自然想到先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贡献.在大学念书时,就酷爱先生的作品,特别是鲁迅杂文.我的毕业论文也与鲁迅杂文相关.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就必须有科学的开发思路和文化安排,形成以高、精、特为龙头,以历史遗存为力点,以自然休闲为铺垫,以民俗文化为大观的开发结构,从而弘扬本地主题文化,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增强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吸引力,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开创旅游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1.
王舒宇 《思想战线》2008,34(1):56-60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对民族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尊重科学,提倡科学,实施重大文化科技工程,把科学当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来加以利用,是创新民族文化,推进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谈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炜  吴艳 《前沿》2002,(9):62-66
中国创新精神的不足 ,原因之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严重制约。其中 ,崇古、追求安稳的文化心态 ,形成抑制创造力生长的社会心理基础 ;尊崇某些权威的社会伦理 ,成为阻碍个体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行为规范 ;重伦理道德、轻科学精神的社会风尚 ,影响科学精神的确立。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在这个过程中 ,尤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 :培养公平竞争意识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培育法治精神 ,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追求科学精神 ,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 ,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3.
论先进文化的衡量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要正确区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 ,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正确区分文化的先进与否 ,才能真正作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而始终坚持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则不论是对社会的进步 ,抑或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爱国侨领李先前先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著名的"橡胶、黄梨"大王,对星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远.他与岳父陈嘉庚先生一样乐于捐资助学,其一生资助过的学校遍及星马,并在故乡福建省长期资助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与梅山学村.着重描述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星马地区,李先前先生沟通协调.努力创建种族和谐、教育平等的氛围,实现其多元文化共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王人杰 《今日浙江》2013,(23):52-52
水文化是指囊括了各种以水为载体创造的文化现象,也就是有关水的文化或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温州龙湾区地处瓯江人海口南岸,东濒东海;平原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中小河道密如蛛网,纵横交错,大罗山间无数溪流淙淙。一个“湾”字就能显现她与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先进文化代表了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民营企业素质提高,以文化力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创新等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主要包括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创新.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关系,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理论与实践上的统一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18.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是对文化相对主义所误导的“文化对立”姿态的一种超越。但“文化自觉”概念并无法消解依旧存在的“文化冲突”;且容易衍生为以“文化复旧”为表现形式的“民族的自我中心主义”。位于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或许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汪松明 《理论月刊》2003,(4):112-114
文化全球化是各种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平等地融通、交流而达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们的普遍认同.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尤其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英语文化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因而形成"文化霸权".这种态势引起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要从文化产业、文化法制建设、文化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就是以其文化特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我理解文化有大文化与小文化的概念之分。小文化的概念应与知识同义,概念再放大一些是指精神文化的内容,包括科学理论、教育、文艺、道德、宗教等人类总体精神生活领域。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应该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等。从这个意义理解,就等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都可以划人文化的范畴。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过程中,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贯穿始终,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为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