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衡 《新湘评论》2009,(9):48-52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能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2.
蔡建军 《前线》2014,(8):117-117
最近,笔者常听到一些秘书抱怨:“领导学习一篇讲话,我就得给他写一篇心得体会;领导是不学不行,我是不写不行”;“熬了两天两夜,领导还不满意,嫌不深刻、没新意,让重写”……有个朋友戏言,这是领导整风,“整疯”秘书。  相似文献   

3.
请您评刊     
1999年底;我下岗了,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是《共产党员》让我眼前一亮。贵刊刊登的一篇篇关于共产党员失业不褪色,下岗不离党,自主创业、催人奋进的事迹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于是,我把党组织关系转入了社区,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在自谋职业过程中,《共产党员》始终与我风雨同行,从未间断。2007年.我进入街道工会工作,仍坚持订阅(供产党员》,学用结合,劲头不减。  相似文献   

4.
王涛 《党课》2011,(10):68-69
八年前,我在部队当兵时,写了一篇小散文,被连长大加赞赏。在全连大会上,连长念了这篇小文,念毕,连长竖着大拇指感叹:“好文章啊,我们连一定能出一位作家!”这句话让中专毕业的我深受鼓舞,对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是深信不疑。在战友和连长的鼓励下,我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写作,  相似文献   

5.
评刊表     
《军队党的生活》2014,(3):94-94
93413部队王科来信:我是一名基层报道员,刚刚接触报道工作时,我以为会采访就行了,而对党建知识、党务工怍知之甚少。有一次,在采写一篇关于召开党支部议训会的稿件时,因为我对党建知识不了解,所以在写稿时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笔,这让我意识到必须要补上这一课。当时,我向一位指导员求教,  相似文献   

6.
陈钢 《学习导报》2014,(15):58-59
记不清多少年没动手写过东西了,然而这篇短文却让我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就是这篇《接爸妈回家》(《新湘评论》2014第8期),让我这个大男人看了三遍,泪流何止十次!我甚至很想拜访一下文章的作者,当面表达对这位媳妇的敬意,感谢她给我带来了难得的感动。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挂职,可以说是我人生旅途中最珍贵的一段记忆。因为贵州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淳朴的各族人民,让我对贵州的印象产生了改变。如果说贵州暂时的贫困,那应该是大自然赋予贵州的一份福祉。没有被工业的大肆污染,清新的气候和纯净的土壤,让我永远流连忘返。”这是卢伟航博士的一篇日记,也是他在离开贵州时的感言。  相似文献   

8.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的报告》,其中对生活幸福度的调查显示,关系最大的因素乃是是否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篇报告让我想起了一次次搬家的经历。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9.
亚明 《学习导报》2013,(17):45-45
读者喜爱一份刊物,是因为刊物刊载了好文章,有时哪怕一句话一段宇一篇文,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也会让读者久久难忘,所以读者把刊物比良师比益友;作者呢,花费十二分心思写出来的文字和思想,满怀期望寄给编辑部,憧憬得到编者的认同,尽旱让读者读到;编者的本职就是为人作嫁衣裳,他从每天海量稿件中,睁大双眼,不敢错失一篇好稿。读者、作者与编者以刊为媒,因文结缘,如何使三者期望趋于一致,第14期话题“中国梦我的梦”的策划组稿实践,给我们上了一课。  相似文献   

10.
李利平 《党的建设》2012,(10):18-18
记得来村委会报道的第一天,在打扫办公室时,书桌上红色封面的杂志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随意翻阅间,一篇富有哲理色彩的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依稀记得文章的标题为《你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不用心》,它就如《党的建设》的一扇视窗,带着我走进这本刊物,使我更加主动地去深入认识她,了解她。接下来,一口气读完整本刊物,更感觉众多的栏目、丰富的内涵、精彩的文章、朴实的文风,让我一见如故。  相似文献   

11.
尽孝     
去年十月末,有我参与编著的《晚年刘少奇》书稿临近收尾,一篇论文正在写作中,九旬老母在室内突然摔伤,右肋骨折,卧床日久,长了褥疮,引起并发症,几度濒危。她嘱咐我把自己亲手做好的寿衣放在枕头边,说:"看着不好就穿,别让我光着身子走。"全家人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儿。幸亏老人身体底子好,加上疗救及时,护理得法,她的病情慢慢趋向平缓,生活虽然尚难自理,但毕竞是一天天好起来了。这段时间,有的外埠亲友来信问我忙些什么,有的报刊编辑打电话约我写点文章,我便以实情相告,对他们说,我眼下只能做一篇"文章",就是尽孝;而…  相似文献   

