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临床上见到骆驼、山羊和绵羊发生的口疮病症状极为相似。但从流行病学调查又观察到,在羊每年发生本病,而与羊常年混牧的骆驼是首次罹患,那么从三种动物分离的病原体有何关系,是不是同种口疮病毒?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而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抗原:①驼骆口疮病痂皮悬液毒抗原(驼毒):采自发病驼口唇部痂皮病料,去毛  相似文献   

2.
1981年以来在我区一些骆驼群中流行一种临床症状与羊口疮很相似的接触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传染迅速。该病在国内还未见有报道。骆驼口疮病原与绵、山羊口疮病原同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副痘病毒,其形态也极为相似,为了从抗原性及血清学关系上探索骆驼口疮和绵、山羊口疮病原关系,笔者以琼脂双扩散法做了下述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3.
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或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或山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在病羊的口、唇、乳房、尾根、四肢内侧等部位的黏膜和被毛稀疏处发生特异性痘疹、痘块。早期发现 ,及时对症治疗 ,病死率较低 ,一般在10 %以内 ,反之则高。1 发病情况2 0 0 0年春和 2 0 0 1年春 ,榆中县梁坪乡、韦营乡、金崖镇和城关镇 32户农民饲养的 176 1只羊中有 80 2只发病 (其中绵羊 798只 ,山羊 4只 ) ,发病率为 4 5 .5 % ,死亡绵羊 5 2只 ,病死率为 6 .5 %。2 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至 4 1~ 4 2℃ ,呼吸加快 ,心跳增速 ,…  相似文献   

4.
取发病绵羊的皮肤痘疹研磨制成病料样品悬液,将该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同时接种原代绵羊羔羊睾丸(LT)细胞,盲传5代后,转接Vero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鉴定。样品悬液感染未免疫的健康绵羊后出现绵羊痘的典型发病症状,经过LT细胞传代后转接Vero细胞,出现了特征性细胞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PCR均检测出病毒存在。PCR产物的核酸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分离毒株的RPO30基因与已发表的绵羊痘病毒毒株的相应基因的同源性在99%以上。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宁夏固原市疑似绵羊痘病毒感染的绵羊体内成功分离到1株绵羊痘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绵羊痘病毒固原株。  相似文献   

5.
羊口疮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口疮病毒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近年来发现其也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动物,为一种人兽共患病。对羊口疮病毒的病原学、基因组结构、应用研究、免疫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已鉴定的几种病毒重要免疫调节蛋白和毒力基因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较为深入地探究了羊口疮病毒干扰宿主免疫系统及其免疫逃避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羊口疮病毒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GenBank中登录的羊口疮病毒(ORFV)序列(Gu320351),针对OrfV的B2L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了4条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Orf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并进行了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及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OrfV阳性样品扩增产物的电泳呈特征性梯状条带,而绵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口蹄疫病毒、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山羊痘病毒及健康山羊皮肤的扩增产物电泳后均无扩增条带。建立的LAMP方法对OrfV的最低检出量为5.3fg,比常规PCR方法高1 000倍。表明建立的LAMP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6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OrfV阳性检出率为83.33%(5/6),与常规PCR的符合率为100%。本试验为羊口疮病例的临床诊断和Orf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MDBK细胞对西昌市某山羊场疑似患有口疮的山羊病料进行分离培养,经动物回归试验、PCR、遗传进化分析等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病料在MDBK细胞上产生致细胞病变;接种病料的山羊出现典型的传染性脓疱;PCR从分离毒株中扩增出F1L基因片段,该基因片段序列与口疮病毒(ORFV)参考株FJ-SL2、FJ-SL1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8%、99.5%,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进化分析处于同一分支上。本研究从疑似口疮病料中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口疮病毒,遂将其命名为ORFV XC13。  相似文献   

8.
羊口疮病毒(Orf Virus)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成员。关于痘苗病毒的复制机制目前已经搞清(F.Fenner等1974;A.Nagayyama等1970;D.E.Hruby 1979),可是对于口疮病毒的有关问题还未深入地研究,有几位学者对病羊口唇粘膜、试验动物的皮肤活组织以及病毒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作过超薄切片观察,但未能充分说明口疮病毒与细胞互相作用的详细机制,以及子代病毒形态发生的全部过程。我们采用奶山羊睾丸原代细胞(MCTC)  相似文献   

9.
棘球蚴病是犬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猪、骆驼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肝、肺等脏器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类同样遭受感染,引起包虫病。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不少地区均有流行。现将我们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绵羊棘球拗病的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进行骆驼传染性口疮病原分离鉴定研究中,采用SPA—固相免疫电镜法检测口疮病毒,获得较好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1.抗原 (1)骆驼传染性口疮病毒:取自人工感染发病驼痂块,按常规方法作1:10(W/V)稀释,—20℃冻结保存,使用前水浴融化,4000rpm离心30分钟,取上清备用。  相似文献   

