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奶牛和肉牛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首先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又发现一种临床和病理综合症与之类似的粘膜病,称为粘膜病。经病原学确定,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只是临床表现不同。1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已有从牛体分离到BVD-MD病毒的报道,但还未见到从绵羊分离出本病毒的报道。我们在1980~1982年研究牛白血病的过程中,先后从羊的白细胞培养物和羊胎肾细胞培养中分离  相似文献   

2.
自1946年美国首次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以来,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及非洲的许多国家都证明有此病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通常感染牛,绵羊和猪可以自然感染并产生抗体,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病毒的传播者。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腹泻、消化道粘膜的炎症和糜烂。该病在我国少数地区已有发生。为控制本病流行,笔者根据BVDV与猪瘟病毒具有抗原交叉性的原理,试用猪瘟酶标抗体,检测BVDV,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的检疫方法。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粘膜病     
粘膜病(Mucosal Disease)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腹泻—粘膜病复合症。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无临床表现的接触传染病,以高热、腹泻、厌食、鼻漏、白细胞减少及口腔、食道、前胃、皱胃和肠道粘膜糜烂为特征。多数病畜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在畜群中血清阳性率可达60~73%。病原为病毒。主要感染牛,绵羊能发生亚临床感染,鹿有自然发病的报道。 历史和分布  相似文献   

5.
猪瘟(Classicalswinefever ,CSF)是严重威胁养猪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病毒性疾病之一,被国际兽疫局(OIE)列为A类的15种传染病之一。其特征是小血管壁变性,内脏器官多发性出血、坏死和梗塞。该病的病原是猪瘟病毒(CSFV) ,CSFV在分类上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属(Pes tivirus) ,同属的还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viraldiarrheavirus ,BVDV )和绵羊边界病病毒(Borderdiseasevirus ,BDV ) ,它们在抗原性和结构上与CSFV相似,在血清学上有交叉反应[1] 。CSF遍布于全世界,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目前各国多采用疫苗免疫来…  相似文献   

6.
1986年对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和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抗体双阳性  相似文献   

7.
猪瘟是猪的烈性传染病,在我省时有暴发,对养猪业威胁很大,因此做好猪瘟诊断工作对预防和控制猪瘟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猪瘟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由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成功,并于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该技术能识别猪瘟强毒抗体和猪瘟弱毒(疫苗)抗体,又能排除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绵羊边界病病毒(BDV)所产生的非特异性抗体。因此,它既可用于猪瘟免疫监测,又可用于猪瘟的诊断。我们在应用该技术进行猪瘟免疫监测的同时,用于现地猪瘟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猪瘟单克隆抗体试剂 购自中国兽药…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自1946年在美国发现以来,世界许多国都证明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养牛业国家,是一种全球性的牛的传染病。 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防制,各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1年初,我们在农业部动检所、上海动植物检疫所的协作下,探索出了病毒-血清中和试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以OregonC_(24)V做抗原,采用这种方法对从新西兰进口的680头绵羊进行了检疫,查出血清抗体阳性羊占被检羊的47%。同年6月和1982年底,以同样方法对北京和四川送检的黑白花奶牛和牦牛血清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其核酸类型为单股正链RNA,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病毒。它不仅是牛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亦是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羔羊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同时也是牛源培养细胞的污染源。研究还证实,该病毒与近年来出现的温和型猪瘟的发...  相似文献   

10.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福建省某猪场疑似猪瘟的发病仔猪采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B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该分离毒株可以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该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胰酶、酸敏感,不耐热,56℃30 min...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病毒 (bovineviraldiarrhea mucosaldiseasevirus ,BVDV)、边界病病毒 (borderdiseasevirus ,BDV )以及猪瘟病毒 (classicalswinefevervirus ,CSFV )在黄病毒家族中构成了瘟病毒属 (Pestivirus)。瘟病毒是能够引起畜牧业严重损失的重要病原。这些具有囊膜的病毒粒子内包含长为9.5~ 12 .3kb的单股正链RNA ,其基因组包含有长的开放阅读框架 ,在病毒或细胞蛋白酶的作用下 ,通过共翻译或翻译后修饰途径产生成…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蓝舌病病毒抗体的免疫层析方法,本研究通过胶体金标记蓝舌病病毒VP7蛋白,以兔抗牛IgG作为检测线,抗蓝舌病毒VP7蛋白单克隆抗体作为质控线,采用间接法制备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显示,该胶体金试纸条在蓝舌病病毒抗体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64时仍可检出;该试纸条与牛结核病、牛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牛巴氏杆菌病、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与国外商品化试剂盒相比较,该试纸条检测结果与ELISA检测试剂盒(IDEXX)的符合率为92.7%(51/55)。结果表明,本试验初步建立的牛蓝舌病病毒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整个检测过程可在10 min内完成,能够快速检测样品血清,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的纳米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无血清细胞培养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原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加入待检血清样品后,利用纳米胶体金标记的山羊抗牛IgG显色,建立了检测IBR抗体的纳米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检测试纸盒。整个试验过程仅需5min即可判断结果,与蓝舌病、牛赤羽病、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细小病毒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将该法与用于IBR抗体检测的ELISA方法同时对300份临床牛血清样品进行IBR抗体检测,结果二者的阳性符合率达94.4%。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可靠、效果直观、结果容易判断的特点,非常适用于IBR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初生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血清中和试验,检测南京市部分奶牛场初生犊牛血清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抗体.共检测血清3 070头份,其中阳性797头份,占25.96%;检测混合血清274批,其中阳性172批,占62.77%;同时随机测定459头份阳性血清的抗体效价,多数为18~164,最高的达到1128.  相似文献   

