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安 《传承》2008,(24):74-75
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是对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论述。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环境对庄子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产生至关重要。乱世不期救世只期保身全生,是庄子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出发点。在全生的基础上,庄子通过安命思想和齐物思想来完成对尘世的超越,从而达到精神的逍遥。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佛道。庄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庄子虽然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其哲学思想却历久弥新,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可以说,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献中,《庄子》一书无愧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尽管关于庄子思想的研究文献早已汗牛充栋,但在新的时代和新的语境中,如何理解两千多年前庄子的思  相似文献   

4.
论庄子精神自由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庄子只能通过"游心"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了实现生命自由境界的两条路径,一是自然无为,二是"心斋"、"坐忘"。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达至"得道"的人生境界,这种超功利的境界即为审美的境界。庄子哲学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晴朗 《观察与思考》2010,(11):64-64
我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其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无论是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对"现实"概念的理解上,都是一致的。但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没有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升到马克思世界观基本问题的高度,也没有把实践活动概念化,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7.
学哲学到底有什么用?无论是在哲学"圈内"还是"圈外",相信不止一个人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对此,周文彰有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析解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9.
<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命题或哲学命题,一般都认可是马克思首创,这应该没有问题。马克思以前的诸多有关人的发展的探讨,无论是在"发展"本身还是在"自由"、全面"的问题上,都没有达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整体而科学的把握。那么这样说,是否就意味着马克思关于人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想体系的背后都存在信念.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都是如此.这样的信念往往是形而上学的,无法以经验评判其真伪.这导致了科学哲学界围绕着科学认识纯粹是人的主观建构还是客观真实描述,是发明还是发现事业的争论.以"客观世界是科学认识的实在前提和人是科学认识的逻辑前提"来理解科学事业,有利于整合科学认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难题.  相似文献   

11.
华军 《长白学刊》2004,(4):64-67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生终极关怀与本体论思想是相贯通的.它具体体现为人对其精神世界和物质实在的双重追求.前者正是传统哲学本体论形上反思所要展示的主体精神,而后者则是本体论实用精神所着力追求的经世致用.无论是形上反思还是实用精神都是关于人生理想的一种实在追求,都有着其相对圆融、相互兼容的思想体系.且二者是相与生成发展的.在实现人生终极关怀的过程中,二者的对立性存在是促成发展的主导因素,而人也正是在对这二者关系的不断突破中求得自身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认识论上来看,无论是"唯物"的认识路线还是"辩证"的思维方法,都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群众路线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人民群众、生产力、实践这三个哲学范畴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主体间性思想同样也可以成为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依托,真正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剪除视群众为"客体"的官僚主义作风,确认并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观上,<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郭象通过注<庄子>的方式消解了"道"的本体内涵,认为自然之上并无一个本源性的"道",万物只是"自生自化";禅宗从其心性理论出发,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人心灵的幻象,把自然问题归结为精神现象问题.庄、玄、禅自然观的转变导致了人在自然中主体性地位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人同时成为审美的主体,并使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转向追求空灵和意境.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的两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西部",无论是在政府工作报告的讨论会上,还是午餐和会后的休息时间,无论是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还是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大家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西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每年都是记者们对代表委员进行"围追堵截"的最佳采访场所,今年,东部沿海的领导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广东省省长卢瑞华说,这次是他上台阶最顺利的一年,只有一个记者追上他要求采访,而往年卢瑞华总是被几十名记者"围攻",没有十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一个生命哲学家.他以"道"作为解释生命的起点,"道"自然无为,人生命的轮回是"道"的具体体现,其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展示着"道"的自然本性.庄子生命哲学中所蕴涵的生存智慧,依然照亮了我们今天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庄子哲学的三种主要思维方式——负面思维、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的含义、特征及其作用,认为负面思维是庄子哲学思维方式的核心,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是为负面思维服务的。  相似文献   

17.
陈延庆 《理论月刊》2000,(11):27-29
本文论述了庄子哲学的三种主要思维方式——负面思维、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的含义、特征及其作用,认为负面思维是庄子哲学思维方式的核心,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是为负面思维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和对话者,中国哲学呈现为以经典为基础的哲学之思,以经典为依据,是哲学之思的主要形式,"天人之际"是其所指向的主要对象。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不同的视域相激相荡,意义不断生成,郭象注《庄子》作为哲学事件,代表着一种成熟,它不仅表现在郭象注《庄子》时对诠释者与文本愿意之间矛盾的解决思路中,更表现在郭象《庄子注》中所表达思想内容即"游于羿之彀中与独化于玄冥之境"中,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人的现实关怀与精神超越在此得到了安顿。  相似文献   

19.
他乐当媒体的"通讯员"、襄阳的"宣传员",他是人大会议精神的宣讲员。大家都说,他的"航天专家"和"马代表"两个称谓都响亮。马国富是一名优秀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他的工作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有着一个很响亮的称号———"航天专家"。可无论是在所里、行业内,还是在市里、省里,"马代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