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梅 《新疆人大》2009,(5):11-13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促进社会进步的高尚事业,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到底什么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有哪些?志愿者的责任、义务与权益又是什么?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因过错给志愿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志愿组织或志愿者本人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2.
<正>为进一步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近日,河北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切实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的通知》,明确要求:一要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等损害的,因志愿服务组织过错受到损害的,由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因志愿服务对象或者第三人过错受到损害的,  相似文献   

3.
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致使在个案处理和法律适用的过程中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的局面,甚至可能出现对法条的不当解读导致志愿者受害赔偿责任难以落实的情况。目前,学界关于双方关系存在三种观点。根据控制理论,基于公益性及社会公平,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为类雇佣关系,即可适用雇佣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并进行适度调整。依据致害源的不同,应选择合适的法条,合理确认志愿者受损害的赔偿责任分担。为降低运营风险,志愿者组织还应与志愿者签订志愿服务协议,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昊 《今日浙江》2020,(6):44-45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冲锋在前的党员志愿者、迎难而上的社区志愿者、勇于担当的巾帼志愿者、各展所长的专业志愿者……在宁波,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以“最美逆行者”的姿态,汇聚起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力量,共同守望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以规范志愿服务工作和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政府监管,制定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完善志愿者权益的契约保护制度;完善侵权责任的救济途径;完善志愿服务保险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迅速,在志愿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组织社会学的视野下,从保障机制的视角出发,通过相关实证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组织运行系统、组织支持系统和组织环境系统等层面的保障措施不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并据此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机制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来.河北省承德县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县城和“六项和谐创建”活动。广泛组织和发动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红领巾志愿者、白衣天使志愿者、职工志愿者5000余人,以“共献爱心、共创和谐”为主题,集中开展六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8.
在界定文化志愿者概念,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基础上调查发现,厦门市各类志愿者队伍中始终存在着一批从事文化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另外,公共文化部门长期活跃着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整体看来,厦门市文化志愿者招募比较规范,志愿服务较为专业,志愿者能够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志愿者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但是,厦门市还存在着文化志愿者准入不够严谨、文化志愿者考评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志愿服务持续性不足等难题,为此,应当完善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文化志愿者的准入与退出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引进先进管理手段,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网络管理,进而推动文化志愿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上海志愿者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在市区两级文明委领导下,由文明办组织协调,以市区两级志愿者协会为管理机构,统筹各方面志愿者力量,面向全社会开展活动的组织架构。在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志愿服务活动内容的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管理,以及经费募集、社会支持等各个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的参与动机既是对志愿服务对象的不尊重,又是对真正怀揣赤子之心的其他志愿者的伤害,更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崇德向善的文化环境是志愿精神的生长土壤,在见利思义、济世爱民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希望培育出有担当、有德行、有责任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者要秉承志愿精神的真谛,超越物质走向精神、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1.
伊文 《中国减灾》2011,(6):61-61
2011年4月26日,中华志愿者协会在京成立。协会是由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关心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单位或组织自愿组成,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联合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接受中央文明办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维护志愿者权益、规范志愿者行为、提高志愿者素质、宣传和培育志愿文化。会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担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机制进行探析,以河南省平顶山志愿者协会作为个案,从组织目标、组织招募机制、项目设置机制、财务运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七个方面,对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通过明确组织目标,打造学习型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提高服务专业性;建立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做好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组织效能;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等途径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  相似文献   

13.
从团队建设看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有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最盛大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奥运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遗憾。本文通过探究2008年奥运志愿者团队组织构建模式,分析团队模式对于志愿者培训管理工作的意义,试图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志愿者组织形式,建立起连接志愿者高涨热情同良好稳定的志愿服务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26日,中华志愿者协会在京成立。协会是由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关心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单位或组织自愿组成,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联合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接受中央文明办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维护志愿者权益、规范志愿者行为、提高志愿者素质、宣传和培育志愿文化。会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担任。  相似文献   

15.
蒋巍 《广东民政》2009,(9):42-42
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青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志愿服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我省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蓬勃发展。广东志愿者们的足迹已经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乃至世界。目前,依托全省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微观需求,弥补政府与企业、行政与市场之间的空隙,扮演着社会服务的补充和合作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社区志愿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为主要领域,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围绕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社区公益事业开展的志愿服务。”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是伴随着城市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步壮大的。目前,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主要由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老年志愿者等群体构成。浙江嘉兴市96345志愿服务总团依托浙江民政部门(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融各种志愿服务资源于一身,统筹、规划、协调各种志愿服务资源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晶 《青年论坛》2003,(2):33-34
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志愿者对当前人才缺乏的非营利组织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他们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志愿者频频流失的现象已成为摆在非营利组织发展道路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味强调社会责任和奉献爱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使志愿者的价值和志愿活动的意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才能保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征稿启事     
《中国残疾人》2011,(2):68-68
近几年,全国志愿者助残活动风起云涌。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国助残志愿者人数已达530万,各类民间助残组织不断壮大,成为志愿助残的重要力量。全国省、市、县、乡、村普遍建立了志愿助残服务组织,建有县级志愿者助残联络总站2183个,乡(镇、街道)联络站28034个,村(社区)联络点27.4万个。  相似文献   

19.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深入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志愿服务形式、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等。先后开展了3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邀请专业部门、志愿者先进组织负责人对志愿者进行授课,培训志愿者2000余人次。  相似文献   

20.
李晨 《青年探索》2009,(1):48-52
志愿者服务工作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奥运会的吸引力毋庸置疑,然而,奥运会结束之后,志愿者的服务意愿如何、激励机制如何建设等问题亟待研究。本调研的着眼点在于奥运城市志愿者这个群体坐标和“后奥运”时代这个时间坐标。调研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着力研究奥运盛会之后,城市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服务意向、影响城市志愿者继续参与日常志愿服务的因素等问题。调研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对“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激励机制建设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