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解读老子的"道法自然",在以字通辞,以辞达道的原则下,回归原本.从体道而悟、行道而明、进而到循道而达.逐层渐进地体察老子关于"道"的独特意蕴,进而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以期能在当前更多地理解把握<老子>.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秦诸子论学核心话题之一的"道",其古义来自沟通"上"(神祇)"下"(人事)以求道途平安的祭祷仪式,含有祓祟、诅祝之义。"道"字古义此种内涵,在文明昌盛之后被逐渐淡化,演变为"人行之道",而在"天道"思想中呈现为另类衍变。《老子》"道"话语系统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源于"天道"思想,但在春秋时期上层话语系统中,"天道"与"道"仍未统合为一,而是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思想取径:前者可以术数而祈禳沟通之,后者则须以"礼"而与"天"进行某种互动。此际,"天道"与"道"(人道)仍属分离。所有这些,正是先秦诸子所能承接的有关"道"思想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所说的"一多不分",是指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于互为联系之中,无一物是独立、单子个体,万物因相系不分而呈现出浑然而一的状态;而"一多二元",是指一切独立、单子个体之间因为个体性而独立存在,互无联系,一旦相遇,则构成非此即彼的对立。我们要坚持"用一多不分话语,讲述中国一多不分故事"。  相似文献   

4.
老子表面主张"无为""无知",实质是"有为""有知"。这可以通过老子与庄子对于"有"的认识的比较和通过体味以"道"为基础的知识来认识。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是有着现实的内涵的,即自然无为;庄子则注重无,而否定有。老子的知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知识,是真善美智的统一体,而不是制度化的、经验性的有限的知识。老子的"无为""无知"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礼尚往来本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有些"好面子"的人,在"面子"心理的助长下将"礼尚往来"发展成为"礼上往来",形成铺张浪费和变相行贿,使礼尚往来变了质,变了味。 《礼记 ·曲礼上》写道:"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圣贤所说的"礼尚往来"中的"礼"是指"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而今天人  相似文献   

6.
正职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而正职要用好手中的权力,发挥好关键作用,笔者以为两个字最重要,一个是"道",一个是"度"."道"是指方向性、原则性的东西;"度"是指分寸尺度.万物均为毒药,万物又是良药,关键是看用多少.适度用权,是一种游刃有余的大气,而非捉襟见肘的局促;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成熟,而非急功近利的幼稚;是一种目光远大的驰骋,而非孤注一掷的盲目.领导者有分寸感,对度的问题悟得深、把得准、用得好,就能使"道"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唱响"主旋律",架起"连心桥",倡导"齐步走",克服"左右左",增强向心力,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广闻博览     
<正>【网络热词】我也是醉了醉,一是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的状态;二是形容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很陶醉的状态。而这里所说的"醉",是假借"醉"这一不清醒的状态,用以表示对某种情形的费解以及不想直说的不满,或是对某人的某种行为的轻蔑、鄙视,不屑于对其进行回应和反击。"我也是醉了"这个口头禅,大意是"我  相似文献   

8.
明"志"、体"道"和知"命"是孔子自强观的主要内容。"志",说到底是一种自我控制或抉择以及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体"道"有赖于自强,自强落实于体"道"。孔子说"知命",并非是主张命定主义,并非是要人放弃自我。"知命"的实质是认识自我,即认清自己的所有极限。  相似文献   

