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文岚 《桂海论丛》2009,25(6):67-71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文章从公共政策公共性的三个基本维度即合法性、正当性、民主性出发,具体评判南宁市电动自行车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曲彦 《岭南学刊》2013,(2):59-63
政治公信力是判断执政党是否具备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指标。执政党通过自身的纲领凝练和引领公共价值,通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有效输出获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对于国家的合法治理。因此,政策的公共性是执政党维护政治公信力的基础。要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在处理政党与政府的关系上,要密切政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明确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在增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途径上,要坚持政治活动宪政化,公民参与制度化,公共政策程序化。  相似文献   

3.
民生时代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政策作为对全社会价值资源最有权威的分配工具,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政治过程所作出的选择和分配办法的制定来解决公共问题,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进入民生发展新时代以后,社会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社会发展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就历史地逻辑地统一在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就是要保证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民生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成了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彩千  吕霞 《前沿》2005,(1):81-82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政府公共性的含义 ,认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只能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在社会转轨时期 ,坚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对现行政府与社会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政策的公共性来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政策问胚的现象与对策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策问题的显现源于社会公共活动自身的发展及其变异;对策研究则是从公共利益出发,以问胚导向为原则,以探索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是以本着解决问题为本而甚少牵涉个人价值,政策制定是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力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包括机构和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竹立家在《学习时报》2005年12月19日撰文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执行力,解决影响发展与稳定的公共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形成三个有效机制: 一、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形成有效的、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符合公共精神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要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必须建立一个民主开放和公开透明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  相似文献   

7.
论公共企业伦理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梅 《求索》2007,(12):133-135
公共企业是具有公共性的经济实体,具有公共性与盈利性双重特点,既不同于政府等公共组织,又不同于私营企业。但是,公共性是公共企业的本质属性,公共企业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根本行动目标。公共企业必须应当承担服务公众,依法管理,维护社会公平秩序的伦理责任。这些责任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良好的制度安排,只有这样,公共企业的公共性才可以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寻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 ,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时应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这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本质属性。但寻租现象的存在往往导致公共政策的非公共化 ,利益集团和一些自利的公职人员以公共利益为代价谋求其特殊利益 ,从而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本文主要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探讨制度非均衡状态下寻租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共生关系 ,指出“租”本质上内含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之中 ,寻租破坏了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又将导致新的制度非均衡。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共决策中的技术论与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征要求决策主体要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公共决策中的政治技术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建设思想库、运用决策模型、举行政策听证等等。公共决策中的政治艺术主要包括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识人善用、模糊决策等等。现代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进入公共决策系统并成功的运用,保证了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民主性与合法性,加速了公共决策主体的公共理性化。  相似文献   

10.
陈建华 《前沿》2009,(1):22-24
社会公共政策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公共利益无疑应当是一切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政策以解决问题为依归,但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的政策效果可能就会不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其实是一个多元的价值构成,有公平与效率价值、稳定与革新、法治权威和民主参与等价值之间的平衡和矛盾。这些价值取向组成了一个价值包,从而形成了社会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多元结构。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认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分析、政策执行、政策效果分析等步骤。任何社会都存在许多引起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其中一部分或迟或早会构成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那些有广泛影响,迫使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称为社会公共问题。一般地说,社会问题均具有公共特征,但它们并不都是公共政策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包含五个基本条件:(1)社会客观现象,社会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2)大多数人…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公共政策的社会总体利益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利益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以及关于公共利益的种种争论,对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说”提出了挑战。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此目标决定了公共政策的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取向。“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统一的保持“公共性”是追求社会总体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追求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是“公共性”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策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民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特点和新趋势,而拓展公民政策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以及维护政策体系合法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公民政策参与制度化、建立参与型政治化以及推行公共政策决策听证制度是社会转型期拓展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公共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公共政策议题选定是社会问题走向政府议程的关键环节.R·科布和C·埃尔德在区分了不同政策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政策议题选定策略-扩散议题战略:通过以适当的界定议题为基础,并积极利用象征和大众媒体来使议题扩散从而进入政府议程;该种战略与参与式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为我们在公共政策议题选定中如何确保公共政策之公平与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实践上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府作为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机构, 通过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增进和实现公共利益,并对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如哈贝马斯所说"国家是'公共权力机关',它之所以具有公共性,是因为它担负着为全体公民谋幸福这样一种使命". [1]政府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公共决策的能力和质量, 履行政府公共责任而获得和提升政治合法性, 这同时也是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社会结构分化、利益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社会各领域出现不同层次、规模和程度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以及随着公众对于政府公共决策的关注度急剧提升, 对参与公共决策过程以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这给政府的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6.
公平、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公共政策因具有利益协调的功能,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公共政策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价值缺失和偏差,就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为了抑制公共政策的价值偏差,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均衡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以及政策回应机制。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其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策的价值取向有失公平,造成了社会的失衡。本文通过对公平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平等性诉求与差异性诉求,以及增强政策公平性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公共精神的"公共性"本质在于其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公共性问题,生态关怀是公共精神的应有之义。然而,观照现代人类文明历程,人类以群己之私架空公共利益,造成生态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割裂与分离、全球环境危机和"公地悲剧"一再重演。究其原因在于社会公共价值的生态缺位和生态性公共精神的阙如。培育生态性公共精神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要从理念教育、组织建设和制度垒砌三个方面予以关照。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凸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公共性”缺失在民生领域的反映。改善民生状况,是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民生问题之解决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政府民生保障水平,必须重构政府公共性。重构政府公共性的途径,一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确立和弘扬公共精神;二是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三是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政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不断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9.
张欣 《前沿》2011,(6):133-136
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目的在于,调整和规范社会利益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为保证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的顺利实施,找出改善政策执行绩效的措施,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首先需要了解和研究公共政策与民族文化传统的互动关系,从而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建立起二者良性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以苗族生育文化为例,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公共政策的执行进行利弊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民族文化与公共政策良性互动体系构架。  相似文献   

20.
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和农民维权行为的兴起,打破了“三农”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的屏蔽机制,使它得以进入政策议程并催生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公共政策。“三农”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对政策体系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