15.
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超免疫血清以常规方法提取IgG,采用过碘酸钠法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建立了从粪样中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抗体的最佳包被量为150μg/mL,酶标抗体最适工作浓度为1∶200;封闭液为50mL/L的兔血清;待检粪样及酶标抗体的感作时间为37℃120min;底物显色时间为室温15min。应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河北省8个大中型奶牛场298份乳牛腹泻粪样进行了检测,结果,阳性检出率为42.6%。  相似文献   

16.
以猪瘟病毒5′端非编码区为靶核酸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步法荧光RT-PCR检测猪瘟病毒。荧光RT-PCR仅检测出猪瘟C株、T株,未能检测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细小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K-15细胞和牛睾丸原代细胞;对猪瘟病毒T株的扩增反应产物进行了测序分析,与预期序列相符。荧光RT-PCR的检测极限可达到1 TCID50/mL,整个试验流程只需2 h。采用荧光RT-PCR和抗原捕获ELISA同时检测临床病料、猪副产品共207份样本,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17.4%和13.5%,两者符合率为95.7%(198/207);荧光RT-PCR的检出率高于ELISA,两者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建立的荧光RT-PCR可用于猪产品、临床病料中猪瘟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为制备可以区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基因型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分别利用分泌抗牛病毒性腹泻Ⅰ型病毒(BVDV-Ⅰ)、牛病毒性腹泻Ⅱ型病毒(BVDV-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Ⅰ和BVDV-Ⅱ)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BV1、BV2、BV12,腹腔接种BALB/c小鼠,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用辛酸-硫酸铵法提纯,经活性、浓度、纯度检测合格后,利用搅拌法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偶联,制备成3种荧光标记单抗。结果显示,3种标记单抗的F/P比值范围均在2.0~4.0之间;细胞DFA法测定其效价均≥1∶200;抗原交叉试验证实标记单抗的特异性良好;标记单抗可以检测到1TCID50的病毒粒子;临床初步应用表明,3种标记单抗的阳性检出率均≥95%,与进口BVDV荧光抗体的符合率为100%。3种荧光抗体的研制对BVDV基因分型鉴定、NCP型BVDV的鉴定以及BVDV与CSFV的鉴别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8.
(一)材料 1.动物:黑白花和拉脱维亚犊公牛25头。最小的106日龄,最大的223日龄。购自河北省围场县种畜场和御道口牧场。试验前经一个月的临床观察和 3~30天的体温检测,体温正常,除80号牛外,其它24头牛鼻腔和眼睛曾反复出现过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试验前三天,每天采血进行白血球计数,平均为8100~8900个/mm~3。其它未见异常。用病毒-血清中和试验方法,检测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中和抗体,全部阴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流行状况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河南和河北省的6个规模化肉牛场随机采肉牛血清89份,直肠粪拭子165份,分别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和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的抗体和抗原。诊断结果:BVDMD中和抗体阳性率为46.2%~65.0%;BVDMD病毒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1%~77.2%。从而证实我国中原地区肉牛群中存在有BVDMD。  相似文献   

20.
赤羽病简介     
赤羽病又称阿卡斑病 (Akabanedisease) ,是由赤羽病病毒 (Akabanediseasevirus ,AKV)引起的牛、绵羊及山羊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该病以流产、早产、死胎、畸形、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症和流行性暂时热为特征[1~ 5] 。1 病原赤羽病病原为布尼病毒科 (Bunyaviridae)布尼病毒属辛波 (Simbu)血清群的一个亚群[5] ,为单股RNA病毒。1.1 病原体的形态电镜下负染的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多形性 ,直径为 80~ 12 0nm ,有囊膜和糖蛋白纤突。病毒有 4种蛋白 :L、N、G1和G2。L蛋白为转移酶成分 ,具有复制和转录活性 ,其分子质量为 1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