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随着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Web 2.0快速发展,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在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解释力和应用性受到较大挑战。本文以粉丝社群为例,结合社会网络视角,从结构与情感的维度梳理了社交平台社群互动的三种类型。在与线下社群互动的比较中厘清社交平台社群互动仪式链的特点,对在网络场域中应用的柯林斯的理论模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正。社交平台社群的互动仪式链模型,对我国当前的新生代网民治理、网络舆情管理、互联网平台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调查发现,在网络舆论场中,网络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直接影响,与其爱国价值判断正相关。朴素而激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爱国行为的普遍性特点,娱乐化色彩突出、欠缺严肃性,行为表达时有盲目是少数民族大学非理性爱国行为的主要表现,社会环境和民族成分是其非理性爱国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爱国,有必要提升其网络素养,把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并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KM同城网络社群的形成,与传统回族聚居社区的解体和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成员互动内容与风格,体现出回族特有的文化亲昵;社群集体认同具有共同体家园认同与宗教认同混合的特点;成员社会融入的情感能量主要来源于互动所产生的集体认同,情感能量的大小主要与互动关系结构与社会资本类型有关。网络社群成员从现实与网络两种互动渠道所获取的情感能量可以相互补充。穆斯林个体的社会融入,通过其所在群体去逐步拓展,因此,网络社群对穆斯林社会融入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热爱祖国是历史形成的热爱和报效自己民族的感情和思想,是与国俱存又与时俱进的动力和行为。热爱祖国要求将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为深厚的爱国思想,转化为坚定的报国行动,并与危害祖国的行为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5.
李斌 《青年探索》2009,(4):26-30
我国青年爱国角色在2008年得到重塑和扩充,青年爱国形象和爱国行动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爱国青年”整体上展现出理性爱国、价值多元化、公民意识成熟、自我认同感回归等特征,认知“新爱国青年”对于探究青年爱国角色的重塑和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网络传播在社会各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方式、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网络传播给公民爱国意识培育带来了挑战:模糊了国家利益意识,冲击了民族认同意识,影响了文化安全意识.面对冲击和挑战,要积极运用网络传播对公民进行爱国意识培育,把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与跨文化性、广容性与集成性、互动性运用到公民爱国意识培育当中.  相似文献   

7.
爱国奋斗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爱国奋斗精神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几个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内涵。在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内涵更加丰富,要从政治向度、理论高度、情感深度、实践力度四重维度去把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强广大青少年爱国奋斗精神的培育,要从政治、理论、情感、实践四个方面入手,注重"破"与"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革命军人爱国奉献道德规范 ,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 ,是在我军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新时期革命军人爱国奉献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爱国奉献是革命军人精神支柱的本质特征和道德规范的最高境界 ,是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必然要求 ,是增强官兵事业心、责任感的精神动力和提升官兵甘愿牺牲乐于吃苦精神的思想根基 ,也是广大官兵创造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0,(12):66-66
柳礼泉、黄艳在《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积极的爱国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前提与基础,理性的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的本质与升华,爱国主义是情感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弘扬爱国主义,应潜移默化,培育对祖国故土、骨肉同胞和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审时度势,形成对国家形势和国际环境的理性认识;因势利导,实现爱国情感与理性爱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陈晨 《青年探索》2017,(2):20-29
"Anti粉",即对偶像及其粉丝做出极端行为、伤害行为的另类的粉丝。"Anti粉"对其对象具有相当大的粘性与忠贞度,但却带有极其强烈的负面情绪,并付诸行动。从特点和成因来看,"Anti粉"仍然是粉丝,可以将其放置在受众研究和粉丝研究的理论谱系中加以考量。从本研究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个体通过群体共同的喜爱、排斥或敌对行为完成了某种身份认同。"Anti粉"实际上是粉丝的另一面,其背后的动因在于强烈的差异化的情感力量,其根源在于现代工业化社会导致的传统社群的衰落和消失;粉丝/黑粉活动营造的紧密的社群氛围满足了碎片化、原子化生存的个体对社群生活的需要。互联网新媒介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粉丝社群之间的区隔,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极端的"Anti粉"行为。这种激情表达具有政治性,"Anti粉"及其反对的人或事都代表了一定的意识形态,这也正反映了当下一些普遍存在的观念冲突。"Anti粉"实际上是社会、心理等种种合力之下的必然产物,也是深层社会情绪的某种另类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