12.
我最早阅读《大自然的智慧》。是在10多年前的《散文》杂志上。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用他独特的哲学思维来审视大自然,揭示大自然蕴含的哲理.其言其理让人折服.我深深地被这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长文所吸引。多少年过去了。但这篇文章却深深地印在心里。后来看到,这篇文章被节选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可见这是一篇堪称经典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友情评刊     
作为《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的老朋友、热心读者,我时刻关注着杂志的蜕变和成长,每期杂志一到手,我就会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它是服务指导我们支部工作的一本实用手册,早已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2014年第四期刊登的《朱彦夫:一个老兵的三场战斗》这篇人物通讯,让我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完朱彦夫的故事,我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  相似文献   

14.
你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社会、对未来既充满希望又一片迷茫的青年大学生的探求之路。读你那一篇篇励志文章,让曾在教育主管部门做文秘工作的我,更加坚定了把工作干好的决心和信心。你像一把火炬,指引着我投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怀抱,从此自己年  相似文献   

15.
《于丹趣品人生》是著名学者于丹最新的作品,它是一本充满着宁静、恬淡、智慧的好书。书中,生动地讲述了她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诠释了对人生和幸福的生命体悟;告诉我们如何摆脱名利的羁绊,享受生命的孤独,觅得平凡的幸福生活。有人称,它不失为现代浮躁世界的一份清凉剂。阅读此书,仿佛聆听到于丹在娓娓而谈那些与她息息相关的生活点滴;那些妙趣横生又信手拈来的岁月故事。透过那一篇篇温暖的睿智之言,让我分享到了她宝贵的人生洞见和深刻思考。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古典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山水情怀、琴棋书画,抑或一壶酒、一杯茶……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实践》2017,(4)
<正>编辑同志:你们好!我与《实践》党的教育版结缘于2013年。那时,我刚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委组织部工作,部机关每名干部的办公桌上都放着几本《实践》党的教育版,红色的封面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翻开杂志,一幅幅生动的政策图解、一篇篇高质量的言论文章、一段段新颖的"党建短波",都让我沉迷其中,阅读杂志渐渐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7.
李红梅 《党的建设》2012,(10):22-22
初识《党的建设》是在13年前。记得那时我入党时间不长,因为党小组长作为实习领队外出。支部书记就找我谈话,让我先组织党小组的党员学习。见我而露难色,他就从办公桌里拿出一本《党的建设》。这是我第一次拥有一本党的刊物,激动兴奋的心情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我就用报纸做了个封皮,没事就看,逐篇通读,觉得好的文章就抄在小本上。另外对照原来党小组长的学习记录,认真准备党小组的学习材料。记得开党小组会那天,  相似文献   

18.
韩兆怀 《求贤》2010,(11):9-9
认识你——是一种缘分。算起来,我与《求贤》交往已经两年有余了。还记得刚认识你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太多的注意。有一天.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时才拿起随手翻翻。没有想到.这一翻,就与你结下了情缘,你那精心设计的版块.丰富多彩的内容,那“人事”专栏里的“求贤方略”,那“文苑”里的哲思小语.深深地吸引了我,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流连忘返.感觉你的美妙。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打工青年,工余勤奋笔耕,迄今已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认识《当代党员》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周我到厂里办事,看见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崭新的《当代党员》,精致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吸引了我,出于好奇,我向办公室领导借阅了这本杂志。回家细细一读,我觉得“当代论坛”、“特别策划”、“助您成功”、“巴山夜雨”这几个栏目很亲切,很耐读。但令人遗憾的是,刊物没有一个专门为打工者倾诉心声的栏目。打工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在都市谋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需要人文关怀。所以,作为一个打工者,我建议《当代党员》能否为打工者开辟一个倾诉心声的栏目,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振兴重庆。  相似文献   

20.
吕日周 《先锋队》2011,(23):29-34
作为受人尊敬的老领导,王庭栋坚强的党性、坦荡的革命襟怀和人格魅力,一直为人称颂。汾河沿岸飒飒寒风,卷起雪片霜花满街。12月21日,是一个让我永远追念的日子。我双眼含泪,在老书记、老领导王庭栋墓前,伫立良久,献上这篇悼念文章。王庭栋书记,您离开我们已经整一年了。一年来的惦念,一年来的怀想,让我一次次从睡梦中哭醒,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