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法治作为一种生成中的生存方式,内涵了人的自由理想.自由精神是法治产生的动力,法律是自由现实化的基本途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核心内容,法治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对法律自由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实践问题,自由不是纯粹理性的反思,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对中国而言,依存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法治,是其法治之路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还是以法律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历来是立法和执法的价值选择上的两难问题。秩序和自由所能达到的统一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统一。正是自由与秩序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才使得法律不断发展、演变,也才使得社会不断进步,并使社会从相对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因此,中国法治建设的宗旨是生成自由与秩序动态平衡的法治,在这样的法治社会中,人们不仅能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享受到生活的安宁,又能在自由的环境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人的自由与实践出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权本原观.人权产生以人的生命存在为自然前提,也即自由是第一个前提.人权产生以人的社会生产劳动为社会前提,也即实践是第二个前提.人权理想的实现在于人类的解放,也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权的真正实现.马克思的人权本原观,以人的自由存在为前提,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人权的现实化之径,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人权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生态化建设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 ,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生态学理论作为视角探求构筑中国农业法律体系的生态化 ,实现生态文明时代和政治文明的途径。把生态问题作为法律文化的范畴并纳入人民的视野 ,将中国的农业法制化建设放在入世的条件下思考 ,并从中国文明中寻求借鉴 ,使人类的基本行为规范与价值哲学有机统一 ,提出中国农业法律体系的构架战略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法治理论强调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所有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依据,法治精神是警察权控制的理论基础。法治理论的主要精髓为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应当通过制定有效的法律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应当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方式相互制衡;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保障个人的政治自由,构建有限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法,自由裁量权应受到限制。在法治精神下,警察权的设置应遵循有限的控权原则;警察权的运行应遵循程序正当的原则;警察的自由裁量权应遵循有限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法律方法的技术意义和规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作为科学,是因为法律方法不仅应当,而且事实上能够实现法律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安定性。从科学性的角度看,法律方法具有技术意义,并表现在三个方面:实用价值、效率价值和规范价值。法律方法不是一般的技术,而是一种具有规范意义的技术。法律方法的规范意义与实现和维护法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对法治的功能表现为形式功能、自律功能和批判功能。强调法律方法的规范意义是伸张法治和法律客观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中,法律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法律的公正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支柱和基本标志,法律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和谐社会的调谐器。因此必须切实忠于法律,维护法律规范体系的和谐统一,严格依法行政,严肃公正司法,规规矩矩守法。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法治环节都将法律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转折,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高度,才能深刻地理解和分析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转折意义。马克思伦理将现实的人作为其研究社会历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其价值目标,马克思伦理思想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所以马克思伦理思想体现出了三重境界,即道德生活化、道德价值取向人本化、道德发展的实践性。把握这三重境界,才能把握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真谛,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在法律价值体系中,自由向来是法律保障和实现的基本价值之一。但是,在我国有关政府干预的法学研究中,自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似乎这一重要的法律价值与政府干预并不相容。然而,追溯自由理念历史发展以及法律自由价值的现代演进,自由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干预的价值维度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干预应当保障经济自由而不是取代经济自由,政府干预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促进法律保障的经济自由的实现,另一方面应当为法律所保障的经济自由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当程序承载着正义、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是民主与法治社会应当遵循的一项普遍法则。政策转换为法律作为民主与法治社会的一项制度,也应当遵循这一法则。同时,遵守正当程序可以保障政策转化为良法,可以保证政策转化为法律过程的正当性。遵循正当程序,就应该在政策转换为法律的过程中注重听取意见制度、公开与说明理由制度和避免偏私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发展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的经济法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得以凸现,经济法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补充、融合到自身的价值范畴之中,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经济法应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经济法应以全社会乃至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首要价值目标;经济法应树立人、社会和自然整体和谐的价值观;经济法应全面追求社会公平、全面公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建设需要用最适合的成本获得最大、最满意、最长远的效果,才符合和谐的真正内涵。经济分析法学坚持把效益价值看作法律的基本价值,经济分析法学在中国发展的合理性和实践根据在于它和谐社会内在本质的要求,我们应对效益价值做出新的解读,从而使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法治建设——立法、司法、执法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国家发展不仅需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理解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观,有助于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和谐的公安执法以协调、和谐为目标,使公安执法工作更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群众利益、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为了实现和谐的公安执法,我们必须保证对公安执法结果普遍遵从;必须以公正的公安执法为目的,宣扬公平、正义,从而维护公安执法的权威。为此,我们必须从构建正当的法律程序、努力实现公安执法的实体公正和形成良好的公安执法环境等方面提升公安执法权威,以期保证公安执法较为和谐而顺畅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法律发展的价值核心,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语境下再被赋予新的内涵,应从一般层面与具体层面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法哲学解读;同时,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应以"观念培育 制度构筑 实践贯彻"作为其实现的路径。从法哲学的角度阐释"以人为本",其意义就在于尝试廓清"以人为本"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含义,以确立科学的法律发展观,推动我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关于自由的观念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学说"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免于……的自由",积极自由是"去做……的自由",确认和保障自由是法律的目的,民商法体现的是一种消极自由观,经济法则反映了积极自由的观念,是对民商法消极自由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还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既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问题,又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它要求公安机关在实践中必须革新执法理念,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必须公正执法,合理运用行政和刑罚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既依法打击犯罪,又确保不侵犯人权。  相似文献   

18.
“亲亲相隐”对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亲相隐”的嬗变是从人类为了解决伦理(人情)与法(国法)之间的矛盾开始的。随着历史的演进,“亲亲相隐”从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变嬗变为了体现人性的一项制度设计。“亲亲相隐”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倡导和维系了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的和谐关系。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中,我国现行刑事立法应当通过合理的设计实践“亲亲相隐”的积极价值。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西部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落后的现状 ,决定了法律参入的必要性。经济法理论的发展表明法律参入的可能性。西部开发只有充分发挥经济法制的功能 ,才能推动西部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协调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主流观点认为,法治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一个可以质疑的观点。在百年中国的历史上,法治的价值主要被理解为救亡与治乱;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法治的价值与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要全面地理解法治的价值,有必要把法治的价值分为两个层面: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