9.
《北京支部生活》2010,(4):62-62
<正>近些年,一些地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不正之风盛行。宣传政绩搞假大空,出现问题和事故层层隐瞒,这实质是官本位思想、名利思想在作祟。我们平时所说的"形象工程"是指脱离实际,不顾人民群众需要,只做表面文章的事,目的是哗众取宠。所谓"政绩工程",是指不顾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三者并列,形成了"三个基本"。"三个基本"的形成脉络可以概括为: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基本",即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两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重申"两个基本";党的十六大提出"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五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正式形成了目前所说的"三个基本"。基本路线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十个坚持",基本要求指"八个必须坚持",基本方略指"十四条坚持",而基本理论在当前指的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基本"的形成来之不易,凝结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应该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1.
李宏斌 《探索》2007,2(4):110-113
由唐代韩愈总结出的儒家道统观主要彰显的是道德仁义合伦、黎民百姓安康的"人本"与"民本"的社会价值取向.无论从马克思主义还是从中西文化精神的意蕴看,"人本"与"民本"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民本"必须以"人本"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人本"来奢谈"民本",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本"又必须以"民本"为动力和指向,离开了"民本","人本"就会失去其根本内涵而陷入片面.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儒家道统思想进行现代阐释,有助于化解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冲突,在社会治理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 ,“道”是世界的本体 ;“道”指规律性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 ,成与败 ,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 ,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据说,清代的官场上流传一句谚语,叫做"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里所说的"三爷",其实是指三种人: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这少爷、姑爷和舅  相似文献   

14.
一 所谓"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其全称是指"流动性资产过剩",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的过剩.更准确地讲,是指"高流动性资产过剩",由于现金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因而,有专家通俗地解释说,"流动性过剩",就是"钱多了".从以下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钱是多了.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所说的"一般所有制"不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指以往社会更替中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代替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这种"一般"特征。《资本论》所说的"个人所有制"不是指私有制,而是指公有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私有财产"概念只是指依靠其占有他人劳动的个人财产,而不包括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财产,不能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耿文的实质是为现实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改革"歪曲为"社会主义改制"做辩护。  相似文献   

16.
论道首谈无、有。无、有者,一论宇宙的存在和起源。"无"是指人的感官无法感知的存在,即"虚在之在"。"有"是指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存在,即"实在之在"。道所指的存在,具有无(虚在)和有(实在)两种性质。无,是天地之源;有,是万物之源。这是指宇宙存在的性质和起源。二论修道的路径和境界。道不可言,然而道可修。常无,以观虚在之妙;常有,以观实在之徼。这是指修道的路径。三论同出异名,玄之又玄。无有同源,同源于存在。任何一种存在,既是有,也是无,同谓之玄。以自身之无有,通天地万物之无有,是为玄之又玄。玄之又玄,乃洞悉一切存在的奥妙之门。  相似文献   

17.
戎旭 《实践》2014,(6):30-30
<正>"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三严三实",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为官之道,致力改革创业的行为准则。"三严三实",体现的是作风,彰显的是境界。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吹响了"集结号",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提出"严"与"实"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是德的前提与认知;"德"指为人处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属于方法论,是道的载体与表现。有什么样的"道",就有什么样的"德"。道德一词连起来使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9.
廉政与廉正     
韩星 《前线》2015,(4):125-126
我们现在所说的"廉政",一般解释是"廉"即廉洁,"政"即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廉政即"廉洁的政治",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不以权谋私,办事公正廉洁。其实,古代的"廉政"是"廉正"的意思。"廉正"意蕴深厚,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正己正人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今天廉政建设的根本,需要我们正本清源,发扬光大。廉正的文化内涵"廉正"的"廉",本义为厅堂的侧边,平直、方正、狭窄、有棱角,因此又产生了一系列引申义,重要的如廉洁,不苟取,与"贪"相对。廉还指有节操、不苟取的人。"廉正"的"正"最基本的含义是正人必先正  相似文献   

20.
写下标题,忙作解释:本文所说的"帽",乃特指"乌纱帽",不包括其他种类的帽子.而所谓"以‘帽'取人",就是以其人头上戴没戴"乌纱帽"为依据,来判断其人的品德和能力,继而决定对其采取的态度.按照这种"取人"的法子,你戴着"乌纱帽",我就巴结你;你没戴"乌纱帽",我就鄙夷你.曾记否?以"引锥刺股"闻名于世的战国时代政治家苏秦先生,其"前倨后恭"的嫂子,就是因为苏先生起初没戴"乌纱帽"而对他"倨",后来又因为他戴上了"乌纱帽"而对他"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