11.
化脓棒状杆菌常存于动物粘膜表面,可引起多种动物的化脓过程,特别是侵害牛、绵羊、山羊及猪,主要引起化脓性肺炎、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乳房炎以及其他各种化脓病灶。在许多情况下,本菌可为继发性侵入者。在我国一些地区所发生的骆驼“脓疱病”病例中,有的分得假结核棒状杆菌,有的则分得化脓棒状杆菌。至于由化脓棒状杆菌所致绵羊的脓毒症,则较少见。兹将所遇一例的细菌学检查情况报道如次,供参考。 某实验动物场,饲养有绵羊、山羊各数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欧美各国奶牛和肉牛群的常发病,近年测知,我国也有少数地区存在本病。其病原属RNA病毒,对牛粘膜病毒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绵羊边界病病毒和猪瘟病毒已进行分类,同属于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的瘟疫病毒属(genus Pestvirus)。 病毒在动物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在琼脂扩散系统中,BVD-MD病毒抗原和猪瘟血清或绵羊边界病血清产生沉淀反应,所以说,三种病毒有共同的可溶性沉淀抗体。还  相似文献   

13.
棘球蚴(Echinococcus)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幼虫,可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以及其它各种器官。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上尚无有关禽类寄生棘球蚴病的报道。1981年9月,我们在山东省兖州地区的一群麻鸭中发现棘球蚴病一例,现将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80年美国T.B.Craw-ford等人首先鉴定并报告山羊关节炎脑炎(以下简称CAE)的发病与病毒有关系。继而D.S.Adam又报告CAE病毒与绵羊进行性肺炎(以下简称OPP)病毒相关,并分类为同属反录病毒科的慢病毒。CAE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羔羊的脱髓鞘脑炎及成年山羊的多发性关节炎。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瑞典、西德、瑞士等国均有本病流行。我国也发现本病。1988~1990年,我们采用OPP琼脂扩散试验法,在陕西省部分县、场检查奶山羊2390只,其中阳性者246只,阳性率为10.26%。并对其  相似文献   

15.
梅迪(意为呼吸困难)是30年代后期流行于冰岛的一种绵羊慢性肺炎,以后迅速扩散到世界上其它国家。荷兰称为Zwoegerzikte(肺子病),美国称为羊进行性肺炎,法国称为Labouhite,南非称为Graff-Reinet disease,德国称为进行性间质肺炎。本病主要发生于两岁以上的成年绵羊,以潜伏期长,病程缓慢,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以慢性、间质性、增生性肺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维斯纳(意为消瘦)是一种进行性脑膜脑炎,潜伏期较梅迪病短,临床症状多见于两岁以上的成年绵羊。经病毒结构、分子杂交技术、血清学及动物试验研究表明,它们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在临床及组织病理学上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统称梅迪——维斯纳。以后发现山羊也可发病。梅迪病较维斯纳病多见,皆以死亡告终。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绵羊和山羊慢病毒符子华李淑霞呼西旦易中王进成(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绵羊进行性肺炎(OPP)和山羊关节炎脑炎(CAE)均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的相关慢病毒引起。OPP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为间质性肺炎、乳房炎...  相似文献   

17.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涉及两个哺乳动物宿主:成虫寄生在犬属动物肠道内,引起棘球绦虫病;中绦期幼虫在草食和杂食动物体内发育,致棘球蚴病。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相当广泛,人、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骆驼、鹿、猪、马等都可感染。棘球蚴病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损失,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8.
捻转血矛线虫寄生在山羊、绵羊、黄牛、鹿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第四胃,偶见于人和猪的小肠,可引起捻转血矛线虫病,有很大的危害作用。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国内亦见于全国各地,尤其在一些牧区的羊群中流行严重,对山羊、绵羊的感染率达70%~80%以上。用特效的化学驱...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绵羊和山羊嗜血支原体在甘肃、辽宁、内蒙古、宁夏、重庆、海南等地的流行状况及病原种类,利用瑞氏染色方法和已发表的嗜血支原体通用qPCR方法,对2011—2015年间采自上述地区的绵羊和山羊血液样品346份进行了检测,并对部分qPCR阳性样品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在甘肃、内蒙古的绵羊样品中和重庆、海南的山羊样品中检出嗜血支原体;其中,瑞氏染色方法的绵羊样品阳性率为12.45%(33/265),山羊样品阳性率为24.69%(20/81);qPCR绵羊阳性率为22.26%(59/265),山羊阳性率为37.04%(30/81)。对部分阳性样品的qPCR产物进行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绵羊样品中5/7份为绵羊支原体和绵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共同感染,1/7为绵羊支原体感染,1/7为绵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感染;山羊样品中,2/3为绵羊支原体感染,1/3为绵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感染。本文在我国首次证实山羊和绵羊中流行绵羊支原体和绵羊嗜血支原体待定种两种不同的嗜血支原体,且绵羊中存在两种嗜血支原体共同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从发病山羊中分离到 1株羊口疮病毒 ,在犊牛睾丸细胞上产生明显的CPE ,感染 2月龄羊及成年兔均可产生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 ,接种 2日龄小鼠则无任何症状出现 ;电镜观察该病毒颗粒呈椭圆形 ,有囊膜 ,大小在 2 2 5nm× 12 5n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